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互联网引领下的信息技术与商业革命

1.1.1 互联网发展简史

1.电子计算机的形成与发展

1946年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机学院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其全称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这个庞然大物长50英尺(1英尺=0.305米),宽30英尺,占地面积约1 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约一间半教室大,六头大象的重量),每秒钟可做5 000次加法运算。它的产生让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为之振奋。

如图1—1所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和它的主要制造者。图中左数第二位是当时年仅36岁的美国物理学家莫奇利(J.W.Mauchly),左数第三位是年仅24岁的物理学家埃克特(J.P.Eckert)。

image

图1—1 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资料来源: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view-113483.html。

ENIAC的研制想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军方开始大力发展新式武器,在研制过程中,炮弹弹道问题的研究要经过许多复杂的计算过程。依靠以前的计算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急需一种自动快速完成计算过程的机器。因此,美国军方拨款大力支持,成立了以莫奇利、埃克特为首,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参与者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为顾问的研制小组,进而实现了计算机的顺利问世。表1—1中给出了ENIAC与同时期机电式计算机MARK-Ⅰ、MARK-Ⅱ、MARK-Ⅴ的计算速度比较,可以看出ENIAC的计算能力远高出同期的其他计算机。

表1—1ENIAC与同时期机电式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较
image

资料来源:李彦:《IT通史: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计算机企业商战风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性能计算机被研制出来。纵观计算机的发展,它已从第一代计算机逐步发展到第四代计算机,并继续迈向第五代、第六代智能计算机。表1—2中清晰地给出了四代电子计算机发展特点的对比。

(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阶段为1946—1958年。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也称电子管计算机,其体积庞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量小、价格昂贵,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因此其使用领域主要涉及科研单位和重要部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阶段为1958—1965年。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也称晶体管计算机,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却减小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也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阶段为1965—1970年。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也称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此阶段的计算机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越来越广。其已被拓展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计算机已逐步在商业领域凸显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阶段为1970年至今。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也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伴随着微处理器的产生,微型计算机逐步走入人们生活,计算机被用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表1—2四阶段电子计算机特点比较
image

计算机在我国的发展相比美国而言,起步要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Ⅰ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总之,近几十年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迅速,不仅广泛应用于科研部门、商业领域等,同时电子计算机已走进千家万户。

image

图1—2 2009年2月—2013年9月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值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月度数据统计。

据统计,自1998年2月至2013年9月约15年间,仅电子计算机整机月产量就实现了1 936 000倍的增长。图1—2显示了自2009年2月—2013年9月每月电子计算机的整机产量。

2.互联网发展起源

从一定意义上讲,互联网是苏美冷战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为防止唯一的军事指挥中心被苏联攻击,开始建立分散的指挥系统,而分散的指挥点之间需要通过某种通信网联系。

1967年10月,美国科学家拉里·罗伯茨(Larry Roberts)和鲍勃·泰勒(Bob Taylor)第一次提出了“ARPANET”,即“阿帕网”,ARPANET是全球互联网的始祖。

1969年11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开始建立ARPANET。但初期,只是由西海岸4个结点构成:第一个结点选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因为罗伯茨以前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同事克莱因罗克教授就在该校主持网络研究;第二个结点选在斯坦福研究院(SRI),那里有道格拉斯·恩戈巴特(D.Engelbart)等一批网络先驱人物;第三个、第四个结点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和犹他州的犹他大学(The University of Utah),这两所大学有电脑绘图研究方面的专家。

如图1—3所示,ARPANET不断壮大,1970年已经初具雏形,并开始向非军方部门和许多大学及商业领域开放。直至1977年,ARPANET的主机已由最初位于西海岸的4台主机发展至全美国上百台主机的规模。

image

图1—3 1969—1977年ARPANET节点分布发展图

资料来源:http://jeromeabel.net/files/ressources/retour-a-la-matiere/05.reseaux/large/04-arpanet_1969.png。

3.互联网在科学界的推广与运用

随着ARPANET的出现和发展,自1970年起,开始出现了大量新的网络,包括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CSNET)、因时网(Because It's Time Network,BITNET)、新闻讨论组网络(User's Network,USENET)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络(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NSFNET)。注7

