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舆论与公众情绪的互动
- 常松
- 3102字
- 2020-08-29 06:44:54
第二节 微博舆论的形成与模式
要讨论微博舆论与公众情绪之间的互动,首先要对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描述,才能进而确认公众情绪在微博舆论形成过程中与微博舆论形成互动的方式和机制。本节首先描述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微博舆论进行定义,进而对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
一 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与条件
因在宏观社会和媒介环境、公众的心理以及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现象等方面存在差异,舆论的形成并无固定的模式与过程。但是,舆论的形成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陈力丹认为,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包括“多样化个人意见”“个人意见趋同”“舆论的促成”三个环节。首先,“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或者积累了一些问题,大家对周围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议论纷纷”[10],形成了个人意见。然后,“多样化的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11]。在这一环节,舆论领袖浮出水面,并对多样化的个人意见进行引导,使意见逐步趋同。随后,“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媒促成所希望的舆论”[12]。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如图1-2所示。
图1-2 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抽象和简化处理后提出的。在舆论产生的实际过程中,舆论的形成尚依赖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刘建明借鉴布尔迪厄的“场域”概念,将之总结为“舆论场效应”。[13]具体而言,舆论形成依赖三个条件。第一是“在特定空间内,相邻人数越多、交往频率越高,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第二是“空间内限制少,成员彼此开放程度高,则形成舆论的可能性大”;第三是“大家有共同的话题,或是具有共同的利益趋向,这种情况下彼此的感染力较强,容易形成共鸣和舆论”。[14]
由此可见,舆论首先需要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产生,而人们在该空间内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空间的开放程度”“空间的感染力度或诱惑程度”是舆论得以形成的三大条件。[15]
二 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
微博舆论形成的条件与一般舆论形成的条件有一定的差别,具体是指微博舆论产生的空间并不是现实空间,而是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更多表现为以“关注”为基础和指标的密度和频率。微博空间的开放程度更多与关于微博的规制有关。就目前来看,微博属于相对开放的空间,尽管实行了实名制,但个人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的门槛相对而言仍然比较低。与现实空间相比,在微博空间内,“关注”机制的存在使相互关注的群体在兴趣和利益方面更加趋同,更加容易形成感染力。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在微博空间内舆论形成的条件比在现实空间更加优越。也正是因此,从2008年微博出现以来,由微博引发讨论并最终形成舆论的情况相当多见。
关于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一般采用分阶段的方式加以描述,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微博舆情事件将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四至五个阶段。如有的学者将微博舆论的生成演变过程划分为孕育阶段、生长阶段、突变阶段、消退阶段四个阶段;[16]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爆发期、高潮期、消退期五个阶段,并将不同阶段推动舆论形成的要素进行了呈现(见图1-3)。
图1-3 微博舆论的演变过程
资料来源:张新刚,王燕,王保平,程新党.微博舆论的演变机制及实证分析[J].计算机安全,2014,(4):18-21.
谢耘耕和荣婷将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形成期——事件被曝光”、“爆发期——微博、传统媒体、其他新媒体形成舆论合力”、“缓解期——政府的介入”和“平复期——问题的解决”。[17]其中,在缓解期,如果政府的回应措施得当,则微博舆论进入平复期,反之则进入第二轮高潮期。此外,谢耘耕和荣婷还对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绘(见图1-4)。
图1-4 微博舆论的生成演变机制
资料来源:谢耘耕,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2011,(5):70-74.
在舆论的生成演变过程中,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夏雨禾从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入手,提出了舆论参与主体、消息、目标主体、网络规模和网络质量这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5所示):“舆论参与主体、消息和目标主体是关键变量,三者共同决定舆论的性质构成,属质的层面”;“互动网络的网络规模和网络质量是关键变量,二者共同决定舆论的覆盖面和生命力,属量的层面”。[18]
图1-5 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成过程中诸变量间的关系
资源来源:夏雨禾.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43-51.
总的来看,无论划分为几个阶段,微博舆论的形成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类似于抛物线形状的变化。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构成舆论的八要素进行考察。
三 微博舆论形成与演变的模式
微博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是基于时间的线性描述,这样的描述对于把握微博舆论的演化过程比较有效。但线性的划分容易使微博舆论的演变过程过于简单化和浅表化,尤其当我们对不同事件进程中的微博舆论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时,线性的划分缺乏足够的概括性,难以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微博舆论演化的规律。因此,本研究认为,有必要对微博舆论的形成与演变进行共时性的分类,以便于发现每一类型的微博舆论的演化规律和模式。而演变模式的划分则因标准不同而有所区别。
按照微博舆论聚焦的事件类型,可以将微博舆论的演变模式划分为单一舆论焦点的单线型模式、焦点事件多元分化的扩散型模式、预知焦点事件即将发生(如重大历史纪念活动)而出现的聚焦型模式以及争议双方围绕同一焦点话题进行博弈的螺旋形模式。[19]
用户对微博信息接受与否,是个人意见是否取得一致性并进而形成舆论的核心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斯图尔特·霍尔在《编码/解码》中提出了受众的三种立场。受众的立场在新媒体时代类似于微博用户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态度和立场。据此,夏雨禾将微博舆论的生成模式分为认同模式(微博用户接受微博信息中所体现的态度和立场)、协商模式、质疑模式(微博用户质疑微博信息)、情绪模式(微博用户采取情绪化方式反对事件相关的机构)、游离模式(微博用户对微博信息置之不理)五种。[20]
从微博事件的性质来看,微博舆论包括三种演化模式:第一种是漩涡蔓延型,针对的是公共性话题,是一种在自然演化状态下的舆论扩散模式;第二种是星系扩散型,主要针对的是争论性话题,其演化模式遵循的是“多方发声论争形成的散点传播模式”;第三种是节外生枝型,即因为强势意见领袖的介入而使舆论演进路径发生了改变。[21]这三种模式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议题性质、当事人情况、意见领袖的作用、粉丝参与、争议的程度五个方面(见表1-1)。
表1-1 三种微博舆论演化模式的比较
这三种演化模式事实上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模式,现实情况远比这三种模式更为复杂。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不同的模式按照议题性质来分类,因为议题性质本身在整个微博舆论的演化过程中是发生着不同变化的,尤其是关于个人的话题会随着微博舆论的出现直接转变为公共性话题。比如夏俊峰案,在议题出现的初期,少数传统媒体将之作为简单的司法案件加以报道,在张晶发布微博时,该议题更多的是一个个体的议题,但该议题中的“城管—小贩”的二元议题逐渐在微博传播过程中得到发酵,最后导致该议题成为一个公共性的议题。在该案中,舆论整体上偏向了夏俊峰一方,并使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受到话语上的压制。不过,夏俊峰案审理结果公布之后,微博舆论整体上开始逐渐偏向理性和冷静,关于该事件的微博舆论逐渐弱化。因此,三种模式仅是一个为便于分析和讨论而抽象出来的理想状态下的模式,现实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同时,这三种模式的区分不应该以议题性质、有无当事人、意见领袖是否参与等为标准。
因此,三种微博舆论演化模式应当侧重于对其传播模式本身的描述,而不是对其内容和对象的描述。如果是这样,三种微博舆论的演化模式对于当前微博舆论的演化而言是具有解释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