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天下——宏观经济学

我对今年经济总体趋势的看法是,政府一直在以微刺激或者定向宽松的政策来保7.5%的增长。但是政府每一次微刺激的手段放松一点,增长速度就往下走,这可能意味着经济自我稳定的速度在现在的增长目标以下。下一步会怎么样,我觉得主要还是看政策。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不管是北京大学还是我国的其他高等院校,都将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作为标准教材。该系列教材分为两册,分别是微观部分、宏观部分,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它们构成了经济学的基础,后来的其他相关学科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宏观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整体看待经济发展,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我们在新闻中常常听到的经济政策以及一些名词如GDP、CPI、通货膨胀等等,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宏观经济学家通过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专业知识研究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而帮助政府制定财政与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起源于法国经济学家魁奈的《经济表》以及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正式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后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通过对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可以说,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迅速发展,凯恩斯功不可没。在此之前,很多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都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放在一起分析,并没有划分比较清楚的界限。但是在面临一些经济问题的时候,这样的思想难免表现出狭隘之处,要么忽略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要么就无视国民经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微观经济的分析脱离了宏观的根基,变得苍白无力。正是凯恩斯的出现,宏观经济学才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简单来说,现代宏观经济学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其中包括不同学派建立的不同模型,主要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总的来说,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尤其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战后的西方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凯恩斯本人也因此被誉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可以说,上面提到的宏观经济学三大部分就是通过“理论研究—制定政策—模型检验”的三步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和就业的水平。所以,在看新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GDP常常是和失业率一起出现的。

前面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下面我们来说说宏观经济学具体有哪些观点:

1.加速原理和乘数论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的时候,很注重投资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认为它产生的效果比消费的变动所产生的效果大一些。在解释投资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时,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了“加速原理”和“乘数论”。“加速原理”说明的是投资的轻微变动何以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乘数论”正相反,说明的是收入的轻微变动何以导致投资发生巨大的变动,两者所说明的经济规律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

举个例子,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减少,后者再在加速原理的作用下,致使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然而,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又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个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乘数的作用,导致新的投资;后者又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启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看,这一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反弹回来而转入衰退。

2.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所说的价格问题,是指国家层面上的一般价格水平,而非我们平常所关注的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一般来说,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但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又受到货币供求变动的影响。于是,一些宏观经济学家在结合了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之后,提出这样的理论:

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闲置的设备已全部使用后,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则不能促进产量的增加,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最终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3.政府作用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也应该有能力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政府又会采取扩张性或收缩性的不同对策。在萧条时期,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从而克服经济萧条。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开支,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略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所以,扩张性的赤字预算政策,成了战后西方国家的常用策略。

4.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不管是作为一个政策的制定者,还是参与者,甚至是执行者,只要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都应该学习一些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让自己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认识社会,了解国家的经济脉络,做一个真正心怀天下的人。

你不知道的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局限性

1.投资并不一定增加就业。劳工薪资水平的降低甚至停滞,为企业家带来了更多的利润。然而,这些钱落入资本家的口袋后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时候投资并不能带来就业。对于金融以及房地产的投机炒作只是泡沫经济,并不能制造实际的工作机会。

2.实业资本家的投资也不能带来太多就业机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新兴产业的精兵政策带来的是一般劳动力的大量闲置。举个例子,用一亿美元建造的纺织车间需要五千员工,而同等规模的软件公司可能只需要一百个程序员。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失去了竞争力,失业人数越来越多。

3.误认为总需求可以无限上升。凯恩斯并没有说明在总需求停滞的时候如何解决问题。按照凯恩斯的观点,理论上假设一直会有新的项目产生,进而有新的需求,从而产生更多新的就业机会。但是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满足同样生产需求所需的劳动力日益减少。同一家工厂,1950年可能需要三千名员工。到了2010年,在电脑和机械的帮助下,只需要两百人即可,这一转变导致大量人口失业。而没了收入或者收入微薄的这一批人又会丧失购买力,反过来抑制新兴工业的发展,最终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长期在我国占据着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其弊端也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先,我国政府职能过于宽泛,政企不分,一些官员习惯以政绩为目标。很多地方政府通过大量重复的投资来刺激GDP的增长,继而产生泡沫,这时政府再逼迫银行贷款,进一步加大了金融风险。政府不断的投资的确在短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却隐患无穷。其次,凯恩斯主义注重短期效益,不关心长期问题。而我国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一般只考虑短期的目标,所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真正对我国经济做过深入观察和研究的人,就会发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越来越大的代价。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最为突出的后遗症就是始终把速度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消费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是消费又总是刺激不起来。可以说,凯恩斯主义是市场经济改革屡屡陷入困境的理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