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严酷的父亲

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逝世,胤禛即位,改元雍正。胤禛是乾隆的父亲,康熙帝的第十一子,由于胤禛的哥哥很多幼年早殇,不排入行次,胤禛排在第四位,故称皇四子。胤禛的生母吴雅氏,亦即乾隆的祖母,册封德妃,后来追尊为孝恭仁皇后。胤禛是吴雅氏的长子,同胞兄弟三人,姊妹三人,但除了皇十四子胤禵(曾名胤祯)以外,都逝世在乾隆出生之前。乾隆见到过的嫡亲叔叔只有胤禵一人,而胤禵恰恰是与他父亲胤禛争夺皇位的死对头。

picture

胤禛书法。

胤禛聪颖好学,熟悉儒家和佛家经典,才思敏捷,擅长书法。处理政务,精明练达,勤劳不怠,批答章奏,往往连篇累牍,剖析事理,洞中要害,行政效率极高。而性格刚强果决,生性严酷,喜怒无常。早年已分封建府,独立生活于宫外,又常陪侍父皇康熙出巡、观政问俗,故接触社会较多,了解民生疾苦。胤禛生长在兄弟众多、政争激烈的严酷环境中,他在长期复杂的斗争中锻炼出一副铁腕手段和残暴性格,不惜以一切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他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固然是出于幸运的机会,但也和他的能力与性格有关,下面我们即将叙述当年发生在皇室内部的重大斗争。

雍正的统治虽然只有13年,但他做出了重要贡献。康熙晚年,吏治废弛,凡事宽纵。雍正帝针对时弊,雷厉风行地进行整顿。清理财政,追查亏空,改革赋税制度,实施地丁合一,实行耗羡归公,发给养廉银,惩治贪污腐败,奖励生产,兴修水利,解放贱民奴仆,中枢设立军机处,集中权力,提高行政效能。经过严格整顿,吏治、财政均有明显的改善。雍正的统治,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他的整顿和改革,康熙晚年的腐败政治不能迅速纠正,乾隆前期的极盛局面也不可能出现。

尽管雍正帝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但关于他的继承帝位,流传着种种说法,是难以理清楚的一桩历史公案。康熙晚年,诸子之间,抢班夺权,进行斗争时间很长,株连极广,影响深远。这场斗争的高潮正发生在弘历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关系他父亲和他自己的前途及命运。在他稚嫩的心灵上,自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这里只能简单叙述发生在弘历幼年时代这场家庭中的大变故。

康熙共有35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20个。初立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胤礽聪明俊秀,能文能武,康熙对他十分宠爱。不料长期的皇储地位,使胤礽周围集结起一批依附和拥戴他的势力,形成了第二个权力中心,胤礽的行为也越来越专横放纵,使他和康熙之间产生了矛盾,父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公开爆发。康熙指责胤礽“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专擅威权,纠聚党羽,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更可异者,伊每夜逼进布城(康熙所居的大帐)裂缝,向内窃视。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如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宏业”[1]。权力的争夺已使父子关系恶化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康熙废掉皇太子,将胤礽圈禁起来。

这一事件激发了康熙诸子之间抢夺储位的斗争,他们争先恐后,肆无忌惮地进行活动。皇长子胤禔因系庶出,未立为太子,见胤礽废黜,认为自己的机会已到,怂恿康熙杀掉胤礽,又发现胤禔曾请喇嘛用巫术镇魇胤礽,康熙怀疑这是胤礽精神失常的原因,斥胤禔为“乱臣贼子”,也将其圈禁。皇八子胤禩才具优长,深孚众望,而野心亦大。他拉拢兄弟和朝臣们拥戴自己,当康熙向大家征求意见时,大家一致推荐胤禩继立。康熙发现胤禩在背后邀结人心,大骂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胤禩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党羽,亦皆如此”[2],胤禩亦遭圈禁。同时因参与抢夺而被圈禁的还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康熙经历这场家庭变故,内心十分痛苦,精神大受刺激,导致措置反复,政策失当。五个月以后,出人意料地释放胤礽,复立为皇太子。在康熙以为,胤礽的不轨行为,出于一时病态,企图与胤礽和解。事实证明,父子关系已被权力深深腐蚀,裂痕已难弥合,胤礽复位后,很快又纠集旧势力,对康熙形成威胁。康熙五十一年(1712),不得不再废皇太子。当时供职宫廷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回忆录中曾叙述康熙这次废黜太子、训诫皇子的场面:“当我们到达畅春园,我们惊恐地看到花园里,有八到十个官员和两个太监跪在那里,光着头,双手背绑着。不远处,皇子们一排站立,也光着头,双手绑在胸前。不久,皇帝乘坐肩舆从房间里出来,到皇子们面前,爆发出虎吼一样的忿怒。责骂皇太子,把他关在宫内,公开宣布废掉这个不幸的皇子。”

