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
- 姚慧琴 徐璋勇
- 4982字
- 2020-08-30 03:23: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999年以来,在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西部地区经济已连续13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西部经济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增长周期,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保护、社会均衡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西部经济如何实现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在传统发展观影响下,尽管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等巨大的代价。因此,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经济增长的量与质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经济增长质量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化描述。因此研究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可以从量化的角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否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本研究在中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进行界定。西部经济自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总量增长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部地区仍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更需要通过科学客观量化评价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质量是指在实现经济总量增长过程中其过程、途径、方式、效果等方面的优劣程度。我们通常用GDP指标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描述,但是GDP的增长并不等于社会财富的增长,因此仅测算GDP的增长速度并不能完整地表达经济增长的内在含义,必须附以质量和效益指标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内涵。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污染面小、污染率低;经济增长不仅是依靠物质资本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且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体现分享经济成果的公平性。我们以现代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纳入产出高效、增长稳定、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分析框架,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建议,为西部地区选择提升经济增长质量路径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常伴随经济增长理论的创新而获得重新界定。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费希尔这样定义经济增长概念:“它是生产要素积累和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的结果”。所谓生产要素积累,是指经济增长中投入要素数量的增加。所谓资源利用的改进和要素生产率增加,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作用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而这恰恰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经济增长本身既是数量的扩张过程,也是质量的提高过程,是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统一。因此,西方对于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研究,可以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中找到分析途径。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M.Solow)在1957年将技术进步纳入经济增长理论中,将人均产出增长中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部分和由人均资本占有量变化引起的部分区分开来。实际上由技术进步变化引起的人均产出增长就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部分。技术进步变化对人均产出的贡献越大,经济增长的质量越高。因此通过对技术进步的测算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成为一个研究方向。
库兹涅茨主张通过发展模式选择或产业结构变动带来更多经济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研究中,将资源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确定为经济结构成功转变的基本特征。另外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同经济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变能够带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因为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的增长,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率。显然模式选择或结构调整使得经济增长的质量获得了提高。因此产业结构变动是测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
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只能从制度因素中去寻找。制度创新使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为可能。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诺斯(North)揭示了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相关性。制度创新节约了交易成本,并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促进技术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作用,提高经济系统的内在效率。因此制度创新使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成为可能。
在关于经济增长的内涵界定方面,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多恩布什与费希尔合著的《宏观经济学》中,认为经济的增长过程是“生产要素积累和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的结果”。这里的生产要素积累实际上指的是资本和劳动力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是经济增长实现数量扩张的源泉。而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则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
(2)卡马耶夫在其所著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一书中,将“物质生产资源变化过程的总和,以及由此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被定义为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中,不仅应该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生产量的增加,而且也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增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这一定义,其实也包含了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界定。
(3)世界银行在其2000年出版的年度研究报告《增长的质量》中,提出“作为发展速度的补充,增长质量是指构成增长进程的关键性内容,比如机会的分配、环境的可持续性、全球性风险的管理以及治理结构”。并据此提出了一个包括人类发展、收入增长与环境可持续性三方面内容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
2.国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
通过查阅国内有关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和专著,发现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是国内理论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李延军、金浩(2007)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污染面小、污染率低;经济增长主要不是依靠物质资本投入数量的增加,而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运行稳定,波动幅度小等。2)陈伟、易丰(2007)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某一地区)经济体在资源配置效率、协调发展、可持续及循环发展方面的整体优劣程度。经济增长质量体现了经济资源及增长要素是否有效、协调及均衡,是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和效益三者共同推动的结果。3)万力(2008)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经济运行质量、生存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三个方面。4)薛贺香(2009)认为应从经济增长速度和稳定性、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等五个方面理解经济增长的内涵。5)王文彬、王雅华(2009)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内涵既包含速度高低、绝对数量大小,又关系到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问题。
(2)关于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内学者依据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分析,提出了各不相同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代表性的几种:1)厉以宁2005年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指出,2005年经济增长中,引起最大关注的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他认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从资源消耗率、环境受损害程度、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程度以及国家安全问题四个方面衡量。2)万力(2008)运用经济运行子系统、居民生活质量子系统、生存质量子系统等三个子系统建立评价贵州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3)薛贺香(2009)从经济增长速度和稳定性、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等五个方面构建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4)康英(2009)采用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七大指标,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协调性、稳定性、增长潜能四个方面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
(3)关于全国和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实证研究。1)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钞小静、惠康(2008)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与内涵进行界定,并构建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中国1978—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结果表明,经济转型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李俊霖、叶宗裕(2009)运用经过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对1978—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很快,但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相对滞后于经济增长规模数量的扩张。沈利生(2009)通过将中国的增加值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认为2002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工业占比变大,服务业占比变小,使得经济增长质量变得更差。2)关于省级和计划单列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陈晓声(2005)对上海市经济增长质量从经济运行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三大方面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论为:促进经济运行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提高,是上海经济增长总体质量稳定和持续提高的关键。陈伟、易丰(2007)对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增长质量状况分析,得出该省经济增长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万力(2008)通过建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多方面对贵州经济发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较客观地评价了贵州经济增长质量。吴三通(2009)以宁波、青岛和大连三个计划单列市为例,选取了三市2000—200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并围绕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给出了改善增长质量的一些政策建议。
(4)关于经济增长质量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李俊霖、叶宗裕(2009)对1978—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后,认为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就必须从低质量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吴三通(2009)对宁波、青岛和大连的经济增长质量分析后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通过改善民生、引导企业开拓新出口市场、鼓励优势企业集团海外市场直接投融资、争取中央援助等方面重塑经济增长动力。二要通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和自主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性服务业优先发展的步伐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三要通过消除各种准入壁垒和所有制歧视、改革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和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四要通过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严格实行落后产能、技术与装备的淘汰制度。
3.对国内外研究的总结与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增长质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分析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会发现,现有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必须结合规范性和现实性,进行指标调整,综合分析。
(1)在理论层面上,对于增长质量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影响增长的要素、技术和机制等内生性因素上,而对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外生性因素关注不够。外生性因素尤其是人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经济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保证。因此在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中应该将社会人文指标纳入分析框架中。
(2)在实证层面上,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既要遵循一般发展理论,又要结合区域经济特征。随着社会稳定性的变化,社会发展质量应纳入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增长质量面对更大挑战,生态环境质量也成为一个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
(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因此,在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也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适时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化。
注释
[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部大开发理论与实践—西部经济增长与区域劳动分工及制度因素分析》(02JAZJD790025)研究成果之一。
[2]课题组组长:徐璋勇、姚慧琴;课题组成员:耿鹏、李东、李楠、李耀华、张国凤、叶波鹤、葛秀、黄明香、盛秀婷、杨佩卿、郑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