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管理基础(第三版)
- 刘秋平 刘敏 常杰
- 3974字
- 2021-03-24 12:55:22
2.7 流通加工
2.7.1 流通加工的概念
流通加工是流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的重要职能是将生产及消费(或再生产)联系起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完成商品所有权实物形态的转移。因此,流通与流通对象的关系,一般不是改变其形态而创造价值,而是保持流通对象的已有形态,完成空间的位移,实现其“时间效用”及“场所效用”。
流通加工则与商品流通有较大的区别,总的来讲,流通加工在流通中,仍然和流通总体一样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是,它却不是通过“保护”流通对象的原有形态而实现这一作用的,它是和生产一样,通过改变或完善流通加工的概念对象的原有形态来实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
流通加工是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对物品进行加工,使物品发生物理、化学或形状的变化。流通加工的内容包括装袋、定量化小包装、拴牌、贴标签、配货、挑选、混装、剪断、打孔、折弯、拉拔、挑扣、组装、配套以及混凝土搅拌等。如常见的食品的流通加工有鱼、肉、禽类的冷冻,生奶酪的冷藏,鲜牛奶的灭菌和摇匀,生鲜食品及蔬菜的速冻包装、真空包装等。
流通加工和一般的生产型加工在加工方法、加工组织、生产管理方面并无显著区别,但在加工对象、加工程度方面的差别较大,其差别的主要方面如下。
(1)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以此来区别多环节生产加工中的一环。流通加工的对象是商品,而生产加工的对象不是最终产品,而是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
(2)流通加工程度大多是简单加工,而不是复杂加工。一般来说,如果必须进行复杂加工才能形成人们所需的商品,那么,这种复杂加工应专设生产加工过程,生产过程理应完成大部分加工活动,流通加工对生产加工则是一种辅助及补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流通加工绝不是对生产加工的取消或代替。
(3)从价值观点来看,生产加工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及使用价值,而流通加工则在于完善其使用价值,并在不做大改变的情况下提高其价值。
(4)流通加工的组织者是从事流通工作的人,能密切结合流通的需要进行这种加工活动,从加工单位来看,流通加工由商业或物资流通企业完成,而生产加工则由生产企业完成。
(5)商品生产是为交换为消费而生产的,流通加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消费(或再生产)所进行的加工,这一点与商品生产有共同之处。但是,流通加工也有时候是以自身流通为目的,纯粹是为流通创造条件,这种为流通所进行的加工与直接为消费进行的加工从目的来讲是有区别的,这又是流通加工不同于一般生产的特殊之处。
2.7.2 流通加工的地位及作用
(1)流通加工有效地完善了流通。
流通加工在实现时间、场所两个重要效用方面,确实不能与运输、储存相比,因而,不能认为流通加工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流通加工的普遍性也不能与运输、储存相比,流通加工不是所有物流中必然出现的。但这绝不是说流通加工不甚重要,实际上它也是不可轻视的,起着补充、完善、提高、增强作用的功能要素,并能起到运输、储存等其他功能要素无法起到的作用。所以,流通加工的地位可以描述为是提高物流水平,促进流通向现代化发展的不可少的形态。
(2)流通加工是物流中的重要利润源。
流通加工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加工方式,往往以简单加工解决大问题。实践证明,有的流通加工通过改变装潢使商品档次跃升而充分实现其价值,有的流通加工将产品利用率一下子提高20%~50%,这是采取一般方法提高生产率所难以企及的。根据我国近些年的实践,流通加工单仅就向流通企业提供利润一点,其成效并不亚于从运输和储存中挖掘的利润,是物流中的重要利润源泉。
(3)流通加工在国民经济中也是重要的加工形式。
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和运行方面,流通加工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加工形态,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分工有一定的意义。
(1)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利用流通加工环节进行集中下料是将生产厂商直接运来的简单规格产品,按使用部门的要求进行下料。如将钢板进行剪板、切裁,钢筋或圆钢裁制成毛坯,木材加工成各种长度及大小的板、方等。集中下料可以优材优用、小材大用、合理套裁,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如北京、济南、丹东等城市对平板玻璃进行流通加工(集中裁制、开片供应),玻璃利用率从60%左右提高到85%~95%。
(2)进行初级加工,方便用户。
用量小或临时需要的使用单位,缺乏进行高效率初级加工的能力,依靠流通加工可以使使用单位省去进行初级加工的投资、设备及人力,从而搞活供应,方便了用户。
目前发展较快的初级加工有:将水泥加工成生混凝土;将原木或板方材加工成门窗;冷拉钢筋及冲制异形零件;钢板预处理、整形、打孔等加工。
(3)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
由于建立集中加工点,可以采用效率高、技术先进、加工量大的专门机具和设备。
(1)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概念。