(1)CSNET。1979年,威克森大学的拉里·兰德韦伯(Lary Landweber)教授提议为计算机科学家创建一个网络,供计算机研究人员之间互传信息。同年,他组织来自威克森大学、特拉华州大学和普渡大学等大学以及ARPA、NSF的一些学者共聚一堂,召开了建立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CSNET)的发起大会,并用两年时间(即在1981年)完成了CSNET的建成和投入使用。1983年,CSNET和ARPANET实现了互联。

(2)BITNET。BITNET是大学网,起源于1981年纽约市立大学和耶鲁大学IBM主机间的互联。此后,BITNET在美国的各个大学校园里不断扩展。该网络不仅提供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还提供了一些独特的服务(如列表服务等),从而大大促进了美国各个高校间信息(即资源)的交流和互通。

(3)USENET。USENET被称为“穷人的ARPA网”,因为它是由一群研究生创建和使用的。相对于建造ARPA网的美国国防部等部门来说,这些研究生一穷二白,但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创新。这种用户新闻组满足了大学学生用来发新闻、交流学习经验、互通信息等要求。直至1984年,USENET与ARPA网连在了一起,其访问人数得以剧增,发展至今势头仍很强劲。从表1—3即可看出用户新闻网USENET的发展进程。

表1—31979—1988年USENET的使用规模
image

资料来源:李彦:《IT通史: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计算机企业商战风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NSFNET。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网发展出来的IP通信,在5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互联。NSFNET分三级层次,由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组成。各个大学主机可连接到本校校园网,校园网就近连接到地区网,地区网又连接到主干网,主干网再通过高速通信线路与ARPANET连接。在NSF的鼓励和资助下,许多高校、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身的局域网加入到NSFNET广域网中。伴随着NSF在全美国建立起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NSFNET逐步替代了网络之父ARPANET,并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ARPANET成为了Internet主干网之一,ARPANET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1991年,Internet协会(CIEA)宣布可以把Internet子网用于任何一个商业用户,CIEA的成立标志着Internet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商业的变革,促成了一大批基于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业务的公司诞生和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促使许多热衷并擅长电子计算机及互联网领域的科学家、研究者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在此时期,诞生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公司,典型代表为Microsoft(微软)公司、Intel(英特尔)公司及Cisco(思科)公司。

比尔·盖茨创建的软件业帝国——Microsoft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同时还是新技术变革的领导者。微软依靠在微机操作系统中的统治地位,把握住了计算机裸机与用户操作使用之间的咽喉,形成了强大的垄断局面,缔造出了软件业的罗马帝国。

在1968年的硅谷,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创建了世界著名的处理器制造商——Intel公司。Intel赶上了个人电脑革命的浪潮,并且把握住了微软这个强势的伙伴。Intel凭借其迅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领导着计算机处理器的技术革命,形成了计算机处理器市场的垄断局面。

世界上最大的设备制造公司——Cisco公司,其创建者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对教师夫妇奥纳多·波萨克(Leonard Bosack)和桑迪·勒纳(Sandy Lerner),两人创造的支持各种网络服务器和协议的“多协议路由器”成为日后Cisco公司赖以生存的主要产品之一。Cisco公司凭借其市场产品定位的优势和鼓励员工创业的特殊文化氛围,保持了高速的发展势头,稳坐网络设备提供商的头把交椅。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给一大批关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的人才创造了无穷无尽的财富;而且弱化了地域差异,实现了跨地域、跨领域乃至跨国界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在这个阶段,互联网拓宽了信息沟通的边界,打破了地域及领域的局限。但是,如果因此就得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结论,仍有些为时尚早。

4.互联网的社会性普及

1991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及浏览器软件,并将自己的发明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万维网是历史上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它实现了人类以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相互交流,深深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面貌。因此,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被称为“互联网之父”。

1993年,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学生马克·安德鲁森(Mark 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马赛克”(Mosaic),后被作为Netscape Navigator(网景导航者)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获得了爆炸性的普及。

互联网的爆炸性普及,使得网络逐步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家中。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整理eMarketer的数据发现(见图1—4),2008年美国互联网的网民规模为20 320万人,网民普及率为66.8%。2009年的网民规模达到了21 170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68.9%。预计2014年,美国网民的普及率将会高达77.8%。相比而言,美国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远高于中国。

image

图1—4 2008—2014年美国互联网的网民规模增长历史及预期状况

说明:互联网网民是指每月至少上网一次的用户(上网地点不限)。

资料来源:eMarketer, 2010。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上升了15.2%,网民的规模增加了20 656万人,虽然在整体上仍与美国相差一定距离,但其普及十分迅速(见图1—5)。正是看到这种必然的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诞生了一系列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改变了人们生活模式的公司,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mage

