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 瑞优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写
- 1865字
- 2020-08-29 19:32:40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直击考点
一、小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小学教育亦称初等教育,一般是指基础的学校教育或早期的学校教育。接受这种教育的,通常是从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少年儿童。
在我国,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小学,唐代学校教育制度比较发达。现代意义上的小学,始于清末。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小学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儿童6岁开始入学。这一学制后来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教育进行了改革。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小学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高得到了根本保证。
【真题演练】
【2015下】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为( )。
A.1982年
B.1986年
C.2000年
D.2006年
【答案】B
【解析】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1986年,第二次修订版是在2006年。故本题应选B。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2条第2、3款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其基础性主要表现为:(1)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2)小学教育为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3)小学教育为儿童、少年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小学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奠基工程,除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它自身独具的基本特征。
(一)全民性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广义上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狭义上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为保证我国小学教育的全民性,国家特别对女童的教育、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教育给予特别的关心,采取了特殊政策;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也给予了特殊关注,专门加以保障。
(二)义务性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与普及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里的“义务”包括:(1)国家有设立学校以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2)父母或监护人有使学龄子女或被监护者就学的义务;(3)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入学受教育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碍的义务。
(三)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它面对全体儿童传授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其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身心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真题演练】
【2012上】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如下:
(1)全民性。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全民教育,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满足使全国各民族的所有儿童都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需求。
(2)义务性。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岁)就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3)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它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一些基本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四、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小学阶段的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4.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