第5章 苍凉的交河故城

在我印象中,西域的故城,当数高昌故城最著名,我见过网络和电视上的高昌故城图片,那些断垣残壁,看得让人落泪,须知,它曾经是一座王城啊,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要塞,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是古时西域的交通枢纽,曾经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但却在十三世纪末毁于战火。现在我们在网上和电视上看到的图片,是高昌故城残存的遗址。由于有高昌故城先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的记忆里几乎没给交河故城留下空间,只依稀记得,丝绸之路上有一座交河故城,印象却十分淡薄。直到2017年10月18日,当我站在交河故城的城垣下时,才深有感触!

交河故城遗址前有一座完整的老房子,应该是现代的仿古建筑,从外面看去,仿制的古建筑有四层,墙壁好像用砖砌成,外墙抹了泥,正面墙上的空白处阳贴着“交河故村”四个大字。第四层或许只有半层,是供防御用的,当敌兵进犯时,站在顶层居高临下,用弓箭和檑木就能有效地击退敌人;和平年代,这里大约可以当晾晒场。

整座故城像一条大鱼,鱼头在南部,鱼尾为北部。我们从南部的鱼嘴部主街道一路上坡而行,街道两边有壁陡的土崖。当年,土崖上应该有守城的卫兵,街道那么狭窄,土崖那么高,派几个弓弩手据守高崖,任何人都冲不进城堡。

进入故城不远,街道西侧有一座高大的土台,据说是故城的瞭望塔。当年,瞭望塔是交河城里最高的建筑。站在瞭望塔上,整座城池一览无余,就连城外,也看得一清二楚。我估计,那时候国王指挥作战只需要挥动旗帜,城里的官兵就可以往来驰援。

瞭望塔不远处是王宫,跟汉民族王宫的建造形式不同,交河王的宫室是从地表往下挖掘而成的,王宫的屋顶几乎跟街道路面一般高,向下挖掘十几米深,才是国王的宫室,宫室与宫室由地道连通,从这点看,它又如我国现代的地道战工事。古时候,车师前国的王宫为什么挖到地底下去呢?是不是因为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太大,住在地底下,早晚更暖和些呢?

由王宫往北,是城里其他官署和商家居民的房屋,许多建筑都建在地上,从依旧耸立的断垣残壁看,地面上的建筑并不少,也不缺乏高大、雄伟的建筑,根据仅存的残破墙壁来看,那些版筑起来的墙壁既高且厚,即使用现代的大炮轰击,大概也很难击垮,王宫附近的瞭望塔历经两千余年还依然矗立着,就是最好的见证。

从故城东侧和南端保留的宽大的出入通道看,当初车师前国的军队是可以骑马或者驾着战车出城或入城的。城中的建筑群沿一条中轴线铺展开去,中央大街南北长350米、宽约10米。大街北端有城里最高大的寺院,大街南端和东侧各有巷口通往城外。中央大街以西以北的寺院建筑大都左右对称,中央的殿堂里都有坛座或龛柱,而中央大街以东的居民区域,院落既不方正,房间也很狭窄,各院落的建筑物很少对称。由此可见,车师前国鼎盛时期,国都的宗教势力是非常强大的。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分析,交河故城普遍采用适宜于当地自然条件的建筑方法,人们在土崖地面挖出墙和台基以外的生土,将剩下来的泥土形成墙和台基,然后在相对的墙面上对称地挖出椽孔,用木椽承接楼板,类似于陕北的窑洞。房屋顶上覆盖着泥土,也跟陕北的窑洞洞顶相似。

站在交河故城遗址上,炽烈的阳光下,一座座泥土筑垒起来的建筑物反射着白色的光,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今天的苍凉。天空那么蓝,几乎一尘不染。前两天,在青海湖时,青海湖的气温在零摄氏度左右,返回西宁途中还遇到下雪,可是今天,交河故城的气温高达26摄氏度。但促使车师前国灭亡的不只是恶劣的气候环境,应该跟车师前国国王的好战和不惜民力有关。

这样一个小国,在匈奴和大汉之间生存,委实不易,不过,只要国王心术正,老百姓和睦相处,这个国家或许能国祚永续。可惜的是,这么一个小国,却不停地侵扰大汉边境,袭扰大汉的使者和商队,这就为它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公元前108年,汉将王恢率轻骑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大破姑师,待到西域各国完全臣属于汉时,车师前国的覆灭就在所难免了。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以后,交河城成为高昌郡交河县城,从此逐渐衰落,至明朝永乐年间,城中只剩下几户人家。

19世纪以来,不少外国探险家来过此地。1928年以后,中国一位叫黄文弼的考古学家多次到此考察。1949年以后,国家许多单位到交河故城考察,才使得这座城堡名扬中外。

现在,车师前国和高昌古国都只能以遗址的面貌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假如车师前国和高昌古国都能完整地保存到现在,谁敢说,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不会成为著名的世界遗产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