图1—5 2009年12月—2013年6月中国网民的规模和互联网的普及率

资料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在科技工业史乃至整个工业史上,能超过微软发展速度并超越其影响的公司屈指可数,但Netscape(网景)公司就是这样的公司之一。其创建者正是开发出“Mosaic”马赛克浏览器的马克·安德鲁森。网景公司创造的网页浏览器曾一度扼住计算机与互联网连接的咽喉,市场占有率居主导地位,使用率曾高达90%。但在后来与微软的浏览器之争中,败给了微软操作系统捆绑免费浏览器的竞争策略。注8

说到对当今互联网模式贡献最大的人,不得不提及Yahoo(雅虎)公司的创始人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他们对世界的贡献远不止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Yahoo公司。更重要的是,他们制定了互联网这个行业至今仍然遵守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盈利。雅虎为全球超过5亿的独立用户提供了包括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新闻等多元化的网络服务。其提供免费服务,却通过广告获利的独特盈利模式开创了互联网的先河,同时刺激了电子商务的诞生,对于商业模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互联网普及基础上产生的电子商务,也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以Amazon(亚马逊)和eBay(电子港湾)公司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开拓了互联网商业的新领域,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总之,互联网发展与全球信息化进程、新兴产业及公司的出现、商业模式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全球信息化、产业及公司的发展甚至整个商业模式的变革都进一步加速了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社会众多领域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2 互联网发展带动网络信息流的变更与融合

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商品的流通。而商品流通中,最核心的部分为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在人类发展的不同社会时期起着不一样的社会作用。

早在农业社会时期,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商品经济仍不发达,人们基本上处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当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在满足自身消费并有剩余之后,才开始出现生产产品的交换。早期,生产者将生产的多余产品拿到市场进行交换,但在市场交换之前,生产者无法获取市场需求的信息,也不可能先与商品需求者签订商品买卖协议作为保证。其只能将生产的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通过这样的渠道进行买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农业社会时期,商品的流通不是以商流为主导,更无法以信息流为主导,而是以生产者先将商品搬运到市场再决定是否实现交易的物流形式为主导。也就是说,先产生了物流,才促进了商流和信息流的发生,因此整个农业社会是以物流为主导的。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生产者为了保证产品有效地销售出去,需要在生产前签订商品销售协议。因此,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在这个过程中,商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信息流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信息流的出现指导了产品的去向,主导了商流的流通方向。然而,在工业时期,信息化程度的欠发达决定了信息流的局限性,同时商流的出现带动了物流的发展,但两者可以分开,因此工业社会时期是以商流为主导的。

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信息流逐渐凸显其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信息社会时期的主导流。在商品经济交换中,信息流成为了先导,决定着交易方向和交易对象。通过互联网平台跨时间、跨地域的巨大优势,信息的沟通十分便利,导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普遍存在,而生产者通过充分挖掘商机,主导了商品的交易,使得成交率大大提升,因此信息流决定了商流。同时,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交易成本,从另一个角度也促进了商流的发展。此外,信息流对物流的支配作用也在不断加大,而信息技术的提升也为以商品运输为主导的物流提供了更经济、更便捷、更科学的路线与途径。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命,不仅促进了商流、物流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信息流在信息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1.1.3 互联网催生网络经济的发展与运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率先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指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进行资源的分配、生产和消费的新经济形态。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之所以能够迅速地渗透到经济各个领域,使网络经济能够迅速渗透到传统经济领域中来,是因为在信息网络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规律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1.网络经济学经典定律

(1)摩尔定律。1965年,Intel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了一条揭示信息技术进步速度的定律——摩尔定律(Moore's Law)。该定律的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成本却会成比例的递减。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

摩尔定律的提出得到了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广泛验证。在电子计算机计算速度领域,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计算速度为一秒内完成5 000次定点加减法运算。今天,使用Intel酷睿的个人电脑的计算速度为每秒500亿次浮点运算,至少是ENIAC的一千万倍。截至2007年6月,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IBM蓝色基因(BlueGene/L),速度高达每秒367万亿次浮点运算,是ENIAC的734亿倍,恰好满足每20个月翻一番,与摩尔定律的预测大致相同。此外,在芯片存储容量、网络传播速度等方面都能验证摩尔定律的正确性。注9