picture

胤禵像。

围绕立储的长期纷争,闹得年老体弱的康熙愤懑抑郁,心力交瘁。此后,直到康熙去世为止,没有再立皇太子,而且这一问题成了康熙心中的隐痛,不许人们议及。老皇帝心目中属意哪个儿子,大家不免会有种种猜测。看来,最有希望成为皇位继承人的似乎轮到了皇十四子胤禵。胤禵原名胤祯,和皇四子胤禛(即雍正)是一母所生,却和胤禩交好。康熙称赞他“确系良将”、“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3]。胤禟说他“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弟兄内皆不如”[4]。康熙五十七年(1718),由于准噶尔进兵侵扰西藏,31岁的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主持西部军务。这是一项重大的任命,涉及西藏、青海和西北地区的安危和清朝统治的稳定。大将军的权力很大,礼仪规格很高,可用正黄旗纛,亲王体制,称大将军,从前,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也得过“抚远大将军”的称号。这一任命至少给许多人造成了康熙意有所属的印象。故胤禵出师时,胤禟说:“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5]

事态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病逝于北京西郊畅春园。据官方记载,十三日凌晨病危,召见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五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多罗贝勒胤禩、皇九子固山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䄉、皇十二子固山贝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以及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传遗诏曰: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下达传位诏书,据说胤禛本人不在场,他因代行祭天大典,住在天坛,闻召急奔畅春园,于午前到达,三次晋见乃父,康熙还能说话,“告以病势日增之故”,却一字未提及传位胤禛的事。八个接受遗诏的人也没有透露消息或作出暗示。胤禛后来说:“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方宣旨于朕。”[6]这样头等重大的事情,康熙和皇子、大臣们竟集体向胤禛保密,于理不通。而且隆科多是参与此事的唯一非皇室的大臣,雍正之立,他显然有大功。后来隆科多得罪,雍正五年(1727)的上谕中却说“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乃诡称伊身带匕首,以防不测”[7]。前后矛盾,显有伪造痕迹,所谓八人传遗诏之说,令人怀疑。

据当时传言,胤禛继位的情节曲折离奇,与官方记载大相径庭。“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又云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随将允(调回囚系,太后要见允(,皇上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皇上又把和妃及他妃嫔都留于宫中。”[8]照这种说法,胤禛集中了鸩父、弑母、囚弟以及篡位、淫烝等一切罪行。我们要考虑这些流言出自政敌之口,他们在彻底失败之后,也会把一切脏水泼到政敌身上,发泄私恨,他们的话同样不可相信。斧声烛影是千古难决的疑案,今天要判断雍正是合法继承,还是矫诏篡立,都难以提出充分确凿的证据。

picture

年羹尧书法。

一个合理的推断是:康熙的意旨传位胤禵,可能未及公开宣布就突然死去。当时皇舅隆科多是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手握重兵,负责北京的警卫任务,并一直随侍康熙左右。老皇帝得病,他的地位足以左右大局。隆科多为佟国维之子,本属胤禩集团,后来却倒向胤禛,他们乘局势混乱之际,借老皇帝的命令,宣布胤禛继位,造成既成事实,且临以兵威,使诸皇子措手不及,不能反抗。胤禛即位一个多月后,给另一亲信年羹尧的批文中说:“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9]隆科多究竟有什么大功,刚刚即位的雍正对他发出如此溢美的赞誉,合理的解释是他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帮了胤禛大忙,故胤禛对他感激涕零,形之笔墨。再看皇子们的表现,雍正说:“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按:指胤禩)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10]又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按:指胤禟)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11]。据隆科多说:康熙死后,他进城,在西直门大街遇见皇十七子胤礼,“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即胤礼)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12]。看来,雍正即位,对此诸皇子均感突然,有的凝思,有的质问,有的逃跑。但胤禛和隆科多已设好圈套,诸皇子进入彀中,已无可奈何,其怨恨激愤可知。

