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通过教育研究有限重建教育的边界与内涵

对于教育学而言,“你好,寒假!”项目到底创造了什么?以下进一步讨论“你好,寒假!”研究如何以微观领域的变革,有限度地重建“教育”的边界与内涵。

一、教育的时空

谈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可能因终身教育的“宏大”性而显得空泛,也可能因课堂教学与班级建设的“微观”性而显得过于局促,又可能因为家庭、社区教育的意识性不高而缺乏质量和效益。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在当下教育的空隙处开展,实现了新的教育时空的清晰化。

就时间而言,首先意味着一个月左右的完整时间,其中又有着每一天、每一周、每一阶段的存在。在“你好,寒假!”项目研究的进展中,教师们发现,这个时间段内,学生可以有不断的自我发现,可以有新的探索,可以学习、巩固一系列的技能与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你好,寒假!”研究是从寒假前就开始了,并将延续到开学后的一周、两周甚至一学期。在前期策划阶段,有着大量的学生和家长参与;而在学期初,大量时间又被投入于学生的作业展评、生活分享、学习资源整合。“你好,寒假!”项目将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寒假置于研究的视野之中,且将前一个学期的结束与新学期的开始沟通起来,从而使“教育”的时间边界实现了拓展。

就空间而言,“你好,寒假!”研究自然包括在教室、校园里的学生活动,尤其是在策划与展评、拓展阶段;但更独特的,是将学生的家庭、社区生活纳入研究视野;另外,在寒假期间还有返乡过年的传统,空间的穿梭、连接、转换,将学生、家长和教师置于多维、动态的空间之中。于是,学生寒假生活的空间就以“世界”为边界了——这是原有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几乎所有项目学校都意识到,教育资源是如此丰富——孩子们的旅途、玩耍、交往的空间,是与世界同边界的。本次活动因为有着教师的介入和组织、发现,又迥然不同于过去的家庭和社区教育——具体主体间的交往和相互发现,使得它不再孤立。在这次研究中,借助互联网+的思路,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学生交往依旧在发生着,这就使得寒假期间的世界资源真实影响着更多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学校、家庭、社区、世界真实地交融在一起。“如果你不知道你在哪里,你就不知道你是谁。”[14]在返乡的路上,在唤起情思的家园,在都市与乡村的连接中,学生、家长乃至于教师,都会萌生自己的身份感,形成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感。

在“你好,寒假!”项目研究中,教育的时空边界就这样极大地拓展和延长,形成教育存在的新形态。这一教育存在尽管微观而具体,但又是广阔的、绵长的。

二、教育的主体

终身教育突破了学校教师为唯一教育主体的认识,而把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理解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那么,更具体的终身教育存在形态是怎样的?多主体间相互教育的格局又是怎样的?

在“你好,寒假!”项目研究中,学生、教师、家长成为真实的教育主体。学生在策划阶段就会有较多的自我反思,会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会通过小组、小队、项目组活动,实现对自己寒假生活的策划。这就是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寒假期间,通过多元的活动,学生更是成为活动的主体。有的学生还会在这期间作很多的探索,例如组建玩伴团,组织分享会,在网络上与同学、教师互动,自己学习发“美篇”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主体投入,都有着教育的内涵。开学初的作业展评与交流、互动,更能实现群体间的相互教育;个体在其中的投入,又会产生极强的自我教育效应。这样的实践,直接确认了新的学生观:“确认受教育者是一个具有能动发展需要与可能的生命整体,而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由他人根据需要或目标去塑造的客体,更不是‘物’”。[15]

项目开展过程中,教师会通过物理性的在场和虚拟性的在场,保持与学生的同在状态;教师在学习、享受着学生们的分享与探索,也会通过自己的介入,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家长不仅在策划阶段与学期初参与到这一教育之中,更会在寒假期间成为主要的、以成人身份出现的教育主体。他们要关注、照料、鼓励、帮助学生,要提供一系列的平台和资源,也要保持着与自己的孩子、与教师、与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间的互动关系。很多教师发现,家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既说明了前期教育实践的有效性,也说明了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的现实性。

上述三类主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甚至是全班、全校学生、家长、教师、校长间的多元合作关系。在看似缺乏“在一起”可能的寒假期间,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也通过相关教师有意识地促成的假期小队、小组、项目组、玩伴团的力量,通过亲子活动、家庭联合活动的开展,教育主体之间一直保持着共在的状态,更不要说寒假前和学期初的“在一起”状态了。如一位班主任统计了本班级学生、家长、教师在微信群中的交流状态,寒假中,从2017年1月19日开始,截止到2月7日,班级微信群共形成了寒假生活相关信息交流800余条,其中收到家长、学生分享图片共300余张,视频50个;通过互联网+分享寒假生活的学生达到全班人数的88.46%。以下几张统计图,能更形象地说明三类主体在假期里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互动状态:[16]

图1-1 班级微信群内不同主体的信息分享与回复

图1-2 班级学生、家长分享信息类型

图1-3 班级学生分享信息情况

在有的项目学校,这一交往关系还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教师会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寒假活动现场中,会将外部的反馈信息传递给学生和家长,更会通过开学初的生活经营,将主体间的关系巩固和升华。总之,这是寒假和学期初生活之教育性存在的核心证据——人与人之间的有意识的相互影响,存在着,发展着!

