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自暴自弃
日本有一位马拉松选手,在日本为主场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赢得了冠军。很多记者闻讯赶来,采访这位此前名不见经传的运动员,问他如何才能获得冠军,这位选手只是淡然地说:“凭借智慧取胜。”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记者满意,记者不满地想:马拉松比赛和智慧有什么关系呢?只与体力与耐力有关吧。时隔4年,马拉松比赛在国外举行,出乎预料的是,这位马拉松选手又获得了冠军。如果说第一次获得冠军是侥幸,那么第二次获得冠军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为此,记者们又去采访这位选手,问他如何取胜,他依然不以为然地说:“凭借智慧取胜。”记者们又一次失望而归,直到10年后,这位名叫山田本一的选手出版了自传,人们才得知他所说的“凭借智慧取胜”是什么意思。众所周知,马拉松的整个赛程是非常漫长的,很多选手还没有跑完一半的赛道,就会感到心力交瘁,疲惫无力。而山田本一与众不同,他会先把赛道周围的情况都一一熟悉,牢记于心,并且牢记赛道旁边显而易见的标志物,以标志物为标记对赛道进行划分。这样一来,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一个又一个标记物,对于别人而言是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对于他而言只是进行了若干次百米赛跑,所以他既不觉得赛道漫长,也不觉得疲惫和乏力。这样一来,他便可以得到想要的成功。
对于孩子而言,学习又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呢?尽管老师和父母为孩子描绘的学习前景一片光明,也很吸引人,但是对于孩子们而言,那样遥遥无期的愿景无法激励他们。当孩子们非常努力,坚持不懈,也无法看到学习的成果时,他们就会觉得疲惫乏力,甚至完全放弃努力。由此可见,过高的期望对孩子并不能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自暴自弃,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要想激励孩子,就要把漫长的学习愿景目标划分为短期的小目标,这样一来,孩子每实现一个目标,就会有小小的成就感,也会觉得内心充满喜悦和动力,由此孩子才能继续努力。只有在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配合下,孩子们才会有持续的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最近,妈妈发现子乔在学习上处于很懈怠的状态,妈妈未免感到困惑:子乔一直以来在学习上还是比较让人省心的,也很积极主动,为何到了初中阶段,反而倦怠了呢?爸爸妈妈可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子乔身上,他们很担心子乔会掉链子,为此妈妈更是一日三次地提醒子乔:“子乔,你可是爸爸妈妈的希望啊!你将来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为咱们家争光!”每当妈妈这么说的时候,子乔都忍不住唉声叹气,内心也很惶恐。
有一天,妈妈又对子乔说起考名牌大学的事情,子乔厌烦地说:“妈妈,你想考名牌大学,你自己去考啊,为何要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呢?你这样,我觉得很累,你知道吗?我都想退学了,省得你们成天叨叨我。”听到“退学”二字,妈妈惊讶地连声问道:“为什么要退学,为什么要退学呢?你原本是很擅长学习的,而且学习成绩也很不错啊!”子乔说:“因为退学之后,你们就会彻底死心,再也不会把考大学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本来我还挺喜欢学习的,就是因为你给了我太大的压力,我现在一点儿也不想学习。”
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之中,这才想起子乔有一次考试发挥失常,没有考好,被妈妈严肃批评。似乎从那以后,子乔对于学习就不那么积极了。后来,妈妈又去咨询了儿童教育专家,才恍然大悟:子乔对待学习的倦怠,都是由妈妈对子乔有太高的期望所导致的。后来,妈妈再也没有念叨着让子乔考上名牌大学,为家庭增光,而是引导子乔发现学习的乐趣,让他在进步之中获得成就感。渐渐地,子乔重新找回对于学习的乐趣,在学习方面也有了更好的表现。
如果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就会直接导致孩子非常努力却无法获得成就感。长此以往,孩子必然感到心力交瘁,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有更好的表现。渐渐地,孩子就会失去信心,陷入自暴自弃之中。其实,父母要想激励孩子,就要采取本节开篇山田本一的方式,把远期目标转化为短期目标,这样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才能因为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而受到激励,对待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此外,父母还要端正态度,虽然孩子是因为父母才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他们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的私有物。所以父母可以在孩子小时候尽心竭力地照顾孩子,也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孩子,就是不要代替孩子决定人生的各项事宜,更不要剥夺孩子对人生的主宰权利。父母与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至亲的关系,小生命呱呱坠地之初是非常依赖父母的。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对于父母也会有所疏离,这是因为他们要遵循生命的呼唤,成为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要学会对孩子放手,在人生的道路上,应当拼尽全力送孩子一程,不要完全代替孩子走所有的人生之路。对于孩子的期望也是如此,作为父母,不要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孩子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而是要区分父母的、孩子的不同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平等对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