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蓄投资金融政治经济学
- 陈享光
- 2520字
- 2022-09-03 04:18:09
第三节流行储蓄理论的批判性回顾
西方经济学中的家庭消费和储蓄行为理论主要集中在收入与消费/储蓄之间关系的考察上,尽管不同学者对收入的理解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消费/储蓄的决定性因素归结为收入,因此也称为收入决定论。西方的收入决定论包括绝对收入决定理论、相对收入决定理论和持久收入决定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考察了收入与消费/储蓄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它们脱离劳动力生产再生产问题而用单一收入变量解释消费/储蓄的变动,因而对现实缺乏解释力。
绝对收入假说首先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之后为詹姆斯·托宾和A.史密斯等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注5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家庭储蓄直接依赖于当前可支配收入(支付直接税后的家庭收入),并认为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储蓄倾向与收入增长是一致的。”注6绝对收入假说强调了当前收入对家庭消费/储蓄的影响,对于分析短期储蓄行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并不适用于家庭储蓄的长期分析。在短期内,由社会决定的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是确定的,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收入的增加通常造成储蓄倾向的提高。然而,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平均范围一旦发生重大变化,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费用可能快速增长,甚至超过收入的增加,从而会导致储蓄倾向的下降,引起储蓄量相对甚至绝对地减少。储蓄率的变动从长期看取决于收入变动与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平均范围的变动,绝对收入假说把后者排除在家庭储蓄行为的分析之外,使其不可能适用于长期分析。此外,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进而生产再生产劳动力的费用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单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是由社会决定的,具有社会规定性,因此不同家庭收入与储蓄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绝对收入假说要在家庭收入与消费/储蓄之间建立起单调的函数关系是没有根据的。在现实世界里,我们看到,有些国家的储蓄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如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储蓄率并不一定比低收入国家高,如果不联系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平均范围的变动,是难以得到解释的。
与绝对收入假说不同,相对收入假说注7认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储蓄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取决于以前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它否定了绝对收入假说的两个基本假定,即每一个家庭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不受其他家庭的影响,消费支出具有可逆性。它认为,家庭消费和储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因此不仅受家庭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其他家庭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并通过示范效应引起家庭消费的相互攀比和模仿,从而使消费和储蓄的变动独立于绝对收入水平。相对收入假说看到了家庭消费/储蓄并不是孤立的个人或家庭的行为,承认了家庭消费/储蓄行为的社会性,并试图解释这种社会性,但它的解释并没有说服力。不可否认,消费存在一定的示范效应,但这种示范效应脱离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平均范围是不能得到科学解释的,示范效应对消费/储蓄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影响到何种程度并不是示范效应本身所能说明的,同时消费的示范效应更不能解释储蓄的长期动态变化,不同国家储蓄率的差异也不能用示范效应强弱来说明。此外,相对收入假说的分析是以假定收入分配保持不变为条件的,按照相对收入假说,当收入分配趋于均等时,每一收入水平上的家庭所受到的“赶上别人家庭”的压力会减弱,示范效应因此受到影响,结果所有家庭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会下降,按照这种逻辑,收入的均等分配会导致储蓄的增加。实际上并非必然如此,由于家庭储蓄取决于收入及收入增长预期和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平均范围及其变动的情况,因此收入的改变是增加还是减少储蓄,取决于上述两组变量对比的情况。在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上述意义上的收入分配的变动不会对整个家庭储蓄产生大的影响,而在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快速扩大,相应地生产再生产劳动力费用快速增加时,则会引起储蓄的增加。因此,不能脱离收入和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平均范围进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说明家庭部门消费/储蓄的变动情况。
与绝对收入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着眼于家庭的“现行收入”解释消费和储蓄行为不同,弗里德曼用持久性收入来解释他的消费函数理论。在弗里德曼那里,持久性收入“被解释为有关的消费者单位所认为是持久的中数平均数的收入,这个收入又依赖于其眼界和远见。”注8在弗里德曼看来,如果把社会看做一个整体,那么,其持久性收入“就可以看作是当前测得收入和过去测得收入的加权平均,并根据稳定的长期趋势而向上调整永久性收入,而时间越早的测得收入的权重越小。”注9弗里德曼认为,持久性消费和持久性收入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比率,这个比率的大小不依赖于持久性收入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利率、非人力财富与收入的比率以及影响消费者单位在当前消费与积累资产之间的偏好的其他因素,如收入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单位的年龄及其特征、种族或国籍等文化因素的客观指数等。人们的消费和收入中的暂时性部分与持久性部分互不相关,而且暂时性消费与暂时性收入也互不相关。按照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理论,持久性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一个常数比率,持久性消费不随现行收入的改变而改变,这意味着当平均消费倾向表现为对持久性收入的比率时,在家庭收入的所有水平上各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是相同的。这自然还意味着在家庭收入的所有水平上,各家庭的平均储蓄倾向是相同的。富人和穷人在他们的收入中,以同样的部分投入储蓄。注10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不再把消费/储蓄与当前收入相联系,而与持久性收入相联系,同样不能摆脱理论上的困境,很难想象暂时或短期收入增加对消费不产生任何影响,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认识到劳动力再生产与消费储蓄之间的关系,消费/储蓄的比例不仅受收入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变动的影响,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变动并不完全受个人收入的支配,它的决定带有一定的社会性,生产越是社会化,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社会性也就越强。排除劳动力再生产,把消费/储蓄看作与生产无关的事,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没有根据,因而缺乏现实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