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教育的本质

直击考点

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教育的起源、本质、发展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教育目的与学制主要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考查。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培养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活动。

一、教育的起源学说

(一)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认为教育过程即按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美]孟禄。

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四)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麦丁斯基、[苏联]凯洛夫。具体如下页表。

【真题演练】

【2016下】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教育是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是扎根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一观点属于(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B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认为教育过程即按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教育的本质

据考证,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外国,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非他,乃是心灵的转向”。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而杜威则认为“教育即生活”,等等。大家认识一致的是:教育是一种活动。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因为:(1)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2)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够发达,活动只能停留在个体的层次上,不能类化。(3)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人类的教育已形成一种有机的开放的系统,具有极复杂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

(二)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活动,包括人们在学校、家庭与社会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三)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等主要特点。更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德育。

(四)教育的要素

教育的要素是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教育要素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同时,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影响,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是目的,教学是手段,教学为教育服务。

(六)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从教育的起源上看,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教育肩负着传递人类经验的使命,与人类社会一同出现;从教育的未来走向上看,教育是形成人的现代素质的必要途径,是经济持续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因而,人类社会离不开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劳动方式、生产性质的变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必然要引起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变化,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发展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功能、内容、方法手段等要素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和特点。因此,教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诉求。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4.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一方面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的政治经济制约,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有它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真题演练】

【2011下】构成学校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与( )。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条件

D.教学组织

【答案】A

【解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教师按特定目的,用知识武装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构成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2015上】在教育理论中,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A.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D.内容与方法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和教育的关系。教学是教育的一种途径,除了教学,教育还有其他的途径。所以他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故选B。

【2016下】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 )。

A.推动社会发展

B.增强人的体质

C.增进社会公平

D.促进人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学校的直接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模拟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说明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继承性

C.永恒性

D.相对独立性

【答案】C

【解析】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说明教育具有永恒性。

三、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教育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教育自身的历史形态来看,可以把它分成: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形态教育主要是指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是起始阶段教育,是处于较低级阶段的教育,显得非常简单和原始。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

古代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奴隶社会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为六艺,教育的目的主要为奴隶社会服务,强调政教合一。我国最早的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商朝有了真正的学校。

古希腊时期的奴隶社会主要分为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主要的教育内容是军事体育,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军人和武士。雅典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主要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奴隶主后代。

封建时期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四书五经的内容为主,选拔制度尤为著名的是科举制。

古代学校出现的条件【2015下半年已考简答】: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

(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科学群,极大地提高了现代资本主义教育的理性水平。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1)坚持唯物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唯一方法;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的重要方法。

(2)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实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3)教育逐步实现了从法律到事实上的平等。

社会主义社会打破了教育上的阶级限制,消除了种族、性别歧视现象,为实现教育公平创造了条件,劳动人民成为教育的主人。

(4)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统一领导,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5)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教育科学的研究奠定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3.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教育由“管用一生”开始向“贯穿一生”转变,终身教育理论、创新学习理论逐渐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终身化也是对现代教育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体性改革的设想,是适应科学知识的迅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教育社会化。亦称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生产化。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得更为密切(产学合作,教育、生产、科学一体化);教育本身生产化(教育本身具有产业的属性,如当前民办教育、私立学校的兴起)。

(4)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已成为许多国家主要的教育政策,已成了几乎所有教育革新和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目标。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与专制性的否定,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教育民主化表现为教育的普及化,即实施全民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教育内部的民主化,如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等。

(5)教育国际化。教育从民族的、狭隘的观点转变为全球的观点。主要表现为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加强、国际间教育合作与交流密切化以及国际间的教育援助有所加强。

(6)教育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各种先进的社会思想都直接反映到教育领域);教育功能的现代化(注重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即日益大学科化和专业化,内容充满着时代气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普遍应用于教育)。

(7)教育多元化。这是物质与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它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教育研究多元化、教育的文化背景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与标准的多样化等方面。

【真题演练】

【2013下】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

A.殷商

B.周

C.春秋战国

D.夏朝

【答案】D

【解析】我国学校始于夏朝。校、庠、序都是表示学校,故选D。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2.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本身包含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和要求,能够激励学生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标准来进行。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它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居于第二个层次,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二)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代表人物:柏拉图、诺笃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社会性(人性假设);国家、社会是绝对优先的价值实体,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要根据社会或国家的整体需要来造就个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个人的使命是为国家、社会献身;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局限性:存在国家功利主义,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没有足够的关注。

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尚善的驱动性;强调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价值主体,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利,维护受教育者的人格独立与尊严;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发展(实现个体潜能);把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促进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和确定目的的根本依据;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的通病。

局限性: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但掩盖了自身的阶级属性,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的先天本性。

3.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人的发展即个体经验能力的提高;学习的目的是个体经验的不断生长,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生长”,适应未来的最好的方式是适应当下。该观点认为“教育的过程,在于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的潜在目的是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

实质:并非真正主张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4.文化本位论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

主要观点:第一,崇尚精神,关注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从生命深处唤醒人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第二,强调文化,倡导人与精神文化的融合,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个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团体精神、规范精神、客观精神、人格精神)。

基本要求: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5.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其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怎样生活。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依据自身国情。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确定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3.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等。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2012年下半年已考简答】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充分的精神、物质和时间条件;社会主义制度(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1)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规定——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2)全面发展的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3)全面发展的人的度的方面规定——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2014年上半年已考简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十七大提出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题演练】

【2012上】(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达成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故选C。

【模拟题】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答案】C

【解析】两者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也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五、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现代学制的发展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的学制属单轨学制,原苏联的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1)双轨学制。

18、19世纪的西欧,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2)单轨学制。

北美多数地区最初都曾沿用欧洲的双轨学制。从1870年起,逐步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纳。

(3)分支型学制。

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欧洲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

2.旧中国学制改革的重要事件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壬寅学制”。

中国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主要参考日本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只颁布而未实行。

(2)“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施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3.我国现行学制系统

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与纵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横向划分可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类型;纵向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从形态上,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真题演练】

【2014上】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体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颁布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是它没有实施。故选B。

【2015上】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制的内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故选A。

【2016下】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参考答案】

(1)双轨制:18、19世纪的西欧,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是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2)单轨制:北美多数地区最初都曾沿用欧洲的双轨学制。从1870年起,逐步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升入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纳。

(3)分支型学制:也称Y型学制。分支型学制是一个国家的学校体系在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阶段的一定阶段由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而此后的阶段(初中或高中)开始分化,由多种学校系统与之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