而通过各类教育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认识,又将内涵性地促成新的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为持续而更新的教育合作奠定基础。在寒假生活研究过程中,许多教师发现了学生的潜力和家长的参与可能;很多家长重新认识了孩子的需要和教师的教育专业性;学生也在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教育交往中,不断认识自己的父母、同学和老师。这类角色理解、角色期待的发生与发展,这类相互理解状态的达成,有着积极的教育价值。

在“你好,寒假!”项目研究中,更多的人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启示我们,教育是可以有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的主体与结构关系的。

三、教育的资源及结构

主体之间教育的发生,需要资源。在“你好,寒假!”项目研究中,作为主体的人的理解、需要、实践、体验和素养发展,就是核心资源;而更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是涌现了几乎无限的教育资源。在其中,仅与“过年”有关的,就有回乡之路、亲人相见、购买年货、做年夜饭、拜年方式、当地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就内容的差异而言,本次项目研究涉及学生的健康、安全、学科学习、体育锻炼、社会服务、家庭生活、外出旅游、乡村田园、城市生活等众多主题。

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视野下,除实践资源和成长自觉资源之外,这里特别要突出关系资源。[17]

“在人类历史上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各种相互交往的网络。”[18]人生活于关系之中,人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一个关系的世界。在“你好,寒假!”项目中,学生与同学、家长、教师之间依旧保持着对话关系;因为全国研究共同体的存在,教师和家长除直接保持联系之外,还可能会实现关系的拓展。

鉴于“你好,寒假!”项目运作的特殊性,全国各地的资源都得以交换。这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直接的、间接的,个体式的、群体式的,短期的、长期的,都已经在直接促成教育的发生与发展了。

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是促成人的发展的直接资源。即便对于成人而言,也都有具体的时空限制;而在“你好,寒假!”项目研究中,天南海北的自然与人文信息清晰地呈现,如北方的冰雪与南方的艳阳,田野的景象,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差异迥然的民俗,等等。很多家长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熟悉并融入家族文化之中、走进自然世界之中,也有教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上述关系在寒假生活中建立、发展、巩固、更新,教育也随之而发生、发展。

四、教育的目标

价值与目标是教育研究的核心构成,既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你好,寒假!”项目研究中,发起者对于该研究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定位有一定的预设,体现在发起性文件中的“理解与追求”部分:[19]

生活可以是美好的;寒假生活的美,需要孩子发现、体验和创造。

教师、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寒假生活的策划、体验与评价,与学生一起发现、体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

跨地域、跨学校的教师合作,能为本项目提供共同体基础,也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体现以儿童为主体的理念,强调儿童参与及儿童利益最大化。

真实的研究过程,会因不同主体的介入和过程的展开而呈现更多的生成性。例如在策划阶段结束后,笔者曾总结道:“该项目高度关注学生在策划、践行和评价阶段的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领导力的发展、学生学习力的发育、学生成长感的提升。该项目开启了以教师为专业指导者,以家长和学生为核心主体,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促成终身教育的微观实现这一教育变革新空间。该项目也体现出一群志同道合者对教育研究道路的再探索。”[20]这突出了学生发展、教育变革与教育研究的价值与目标达成。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参与主体体验、感悟到这一研究的价值,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价值与目标体系。

一是促成学生的素养发展。研究进行到春节时,许多参与者都清晰地感受到学生发展,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律能力,学生在群体活动中的合作与组织,学生行走于自然中的发现与体验,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技能与知识等。而作为一个松散的项目组,参与者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发现,不断促使新的研究视角出现;尤其是“学会学习”这一核心主题在春节后开始出现,更多教师和家长开始关注学生在各类活动参与中,到底发展了什么,还需要有怎样的发展。

之所以强调这一项目研究中的学生发展目标具有生成性,是因为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发展基础的学生和教师,是要在真实的研究过程中感悟和认知的,因此,该项目本身并没有规定统一的育人目标。但在具体运作中,相关发起人会通过解读、对话、交往,推动各主体明晰这一主题、深化这一思考。就项目运行而言,因为有着丰富的资源,有着多主体的参与、合作,因此,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育,学生对于自然和社会文化的理解与体验、相关技能的形成,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所应具有的策划、践行、反思与重建能力方面,有着共通的发展目标。

二是促成家长和教师的发展。在项目中,作为成人的教师和家长,是在不同阶段承担主要责任的人;同时,具体的交往也会促成教师与家长的发展。对于教师和家长而言,重新认识寒假生活、学期初生活的独特性及其关系,重新认识和发现儿童,重新理解自我的责任并发展教育能力,是很重要的三个维度。特别是自我能力发展方面,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善于组织、引领,还要不断发展新的技能,如信息技术能力,从而推动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的进行与深化。

这里用一位老师相对集中的小结材料,来辅助证明上述判断:

