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劳模精神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精神力量

田鹏颖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民是核心概念,劳动是第一范畴,劳动创造历史是第一原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者最美丽。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现,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1] 劳模精神代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劳动模范应当备受尊重,劳模精神也应当成为一种广受追崇的文化。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做出的价值判断,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是劳模精神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王进喜、孟泰、张成哲等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对这些劳动模范的学习、宣传、树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现象,这是新时代我们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最重要的资源。因而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展现这种文化现象,并深入挖掘其本质与特征,进而发挥其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面临的课题,更是关涉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的塑造、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辽宁卷上、下册)、《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吉林卷)、《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黑龙江卷)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通过系统、完整地收集和编纂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对其进行创造性挖掘、抢救性保护,遵循“让历史说话,让史实发言”的原则,让劳模文化“从历史走来”。首先,到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现象深处,挖掘劳模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劳模文化与经济关系、劳模文化与政治制度、劳模文化与精神生产的内在逻辑关联,从而深刻把握劳模文化生成的规律性和创造性。其次,按照劳模文化生成、深化、发展的时间逻辑,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前15年,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同时,按照地理空间的差异,对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不同地域、不同结构的劳模文化进行纵横交叉研究,形成了具有较强历史感、立体感、时代感的劳模群像和劳模文化图谱。另外,通过跨学科、综合性、多角度的研究,揭示其内在逻辑关系和当代价值,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史料支撑和重要理论启迪。

新时代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弘扬“劳模精神”,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于伟大的人民。东北老工业基地新的伟大征程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离不开社会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弘扬。向伟大时代的劳模精神敬礼!你、我、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承担者。


[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