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作品(12)
会员
本书是戴逸先生多年来研究近代史的精华文章结集,收录了《论天朝田亩制度》《戊戌维新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潮》《辛亥革命的教训和社会主义的选择》等五十篇文章,内容涉及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戊戌维新等重要历史事件,涵盖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
中国史22.8万字
会员
本书收入戴逸先生的《经史札记》和《清史》。《经史札记》系戴逸先生早年读书笔记,“文革”岁月中,在挨批斗、作检讨、从事劳动及蹲牛棚之余,戴逸先生潜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继而研读诸子、《资治通鉴》、《史记》等书,摘录菁华,批注心得,后学可借此一窥老一辈史学家治史之不易与方法。《清史》则以简洁、通俗的文字,短小的篇幅,高屋建瓴,系统介绍了清代从满洲兴起到最终灭亡的近300年历史,反映了戴逸先生对清代历
汉语17.3万字
会员
戴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学界泰斗,他为一些学术著作撰写的序言中,既有对相关著作的评价、推介,也有自身多年史学研究的史识、史论,本书正是从戴逸先生多篇序言中挑选出来的精华结集,特别如《序》《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档案丛刊”总序等重要学术著作的序言,还同时体现了著作的编写历程。
文集20.5万字
会员
本书是戴逸先生的史论文章结集,收录了《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清史稿的纂修及其缺陷》《治史四要素》等六十余篇文章,都是戴逸先生多年史学研究中所做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评论,内容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史书的编纂、治学方法、对一些档案资料的运用等等。
史学理论26.5万字
会员
本书是戴逸先生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主持新修《清史》编纂的编年体工作实录,忠实地记录了清史纂修工程自倡议设计、启动立项、初稿撰写、审改修改直至整合定稿的过程。其中,除少量内容曾以不同形式公开发表之外,大多数内容为首次公开披露。
中国史30.3万字
会员
本书是戴逸先生在史学研究之余创作的文史随感结集,书中鉴古思今,内容涉及作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学、中西文化交流等的思考以及作者本人的见闻等等,文笔流畅,娓娓道来,有与读者对话的亲切之感。
现当代随笔19.1万字
会员
本书收入《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北洋海军》。《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写作于20世纪70年代,对中俄(中苏)边疆争议问题、谈判情况、条约文本等展开细致研究,为当时的中苏边界谈判提供了大量有力证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共分9卷,本书总领全局,高屋建瓴,对18世纪的中国历史展开全景式的论述,并开创性地“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发展的背景中加以
中国史31.2万字
会员
本书收录了戴逸先生回忆师友、治学经历以及师友函札等内容。其中,既有对郑天挺、胡华、尚钺、黎澍、吴晗、郭影秋等老一辈史学家的怀念,也有对早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学习经历的回忆。另外,戴逸先生曾任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会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他在相关会议上的致辞或讲话,也不啻是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发展历程的见证。书中的师友函札则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戴逸先生主持清史纂修工程的心路历程。
现当代随笔20.6万字
会员
本书是戴逸先生多年来清前期史学研究文章的结集,包括了《满族命名三百六十年》《吴、皖、扬、浙——清代考据学的四大学派》等近四十篇文章,内容涉及清代前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是戴逸先生毕生研究清史的代表性文章。
中国史22.1万字
会员
本书分为两册,是在戴逸先生1954年开始讲授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讲义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第一册主要叙述两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史事,初版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全面系统而简明的高校近代史教材;第二册主要包括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内容,写成后由于种种原因,从未公开发行,直至2008年才与第一册一起出版。本书叙述详尽、视野贯通、思维缜密、见解精微,书中构建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
中国史83.4万字
会员
本书立足于世界史的视野,以乾隆帝八十多年的生命之旅为切入点,广泛搜罗中外各种文献与档案,向人们展示了古代中国鼎盛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外交诸层面的生动历史场景。严密的考据与优美的叙事相结合,并且引入世界历史的变幻节奏,在中外互动中给人以历史感悟,让读者认识到乾隆帝当时的天朝心态及盛世下的忧患,进而在反思中华帝国晚期封闭格局的同时,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历代帝王31.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