如图1—6所示,图中直线表示了摩尔定律预测的微处理器晶体管数量的增长趋势,而每一个点表示自1971年至2011年,Intel公司和AMD公司新开发的微处理器中的晶体管数量。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其晶体管数量基本符合摩尔定律的预测,这再一次印证了摩尔定律的正确性。这一定律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image

图1—6 1971—2011年微处理器晶体管数量变化符合摩尔定律

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Transistor_Count_and_Moore%27s_Law_-_2011.svg。

此后,基于摩尔定律的理论,摩尔又提出了摩尔第二理论和反摩尔理论,揭示了IT产业中成本、营业额发展的内在规律。1995年,摩尔在国际光学工程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从经济和成本的角度考虑,摩尔定律关于制造成本同比下降的假说可能会失效;相反,制造芯片的成本会不断增加,资本投入正以比收入快得多的速度增加。此后,业界将摩尔对芯片成本趋势的预测称为“摩尔第二定律”。此外,Google(谷歌)的CEO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曾指出: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如果一个IT公司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同样的产品,那么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低一半,业界把其提出的这一定律称为“反摩尔定律”。反摩尔定律揭示着IT行业竞争的剧烈和不易,同时也有如Sun(太阳)公司的诸多IT公司受反摩尔定律的影响逐步脱离整个行业。但从积极的角度考虑,反摩尔定律促成了科技领域质的进步,也为新兴公司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2)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规律。

梅特卡夫定律的提出者是计算机网络的先驱、以太网路发明者、3Com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该定律表明,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梅特卡夫定律基于网络的外部性效果,即对原来的使用者而言,使用者越多,不仅网络的效用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大。摩尔定律加上产业合流现象,形成了到处信息化的局面;梅特卡夫定律又将到处信息化的企业,以网络外部性的乘数效果相联结,就缔造出了一个规模庞大、充满无数商机和成长潜力、能够与实体世界相媲美的全球化电子商务市场。

与此同时,也正是网络极强的外部性和正反馈性,与梅特卡夫揭示出的互联网的价值随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呈算术级数增长或二次方程式增长的规则,促成了网络规模的急剧增长。

image

图1—7 2008—2013年我国IPv4和IPv6地址数统计状况

资料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全球IPv4地址数已经于2011年2月分配完毕,图1—7显示出自2011年起,我国IPv4地址数基本维持不变,但IPv6地址数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率。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14 607块/3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网络规模的增长十分迅速。

(3)达维多定律。曾任职Intel公司高级行销主管和副总裁的威廉·H·达维多(William H.Davidow)提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达维多定律。业界把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和达维多定律并称网络经济的三大定律。

达维多定律阐释了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一家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首先开发出新一代产品。因此,达维多定律也称网络经济中的“马太效应”。达维多定律的理论基点,建立在市场开发和利益分割的成效基础上。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产品可以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而只有率先进入市场才能更容易地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高额的利润。Intel公司在其产品的开发和行销上就奉行了达维多定律,并获得了高额的回报。Intel公司的成功就是对达维多定律最好的验证。

因此,达维多定律告诉我们,在IT领域乃至其他众多行业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换代,以新创产品淘汰老产品,保持技术上的绝对领先,使成功的新产品尽快进入市场,才能形成新的市场和产品标准,从而掌握制定市场规则的权利。因此,要保持领先,就必须时刻否定并超越自己。

2.网络经济的冲击与机遇

众所周知,网络经济凭借其虚拟化、智能型、创新型等多重特征和优势迅速兴起,对传统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产业提出了挑战。

(1)网络经济的出现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注10网络经济的兴起,对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使得许多传统的经济理论需要重新加以认识和解释,下面将择要进行讨论。

第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适用范围的重新认识。在传统经济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一直被认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客观规律,它规定了生产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性质,即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中,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个投入要素的增加,每一单位该投入的边际产品下降,出现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农业和工业经济生产中,由于其物质投入要素、自然资源等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且技术更新的速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在任一投入产出系统中,边际收益呈现递减规律,这在传统经济中十分普遍。

