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快被撕扯成碎布片的领土
俄罗斯独立之后,苏联解体的“余震”在俄联邦频频发生。擅自扩大自主权、蚕食中央权力的现象愈演愈烈,联邦体制岌岌可危,俄罗斯究竟是采用“联邦”制还是“邦联”制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1993年颁布的《俄罗斯宪法》明确了俄罗斯的联邦共和体制,取消了一些共和国提出的“国家主权”概念,规定了联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管辖范围。
但是,宪法中取消了“国家主权”概念并不意味着事实上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苏联解体以及后来俄罗斯联邦上层权力危机过程中,俄罗斯境内民族共和国的分立倾向逐渐显露出来,其他各联邦主体的分立倾向也有不同程度的表露。正如普京所言,“俄罗斯本身像是一块‘破布片般的’领土。多数联邦主体实施的是违背《俄罗斯宪法》的法律。有些例子简直是触目惊心的。例如,个别联邦主体把自己定位为‘加入俄罗斯联邦的主权国家’。有些联邦主体对别的主体埋下了提出领土要求的基础……这样的领土纠纷在我们这里可有两千多处”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成为关系到俄罗斯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
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俄罗斯独立之初,俄联邦境内有大小民族120多个,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而其他20%的人口所分布的地区大约占俄罗斯总面积的53%。全俄罗斯原设16个自治共和国、5个自治州、10个自治专区、6个边疆区和49个州,加上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个直辖市,共88个联邦主体。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超过俄罗斯人的有8个自治共和国。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特别是在1991年“8·19”事件之后,俄罗斯联邦的民族分立和地方自治运动迅速滋长和蔓延起来,许多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纷纷发表“主权宣言”,有的甚至要求独立。1992年1月,俄联邦议会通过决议,将16个自治共和国和4个自治州全部升格为共和国,享有类似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可以制定自己的宪法,建立自己的法律机构。同年12月,车臣—印古什共和国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共和国,这样俄联邦主体单位由88个变为89个。俄联邦把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共和国的做法,不仅没有阻止民族分立和地方自治运动,反而使其变本加厉。1994年12月开始的车臣战争就是苏联解体后在民族冲突方面发生的最尖锐的事件。
车臣共和国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100多万。居民中以车臣族为主,占52%;其次为俄罗斯人,占29%,印古什人占12%;此外还有少数乌克兰人、亚美尼亚人、库梅克人等。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车臣不过是一块弹丸之地,但却是前苏联采油业的基地之一,年产石油量最高可达1700万~1800万吨。众多的石油加工企业、输油管和加压站使车臣成为俄罗斯通向外高加索三国的“石油桥”。在1994—2000年的六年间,这里连续爆发了两次由车臣民族分裂和恐怖主义势力引起的大规模战争。车臣战争是俄罗斯独立以来最大的内战,是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以来国内最严重的流血冲突。
车臣战争虽然发生在俄联邦的局部和边缘地区,但它却是牵动俄罗斯全国的全局性重大事件。它对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民族问题乃至对外关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政治上看,车臣战争加剧了总统和议会的对立以及军队内部的矛盾,总统和俄罗斯国防部长主张武力解决,而议会两院和军队内部多数官兵主张用政治与和平方式解决车臣问题;从经济上看,车臣战争造成俄罗斯巨大的财政负担,影响了经济的稳定,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从民族问题看,俄罗斯以车臣煽动民族分离、威胁俄联邦统一为由出兵车臣,引起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对俄罗斯的不满情绪,从而使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和复杂;从对外关系看,俄罗斯出兵车臣给独联体国家带来了阴影,也遭到中东和一些穆斯林国家的普遍反对,更遭到来自西方国家“践踏人权”和“破坏民主”的谴责和经济制裁。
1999年12月31日,心力交瘁的叶利钦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辞职声明:“我辞职不是由于健康原因。我现在辞职,是因为我已经做了所能做的一切。我不是出于健康原因,而是出于对所有问题的综合考虑而辞职的。接替我的人是新一代人,是能够做得更多、更好的一代人。” [2]叶利钦时代就此终结,普京时代的大幕徐徐开启。
注释
[1]《普京文集(2002—2008)》,张树华等译,67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光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王宪举、李永全:《叶利钦辞职前后》,2000年1月3日,网址:http://www.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