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的学科建设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历经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200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下设立了言语听觉康复科学本科专业方向;2009年,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系;同年,建立了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教育康复学的设立是中国高等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传统特殊教育以教育为主的模式的终结,也标志着“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与探索的新起点。新学科的设立,为进一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提供了更为优良与坚实的基础,也为广大特殊教育及康复医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探索与发展空间。

自2013年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已连续主办了四届全国教育康复专业建设高峰论坛。首届在上海举行,主题为“教育康复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第二届在山东烟台举行,主题为“教育康复学的课程建设与实施”;第三届在河北邯郸学院举行,主题为“智慧康复与教育康复学学科建设”;第四届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康复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每届论坛出席人数近400人,高校代表约占出席总人数的50%。四届论坛主题明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内容从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的目标、原则、途径、课程设置到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高科技手段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等各方面,代表们集思广益、踊跃发言、受益匪浅。2015年教育部又批准五所高校成立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即北京联合大学、河北邯郸学院、四川乐山师范学院、贵州安顺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可以预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高校申请开设教育康复学专业。在首届高峰论坛上,教育部教师教育发展基金会宣布:筹资680万元人民币,资助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其中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了资助。

作为“导论”,本书力求为教育康复学构建一个基本理论框架。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多领域的新学科,要达此目的绝非易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不断探索与总结,才能突破众多难关,登上新高度。随着教育康复学的学科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同行投入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庆盛世之昌盛,感吾辈之得时。同行们,让我们携手奋进,不负使命,为教育康复学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将其作为教育康复学专业基础课“教育康复学导论”的教材。我们在几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由于书中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部分章节可由相关专业教师主讲,如听力障碍的筛查、诊断与训练,言语功能障碍的评估与训练,运动功能的评估与训练,单一被试实验法在教育康复研究中的应用等。

(2)教师要注意所授内容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与衔接,既要避免讲授内容过多过细,与后续课程内容重复,也要避免过于简化,而未能使学生对教育康复学形成一个较清晰的框架及整体印象。总之,教师可依教学的具体情况对书中内容进行选择,灵活处理。

(3)教师可充分利用教育康复云平台进行教学,如调用远程培训模块中的相应视频课程及案例,以减轻教师负担、方便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上述建议,仅供参考。

本书共分10章,各章内容及撰写人员为: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教育康复学的界定、教育康复学的产生背景、教育康复学的研究与服务对象、教育康复学的学科基础、教育康复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构想(杜晓新);第二章,听力障碍的筛查、诊断与训练(赵航、刘巧云);第三章,言语障碍的评估与训练(万勤);第四章,语言能力的评估与训练(刘巧云);第五章,认知能力的评估与训练(杜晓新);第六章,学习策略的评估与训练(杜晓新);第七章,情绪行为的评估与干预(张青、蔡永刚);第八章,运动功能的评估与训练(蔡永刚);第九章,教育康复的实施,主要叙述了教育康复实施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教育康复支持体系建设(杜晓新);第十章,单一被试实验法在教育康复研究中的应用(杜晓新)。全书由杜晓新、黄昭鸣审校、统稿。

在本书的撰写与出版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学科带头人黄昭鸣教授在制订编写计划、人员安排、资金投入、校稿统稿等各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精力,作出了重要贡献;金野副教授与程辰老师以及多名博士与硕士研究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李淑方编辑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学识有限,本书定有许多有待商榷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与同行批评指正。

黄昭鸣

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系 教授

杜晓新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系 主任、教授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