流通加工合理化,是指实现流通加工的最优配置,不仅做到避免各种不合理,使流通加工有存在的价值,而且做到最优的选择。
为了避免各种不合理现象,物流管理者对是否设置流通加工环节,在什么地点设置,选择什么类型的加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装备等,需要做出正确抉择。目前,国内在进行这方面合理化的考虑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①加工和配送结合。
这是将流通加工设置在配送点中,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业务流程中分货、拣货、配货的一环,加工后的产品直接投入配货作业,这就无须单独设置一个加工的中间环节,使流通加工有别于独立的生产,而使流通加工与中转流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由于配送之前有加工,可以使配送服务水平大大提高。这是当前对流通加工做合理选择的重要形式,在煤炭、水泥等产品的流通中已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②加工和配套结合。
在对配套要求较高的流通中,配套的主体来自各个生产单位,但是,完全配套有时无法全部依靠现有的生产单位,进行适当的流通加工可以有效地促成配套,大大提高流通的桥梁与纽带的能力。
③加工和合理运输结合。
流通加工能有效衔接干线运输与支线运输,促进两种运输形式的合理化。利用流通加工,在支线运输转干线运输或干线运输转支线运输这本来就必须停顿的环节,不进行一般的支转干或干转支,而是按干线运输或支线运输合理的要求进行适当加工,从而大大提高运输及运输转载水平。
④加工和合理商流相结合。
通过加工有效地促进销售,使商流合理化,也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考虑方向之一。加工和配送的结合,通过加工,提高了配送水平,强化了销售,是加工和合理商流相结合的一个成功的例证。此外,通过简单地改变包装加工,形成方便的购买量,通过组装加工解除用户使用前进行组装、调试的难处,都是有效促进商流的例子。
⑤加工和节约相结合。
节约能源、节约设备、节约人力、节约耗费是流通加工合理化重要的考虑因素,也是目前我国设置流通加工,考虑其合理化的较普遍形式。
对于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最终判断,是看其是否能实现社会的和企业本身的两个效益,而且是否取得了最优效益。对于流通加工企业而言,与一般生产企业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是:流通加工企业更应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只有在把完善流通环节为己任的前提下才有生存的价值。如果只是追求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适当地进行加工,甚至与生产企业争利,这就有违于流通加工的初衷,或者其本身已不属于流通加工的范畴。
(2)不合理流通加工的形式。
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领域中对生产的辅助性加工,从某种意义来讲它不仅是生产过程的延续,实际还是生产本身或生产工艺在流通领域的延续。这个延续可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即一方面可能有效地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但是也必须估计到另一个可能性,即对整个过程的负效应。各种不合理的流通加工都会产生抵消效益的负效应。
四种不合理流通加工形式如下。
①流通加工地点设置的不合理。
流通加工地点设置即布局状况是使整个流通加工是否能有效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如果是为了衔接单品种大批量生产与多样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加工地设置在需求地区,才能实现大批量的干线运输与多品种末端配送的物流优势。
影响流通加工地点不合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流通加工与生产企业或用户之间的距离较远、流通加工点的投资过高、加工点周围的社会环境条件不良等。
②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
流通加工方式包括流通加工对象、流通加工工艺、流通加工技术、流通加工程度等。流通加工方式的确定实际上是与生产加工的合理分工。分工不合理,本来应由生产加工完成的,却错误地由流通加工完成;本来应由流通加工完成的,却错误地由生产过程去完成,都会造成不合理。
流通加工不是对生产加工的代替,而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所以,一般来说,如果工艺复杂,技术装备要求较高,或加工可以由生产过程延续或轻易解决的都不宜再设置流通加工,尤其不宜与生产过程争夺技术要求较高、效益较高的最终生产环节,更不宜利用一个时期市场的压迫力使生产者变成初级加工者,而流通企业完成装配或最终形成产品的加工。如果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就会出现与生产夺利的恶果。
③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
有的流通加工过于简单或对生产及消费者的作用都不大,甚至有时流通加工的盲目性不但不能解决品种、规格、质量、包装等问题,却增加了环节,这也是流通加工不合理的表现形式。
④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
流通加工之所以能够有生命力,重要优势之一是有较大的产出投入比,因而有效起着补充完善的作用。如果流通加工成本过高则不能实现以较低投入实现更高使用价值的目的。除了一些必需的、从政策要求即使亏损也应进行的加工外,都应看成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