然而,在网络经济中,信息资源表现出了可以再生和重复利用的特征。由于信息不具备排他性,且网络的外部性也决定了投入的单位产品不呈现边际递减的现象,反而会出现边际递增的趋势,即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该种投入的边际产品在增加。因为当一个数字化产品生产出后,对其追加生产和拷贝的成本极低,对于最初生产者来说,追加生产10万份或1份拷贝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当产品被拷贝或者下载时,不会增加成本也不会减少收益。然而,随着用户对它们的使用和改进的增多,能够创造出的价值就越大。信息作为投入要素,与其他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就提高了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最终产生了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当然,这只是对网络经济下边际收益递增现象一个侧面的理解与阐述,这个规律还出现在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网络经济主导下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打破了传统经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普适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经济的出现将取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是缩小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适用范围,使其不再具有主导性的地位,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仍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打破了传统价格理论的适用性。一直以来,价格理论清晰地揭示着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其变动规律的内在关系。价格理论与供求关系理论是传统经济学中很重要的内容。传统经济学认为,需求与价格紧密相连,当商品的价格升高,消费者对其的需求就会减小;而当商品的价格有所下降时,消费者对其的需求就会增加。因此,需求与价格往往呈反向变化关系。同时,供给也与价格紧密相关,当商品的价格升高,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大;反之,则会减小。因此,供给与价格往往呈正向变化关系。

然而,在网络经济中,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则打破了传统规律,价格不再是市场中的唯一标准。例如,当消费者对网络产品的需求增大时,供应商不一定会提高价格,而是保持价格不变,甚至会降低价格;而当消费者对网络产品的需求减少时,供应商对降低价格的决策也不一定是必然的。造成这种与传统经济学规律大相径庭的现象来自多方面原因,包括许多网络产品厂商的收益并不是来自产品本身的利润,而是来自产品的影响力和基于影响力大小而发展的广告业务的盈利,所以厂商追求的是产品影响力最大化,故产品本身价格的决定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供求关系理论和价格理论。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经济价格理论的地位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中再次被动摇,这是由于网络经济下的产品盈利模式不同于以往商业模式下的盈利方式所决定的。网络经济必将会对传统的价格理论做出新时期的完善和补充。

第三,规模经济性。一方面,规模经济是从生产规模与产品成本的关系来考察,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生产规模增大、产品数量增加,导致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的规律。另一方面,规模经济还可从企业规模与管理成本的关系来考察,当企业规模由小变大时,企业的管理成本会增加,可能出现组织失效、交易成本整体上升。因此,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与交易费用降低不可兼得,需要依靠效益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复杂权衡关系来决定企业的边界。

当网络经济出现后,规模经济在这两个层面上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在网络经济状态下,互联网的出现将企业内部与外部都联系在一起,使企业间的交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而得到了充分的延伸。从外部来看,不同企业之间采取了网上直接交易的形式,消除了许多冗余的交易中间环节。与此同时,由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及时、有效,因而对产业链上的供给、需求也更容易把握。从内部来看,网络交易和企业内信息系统结合下的生产管理,共同促进了库存的减少,甚至可达到零库存状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可以说,在网络经济下,企业内部与外部都因互联网联系在一起,规模经济效益的获得与交易费用的降低不再直接相互排斥。

同时,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产业、网络产业、知识产业等在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产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产业,无须依赖占比很大的固定成本,而是形成了软件、多媒体、信息咨询服务、研究与开发、网络设备与产品等变动成本占总成本较高的格局。因此,伴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集成化发展、信息系统建立和外包业务模式的并行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范围经济、时效经济、差异经济、成长经济等新途径不断出现。大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同时,小企业也能获得较高的效益,大小企业之间的差异不能因规模上的差别进行绝对的区分,这也使企业在一定技术基础上的有效规模区间延伸了。

(2)网络经济的出现对传统产业的挑战。注11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变革,虽然其没有撼动传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但网络经济带来的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引起了传统经济产业的革命性改造。

第一,网络经济冲击下的制造业变革。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突飞猛进,整个制造业从两个方面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制造业在技术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引入降低了各种生产成本。由于信息可及时反馈,库存可以大幅度下降;信息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生产的节奏,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互联网带动了销售渠道的变革,可以通过网上订货渠道、技术支持等方式,为销售活动节省大量费用。另一方面,制造业在作业组织方面产生了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各种信息系统被开发和普及。企业的生产作业实现了流程电脑化,计算机与生产机器的完美结合和控制,加速了制造业的自动化发展,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劳资成本,产生了新的作业组织管理方式。

