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码2.0:网络空间中的法律(修订版)
- (美)劳伦斯·莱斯格
- 2488字
- 2021-03-23 22:27:10
第二版前言
本书是对一本旧作的翻新——事实上,按互联网时代的计时标准,可以说是对一本古籍的翻新。早在1999年,《代码》第一版就已问世。第一版诞生于一个与如今大相径庭的时代,而且,在许多方面,它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正如第一章所述,当时的主流观点是互联网无政府主义:现实空间的种种规制不应延伸到网络空间,政府不应干涉人们的网络生活。因此,网络生活将被归为另类,并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规制,《代码》第一版正是对当时这种观点的反驳。
近年来,上述主流观点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互联网无政府主义者的信心,也随之瓦解。互联网将持续不受规制这一观点,甚至说这一欲望,业已消失殆尽。于是,在接到更新此书的邀请时,我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为了其能够在这个截然不同的新时代中,与时俱进而又具备可读性,我是重写新书呢,还是更新旧作呢?
我选择了后者。这样的话,第一版的基本架构以及一些前沿的论证将得以保留。不过,具体案例的设计方面我做了改动,同时,我还把文字修改得更加明晰易懂(至少我希望如此)。此外,我还拓展了部分章节中的论据,并增加了摘要链接,以使本书能与第一版融为一体。
然而,有一件事情我并没有做,那便是将其他人的相关研究纳入本书。我也没有屈从这样一种极度强烈的诱惑:重新写一本书来回应针对第一版的评论,无论这些评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我在脚注中点出了一些评论,欲知我如何回应这些评论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不过,即便是在本书第一版发表之时,它也仅仅是那场大辩论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你不应该只读我的著述,而无视后续的杰作。有两本书对这里的论述做出了恰当的补充,分别是杰克·戈德史密斯(Jack Goldsmith)和吴修铭(Tim Wu)合著的《谁在控制网络?》(2006),以及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的《网络的财富》(2006)。还有一本书,由乔纳森·茨特瑞恩(Jonathan Zittrain)著,近期将出版,它将对这些观点做出重大延伸。(1)
同时,对于第一版中切实的或是可疑的错误观点,我并未将其一一罗列。我对于一部分错误观点做出了完全的修正,而对于另一部分“错误”观点我则继续保留。之所以保留这部分“错误”观点,是因为无论别人做何感想,在我看来,它们准确无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错误”观点是:在数字认证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的基础构架将逐渐变得更加易于控制和规制。同人把这个“错误”称为“弥天大谎”。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无法确定。在1999年,我的眼界能看清多长时间的远景,我也承认书中的某些预言尚未发生。但是,现如今我更加笃信这一观点,于是,我选择继续坚持这个“根本错误”。也许,我们可以凭此来打赌: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么我将得到大家的理解。如果我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将得到这样一个互联网,它更加符合其最初设计的价值理念。
追根溯源,本书来自wiki(2)。经Basic Books(3)的同意,我在JotS-pot(4)设立的一个wiki上发布了《代码》第一版,接着,在“Chapter Captains”团队的协助下,大家针对该书进行了一番讨论。在讨论中,《代码》第一版得到了一些改进,同时,我也收获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批评。于是,2005年年末,我对修改过的文本进行再加工,并最终发表了《代码》第二版。尽管我不像杰夫·特维迪(Jeff Tweedy)(5)那样激动地说出“一半是我的,一半是你的”之类的话,但我还是要承认,书中有些重要部分并非出自我的手笔。基于这一点,我承诺将本书的版税所得,捐助给非营利组织——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组织)。
我由衷地感谢JotSpot(jot.com),是它提供的wiki服务,才让我们得以共同编辑《代码》第一版。这个wiki由杰克·沃齐曼(Jake Wachman)来管理维护,这名出色的斯坦福本科生把他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个项目上。本书在wiki上的修改阶段,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章节首领”。我由衷地感谢他们:安·巴投(Ann Bartow)、理查德·伯硫(Richard Belew)、赛思·芬克斯坦(Seth Finkelstein)、约耳·弗林(Joel Flynn)、米亚·伽里克(Mia Garlick)、马特·古德尔(Matt Goodell)、保罗·高德(Paul Gowder)、彼得·哈特(Peter Harter)、布芮恩·豪纳曼(Brian Honermann)、布莱德·约翰逊(Brad Johnson)、杰伊·凯散(Jay Kesan)、约翰·洛基(John Logie)、汤姆·玛多克斯(Tom Maddox)、艾伦·芮格斯比(Ellen Rigsby)和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为了他们的志愿工作。同时,这份感谢也献给为改进《代码》第一版做出大量贡献的志愿者们。我还要特别感谢安迪·奥芮姆(Andy Oram)为wiki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除了这些志愿者之外,斯坦福大学也组织了一批法学院学生来帮助我完成《代码》第二版所需的研究。开展这项工作是以下四位学生:大卫·赖安·布卢姆博格(David Ryan Brumberg)、吉安·李(Jyh-An Lee)、布赖特·罗格(Bret Logue)和亚当·普赫(Adam Pugh)。他们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收集《代码》第一版的相关评论。在此基础上,我才决定如何修订《代码》第一版。在2005年的秋季学期里,由斯坦福学生组成的研讨会以及卡多佐法学院的课程讨论,为本书提供了一些学生们的评论。同年,另两名学生,约翰·艾登(John Eden)和埃维·莱弗·罗宾逊马舍尔(Avi Lev Robinson-Mosher),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帮助我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代码》第二版草稿的完成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对于本书的最终定稿,克里斯蒂纳·盖格尼尔(Christina Gagnier)的贡献无人能及。在本书定稿前的最后几个月里,她开始接手这项研究,处理了一堆尚未解决的问题。她梳理了这18个月以来的成果,并统筹到一个适合出版的格式。同时,她还审核了所有的引注,以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假如没有她的帮助,本书的问世将遥遥无期。
我同样感激朋友们和同事们,是他们帮助我完成了本书的修订,特别是艾德·费尔腾(Ed Felten)、大卫·约翰逊(David Johnson)、乔治·莱马(Jorge Lima)、艾伦·罗斯曼(Alan Rothman)和吴修铭(Tim Wu)。詹森·罗尔斯(Jason Ralls)还为本书设计了图表。最后,对于伊莱恩·阿多尔夫(Elaine Adolfo),我的谢意无以言表。他是我所见过的最有天赋、最具耐心的人。在过去的几年中,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无法写成本书。
(1) 莱斯格所指著作是Jonathan Zittrain,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 And How to Stop I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译者注
(2) 互联网上开放的超文本系统,人们可以选择匿名或实名的方式,编辑或添加内容。——译者注
(3) 本书英文版的出版商。——译者注
(4) 以wiki技术为基础的应用程序平台,提供可供多人协作编辑的电子表格、日程表、博客等。——译者注
(5) Wilco乐队的主唱,曾经主动把乐队的歌曲分享到网上,供乐迷免费下载。——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