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第三帝国的兴亡》

作者:威廉·夏伊勒著,董乐山等译

出版信息: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本书作者并不是一位科班历史学家,而是一位新闻记者。

本书不仅翔实而生动地叙述了纳粹德国的兴衰历史,而且深刻揭示了一个理应得到人们批判性反思的逻辑,那就是民主和独裁之间究竟是不是像人们所期许的那样泾渭分明?具体到第三帝国这个案例中,对于通过合法程序获得最高权力的政治领袖他所犯下的罪行究竟应当算是谁的罪行?希特勒的上台得到了超过80%的德国民众的支持,支持者包括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军队、保守主义者、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等几乎全部的社会阶层。那么,希特勒及其纳粹主义的罪恶究竟应当如何清算、对谁清算?这无疑是现代民主制度一道无法弥补的裂痕。

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往往能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我们暂时抛却头脑中对当下的“正统”与“正义”的沉迷,褪去这场世界大战身上的那些人工附加的外衣,便会自然而然地将关注点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如果一个思想极度扭曲的希特勒的出现是历史的巧合的话,那么他把一场灾难以这样极端的方式降临给世界,这是否还是一种令人笑不出来的偶然?如果我们不能确保人类社会所奉行的、普遍被视为正确和实用的制度能够杜绝战争疯子和偏执症患者坐上最高领袖的位子,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对产生了这些制度的那些思想和传统进行反思,甚至改造?

本书出版以来受到的大量史学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诟病大体上是公正的。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名驻外新闻记者,夏伊勒对纳粹历史的阐释有太多可以指摘的地方,但其雄浑壮美的文笔和对一手史料——尤其是来自德国的秘密档案——的掌握还是使得此书成为了解纳粹历史最佳的入门读物。它的独特价值既指向史料自身,也指向史料背后所隐藏的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逻辑。这种逻辑在今天极“右翼”政治势力相继在欧美政坛登场的情形下,尤其显得惊心动魄。

当然,你也可以将这部书当作希特勒的传记来读,因为比起对战争的描述,作者显然更愿意去挖掘这位臭名昭著的独裁者的精神世界。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位虽邪恶,却有着十足魅力的希特勒。可越是如此,当我们将其与正史对照来读的时候,便越会觉得惊怖。

延伸阅读:

1. [美]芭芭拉·塔奇曼:《八月炮火》,张岱云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 [美]戴维·贝尔加米尼:《日本天皇的阴谋》,张震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