第二,网络经济冲击下的零售业发展。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零售业。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几十年的发展催生出了一大批网上经销商,他们依靠互联网强大的功能,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障碍,拓展了销售地区和领域。

Amazon(亚马逊)和eBay(电子港湾)公司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20世纪末,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车库里创建了Amazon(亚马逊)公司,其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将书店从现实搬到了互联网之中,开创了最成功的网上书店,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创造了B2C(business to customer)的电子商务模式,并于1997年5月16日在华尔街上市,缔造了新的车库神话。

1995年,皮埃尔·奥米戴尔(Pierre Omidyar)创建了互联网上第一个交易市场——eBay公司,它给全球民众提供了一个网上买卖物品的线上拍卖和购物网站,开创了互联网商业领域全新的C2C(customer to customer)模式,进一步丰富了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史上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统计,2011年美国电子商务零售额为1 94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1%。根据eMarketer研究机构的预计,美国在2016年的电子商务零售额将达3 619亿美元,几乎翻番。如图1—8所示,网络经济下的美国电子商务零售额正以每年14%左右的同比增长率迅速发展。

image

图1—8 2010—2016年美国电子商务零售额的规模及预测规模

资料来源:eMarketer,2012。

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带动的网络经济飞速发展下,网上零售占整个社会总零售额的比率也逐步上升。可以看出,网络零售正以很快的速度占领着零售业市场,抢夺着传统零售业的市场份额。

图1—9显示了2011年欧洲部分国家,以英国、瑞士、德国等发达国家为典型代表的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总零售额的比例。其中,英国的网上零售市场最发达,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总零售额的比例达到了12%。德国和瑞士的网上零售额也较高,分别达到了9%和8.7%。而波兰和意大利的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总零售额的比例较低,只达到了3.1%和1.3%。

image

图1—9 2011年欧洲部分国家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总零售额的比例

资料来源:Retailresearch, 2012。

第三,网络经济冲击下的旅游业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旅游”新浪潮。传统的旅游业使得消费者依赖于旅行社等指导机构,在经验丰富的公司、团体及个人等的带领下,合理地规划出旅游的路线,获取旅游的相关信息。然而,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信息和资源的分享实现了即时化、无成本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自行设计及安排旅游路线、旅游内容和旅游时间表。这一阶段只是初步的“网络旅游”发展阶段,即网络和旅游是脱节的,网络主要承担着为人们旅游提供咨询和个性化服务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的深入和扩展,并不排除真正将旅游和网络相融合,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真正满足一部分人旅游的目的。总之,互联网彻底“颠覆”旅游业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网络经济的出现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经济可以彻底取代传统经济。这是因为网络经济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时代的发展决定了只有将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最有效地抓住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中。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方式可以从宏观上分为传统网络化、网络传统化、网络传统相融合三种手段。

传统网络化,即将传统产业延伸到网络经济中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优势。传统经济中的企业可以向网络经济发展与延伸,凭借其信誉好、推广品牌能力强、拥有既定用户群等众多优势,融合互联网的新技术、新载体、新平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这个领域,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成功案例。

网络传统化,即将网络经济渗透到传统产业中。网络经济中的互联网企业对信息技术要求较高,对互联网的依赖较强,而且在传统经济中构建一个具有品牌价值的企业并非易事。为了企业的多样化、全方面发展,减小互联网企业面对类似“网络泡沫”等危机的风险,许多网络企业往往采取兼并的形式,积极地向传统经济领域渗透,并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该领域最著名的案例发生在2000年,美国在线宣布以1 81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的史上最大的兼并事件。

网络传统相融合,网络经济为传统经济提供有效平台。在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相融合的发展方向上,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阿里巴巴的企业平台。由于广大的中小企业不同于实力雄厚的传统大型企业,并不具有足够的实力和人才优势,所以它们要想进入网络经济的行列,最佳的方式就是通过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享受网络经济带来的丰厚利润。阿里巴巴、中搜网这样的优秀企业,正是因为它们独具慧眼地抓住了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融合的契机,针对各种企业推出了采购、贸易等不同形式的电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