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1949年以后提出走自己的路后经过艰辛探索的历史性成果。为什么说艰辛?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头一段时间,对于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由于没有成功的先例可循,要靠自己摸索。特别是对于如何把握中国的国情,不是照搬本本而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搞社会主义建设,完全要靠自己摸索。由于做得不够好,往往超越阶段,急于求成,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走了不少弯路。

那么,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呢?不是人口多,也不是国土面积大,更不是物博,而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经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做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最基本的实际出发。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处在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社会生产力很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许多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邓小平在1980年4月指出:“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1]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8月,邓小平又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

需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传播也做出了贡献。1979年,苏绍智、冯兰瑞率先发表文章,坦言中国并未真正建成社会主义,中国“还处在不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3]。于光远在2008年回忆说:“1981年我在参与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主张要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写入文件,以便更深刻地认识走过的弯路。当时有的同志不同意这样做,还发生了争论。但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还是写进了文件。”[4]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了系统的论述,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正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经过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当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突出的景象是: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今天仍然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都重申和强调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就是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比如,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很落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远未达到可以实行生产资料全面公有化的程度,但是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却是公有制一统天下,私营经济被全部消灭,个体经营企业全国只剩下十几万家。这就不能很好地调动亿万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各种产品严重短缺,几亿人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法显现出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规模经营往往不再是有效的选择,使我们到现在还看不到生产要素全面公有化和消灭个体生产经营的前景。又如,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改革开放前我国却在商品市场经济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排斥市场,限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这种超前做法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财富的增长和积累。与此不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迅速起飞,源于我们采取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从中国仍处于而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能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原来被束缚的各种生产潜力释放出来,也就是充分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基于中国仍然处于而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就是基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需要借助市场机制搞活经济,需要借助市场经济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赶超经济发达国家,为老百姓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理论,也是立足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要让个体私营以及外资经济存在和发展,以便广开就业门路,更好更快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第一步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温饱有余的小康,第三步过上富裕的美好生活。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3]苏绍智,冯兰瑞.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经济研究,1979(5).

[4]于光远.背景与论题:对改革开放初期若干经济理论问题讨论的回顾.经济科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