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新闻书目导读(100种)
- 李彬
- 1503字
- 2021-03-23 22:35:21
10. 《蒋梦麟自传》
作者:蒋梦麟
出版信息:岳麓书社,2000年版
《西潮·新潮》一书,用著者蒋梦麟自己的话说,“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还有点像近代史”。近代以来欧风美雨如大潮席卷江南,中国不断适应着这样的风雨,在艰难中谋求国家的独立。而蒋梦麟自己也在这个潮流之中。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蒋梦麟自己的童年。他的家境富足,江南社会稳定,大部分人同他的老舅一样:“他在老年时额头也不显皱纹,足见他心境宁静,身体健康而且心满意足。”但这宁静马上被打破,传教士和西方工业制品也渗透到江浙的农村,让很多人都破了产。他的父亲是个敢于探索的人,曾自己造了一条船,但在家乡的河道上开了100米就沉了下去,他父亲便知道,除了轮船的外表,还有更深的道理自己没有学到,于是,父亲立下了送儿子出国的决心。
他被父亲送到新式学堂读书,在绍兴的中西学堂他遇到了老师蔡元培,并在此后还多时担任蔡元培的接班人。1903年他考取了秀才,但在传统和西化的歧路上他徘徊了许久,最终选择了那条新的道路——自费去了美国。
书的第二部分是他的教育经历。本来他去的头半年学的是农学,但有一次,他看见路上活蹦乱跳的孩子,就想自己为什么要伺候花花草草,而不研究大活人呢?于是他改了行,进入社会学院专攻教育学,在哥伦比亚大学修得哲学博士学位。
他回国时,“辛亥革命”已经结束了。在第三部分,他发现自己走的这几年中国已经变了:女孩不纺布,男人也进工厂做工,还有了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蒋梦麟先是在上海帮助孙中山整理文稿等,不久,他创办了《新教育》杂志,将他的老师杜威的理念介绍到中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这也是他投身教育的开始。五四运动以后,蔡元培先生不愿受风潮的胁迫,辞去北大的校长,北洋政府一再劝说后,他指定蒋梦麟代管北大,这便是蒋梦麟与北大20多年缘分的开始。
书的第四和第六部分叙述的是北伐以及抗日战争。北伐之前,北京爆发了抗议日本的“3·18”事件:段祺瑞政府向学生开枪,打死了3名北大学生。一怒之下,性格温和的蒋梦麟在追悼会上痛斥北方政府,因此上了通缉的名单,他会议结束后家也没回,躲到了六国饭店,半年后逃回了南方,在浙江担任教育厅厅长,创办了浙江大学。后又担任教育部部长,但不满两年就被拱了下去。1930年的北大,工资发不出,老师只顾挣钱,学术地位一降再降,南北统一后,蔡元培再次推荐蒋梦麟北上,正式就任北大校长。
抗战以后北大播迁到昆明,蒋梦麟也是在这里写下了这本书,书的第四部分和第七部分是关于中国社会的一些介绍。蒋梦麟在昆明期间,因为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共治,所以人事关系特别复杂,蒋梦麟一改一丝不苟的态度,将日常管理工作都交给梅贻琦,所以有人说蒋梦麟在西南联大期间,就是白天跑轰炸躲在防空洞里和沈尹默学书法,晚上和各种鬼子应酬喝红酒,还有就是写了这本自传性质的书。所以,抗战快胜利的时候,蒋梦麟被大学教授们又一次拱下了台,从此告别了教育界。
这本书起初用英文写成,过了10多年再转译回中文。蒋梦麟出生于1886年,写书时已经年过半百,这本书是个充满智慧、饱经世故的老人对中国社会的看法。他把自己不平凡的阅历用极其平易近人的口吻道出,就如隔壁的老大爷聊天一般,但在每一页都闪烁着他的智慧。蒋梦麟认为西潮冲击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当同中国悠久的文化和醇厚的道德传统相结合。蒋梦麟擅长从平凡的琐事里发现伟大的历史意义,如从上海的摩登女郎联系到中国社会的变迁,在描述逸事时栩栩如生,不时出现名言警语,所以,该书也是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很好的入门书。
延伸阅读:
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