(自己作为教师或校长,在本次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1.假期作业研究,首先是对教师传统教育思想的冲击,同时促进了教师研究和探索的思维的发展。应重建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想,让教师意识到假期生活和学校生活一样,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假期,因为没有目标和指导,学生处于自然成长或自由成长状态。尽管我们班的孩子大部分会参加兴趣班,家长提供一定的指导,但是缺少专业的系统的目标定位,假期生活对一部分学生而言会得到稳步成长,而对另一部分学生而言是无聊和空缺。所以,假期作业研究,不仅促进了教育思维的发展,同时,提高了教师研究的能力。

2.新的假期作业可以改变学生寒假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回归生活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中重新认识自我和同伴。同时,学生组织小型团队活动时,需要召集、交流、组织、反馈和总结,能够培养学生整体规划的能力。在参与活动中,让每一个小伙伴感受到学校生活以外的学习乐趣,给学科方面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参与机会,因为评价目标、内容和方式不同,让一部分优秀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优势,也可以让一部分学科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

3.让学生在参与策划和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明确意识到生活中,如何与同伴合作,如何组织小型团队活动,同时在团队活动中如何维护人际关系,如何进行紧急情况的反应与处理,真正让学生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4.这次假期活动研究的影响力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我们把策划活动过程通过班级公众号、学校新闻平台、家长的朋友圈发布,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家长意识到假期生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让家长认识到如何组织更有意义的假期活动,给孩子一个丰富的假期;另一方面,让家长意识到作为家长的重要性,知道如何有质量地陪伴孩子的成长。让学生在策划活动、参与活动中,感受同学情谊,获得丰富的生活感悟。

总结:此次研究的最大意义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得到了多角度、多维度的成长。

以上所探讨的人的发展问题,是任何教育研究都不能回避的;而“你好,寒假!”项目通过特殊的时空、主体合作、资源开发,实现了不同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家庭与社区生活的目标,进而融入人的健康发展整体之中。

三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实现。这一项目本身就是对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创生。一位四年级孩子的妈妈,在孩子制作的寒假生活“美篇”中写道:[21]

这个寒假没有回老家,没有外出游玩,连深圳都不曾离开,孩子就这样静静地、有序地完成她的每一项作业……这次寒假作业与以往都不同,少了作业本上的读抄写背,更多的是参与到各种类别的活动中,让你自己组织,自己发起,自己定规则,一切从以前的我要这样做变成了我该如何去做,主动权交与你,责任也就交与你。一次一次的参与,你的想法也越趋于成熟,与同学之间的磨合多了,对同学的包容也就多了,自己的快乐也多了。

就这一实践变革本身而言,学生、家长和教师完整经历了从策划、参与,到变成现实的过程。其中,“适应,学习,勇于创新,时刻准备好从失误中学习,是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保持弹性、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构成”[22]。同时,鉴于这一项目本身的综合性,“你好,寒假!”项目将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作为推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改革的具体支点,而且包含着促进相关主体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发展。教师和校长会非常深切地体悟到学生立场、动态生成、系统思考、多主体合作等思想,这样的认识与感悟将继续影响学校教育变革。在这次研究中有所发展的家长和学生,无论是在理念上、交往方式上,还是在信息技术素养的积累与应用上,甚至是在自我预期与角色理解上,都将以新的基础开始新学期的学校生活,以新的自我定位开始家庭与社区生活。甚至在后续的发展中,都能发现这一次项目研究的影响。来自广东乡村中学的班主任陈军老师于2017年7月12日在微信群中留言给所有继续参加“你好,暑假!”研究的伙伴们:“今年中考,我们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棒,成绩超出了我们的意料,去年寒假的抱团活动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谢谢李(家成)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他还进一步分享了来自学生的倡议。该学生参加了寒假里的“抱团学习”活动,在初中学习结束之后,非常主动地开始设想继续这种学习方式,希望组织同学们继续抱团学习,共同为高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2017年7月13日,来自深圳的陈才英老师也分享道:

通过项目研究的开展,与以往相比,暑假与寒假生活变化明显,学生主体的参与和发展的质量明显提升,家长的代劳减少很多;经过半年的努力,家长的意识改变很多;学生掌握了方法,更自信了。比如把家长邀请进了学生群,由学生发起活动,老师和家长都可以参与;每天互动过程中,学生提出困惑,家长帮忙解答;对于学生发表的作品,老师、家长和学生要么点赞,要么提出修改建议;对于老师的作品,学生和家长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学生、家长和老师组成的大群里,学生除了主动发起活动,还能就发起的活动进行回应,比如解答别人的困惑,或点赞,或提出建议,其他同学之间也会相互评价,相互回应,各种互动非常丰富,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

这样的发展,就是建立在“你好,寒假!”研究的基础上的,体现着学生发展的长程性与教育的长效性,更体现着“你好,寒假!”所创生出的新的教育基础、人的发展基础、学生生活世界的新内涵。

总之,在教育的空隙处所开展的“你好,寒假!”研究,让这一缺乏教育意识的“空隙”变成了自觉的“教育”,实现了意识水平的提升和教育价值的开发,从而有限度,也不失突破性地重建了教育的边界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