picture

雍正帝朝服像。

picture

《平安春信图》局部,所绘为雍正帝与弘历。

雍正即位以后,对昔日的政敌残酷镇压。先是集中力量打击胤禵、胤禟、胤䄉,把胤禵从前方召回,胤禵和胤禛本属同胞兄弟,眼看皇位被夺,气愤难平,见之辞色。雍正斥责他“无知狂悖,气傲心高”,将其囚禁于康熙的陵地。胤禟被发往西宁,以后又调回保定监禁,在雍正的密令下,被折磨致死。胤䄉被派往张家口外,又以不愿出口为名,调回革爵,抄家囚禁。雍正对胤禵、胤禟、胤䄉开刀最早,而对最有能力、结怨最深的胤禩反而晋封廉亲王,让他参与总理政务,其实,这不过是雍正逐个击破的缓兵之计。胤禩心里也很明白,他向人说:“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诛戮之意,其目下施恩,皆不可信。”果然,不久就逐步剪除胤禩的党羽,今天杀戮几个,明天囚禁一批。到后来,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两个对雍正功劳最大、备受宠信的大臣也遭遇惨祸。雍正的脸色一变,年羹尧被赐死,隆科多遭囚禁,他们得罪的真实原因也许就是“杀人灭口”,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这场皇室惨剧的高潮在雍正四年(1726),胤禩和胤禟先后被折磨致死,卷进这场旋涡被杀、被囚、被贬的皇子、宗室、大臣甚多。还有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哥哥弘时也惨遭大祸,据《清皇室四谱》记载:“皇三子弘时……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弘时是当时还活着的雍正最大的儿子,24岁,已娶妻生子。官书上对弘时的事讳莫如深,雍正朝实录上连弘时的名字也没有。弘时以皇帝长子的地位被削宗籍,处分严厉的程度和胤禩、胤禟一样,而且当时就死去,如果不是被赐死,也是愤激自尽。他的罪行一定特别严重,雍正的儿子并不多,他何以这样严厉地惩治他的长子,致其死命?可能是弘时对父亲的残忍手段有反感,目睹皇位斗争的全过程,眼看祖父、祖母、叔伯以至宗室们的遭遇,青年人血气方刚,反对父亲的所作所为,甚至和父亲发生严重的顶撞争吵。应当注意:他的得罪致死发生在两个叔叔惨死不到一年后,而且同时恒亲王胤祺的儿子弘昇、淳亲王胤祐的儿子弘曙被革世子。看来,小字辈都卷进了这场斗争中去,除了弘昉、弘晟、弘旺、弘旸已得罪外,弘时和弘昇、弘曙是小字辈中年龄较大、地位较高的几个人,是不是他们有所联系,对雍正的暴虐行为进行抗争,因而惹得雍正大发雷霆,不惜严厉处分自己的亲生子,同时将两个侄子革去了世子的呢?

我们用了不少篇幅来概略地介绍康雍之间的皇家内部的政争。事情的本末虽不完全清楚,但斗争的残酷性使人震惊。弘历这时已是懂事的少年,康熙死时,他12岁;胤禩、胤禟两个叔叔被害,他已16岁;哥哥弘时得罪致死,他已17岁。一系列伦常惨变给少年时代的弘历必定刺激极深,惊骇、迷惑、痛苦、彷徨交织在一起,使他性格上发生分裂,从利害和感情上讲,他理应站在父亲一边,亲子之情,自然深厚,而且父亲当了皇帝才有自己今天的皇子地位和今后继位的希望。可残杀中强烈的血腥味使他不能不掩鼻,在道义上、理性上难以认同父亲的所作所为。当然,弘历比他哥哥弘时更冷静沉着,不敢过分表露。从他以后即位后,为叔伯哥哥迅速平反,并全盘改变雍正的严厉政策,可以窥见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与不安。


注释

[1]《东华录》康熙四十七年八月。

[2]《东华录》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

[3]《抚远大将军奏议》。

[4]《文献丛编》,《允禩允禟案》,秦道然口供。

[5]《文献丛编》,《允禩允禟案》,秦道然口供。

[6]雍正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上谕。

[7]《东华录》雍正五年十月。

[8]《大义觉迷录》。

[9]《掌故丛编》第十辑,《年羹尧奏折》,朱批。

[10]《清实录》雍正四年六月壬戌。

[11]《大义觉迷录》。

[12]《东华录》雍正七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