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本书的研究目标与结构安排

公民参与是一个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受到各地学界的重视。这是因为,一方面,公民参与不仅被赋予了体现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政治标识,而且公民参与的一些重要内涵被描绘为普适性的价值,借此评价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态或民主化进程状况。另一方面,公民参与又是一个具有本土或民族意义的问题,因为,它的发展状况带有深刻的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与政治体制特征的烙印。一个国家的政治传统、政治文化以及现实的政治制度运行状况的不同,决定了其公民参与的发展格式、发展进程以及发展路径也会存在明显的不同,这集中体现在:一个国家与社会间特有的权力关系分配格局是如何决定公民参与方式的,即公民参与是由国家或政府主导和拉动的,还是由社会自发、自主地选择的;介入参与过程的公民组织是依附、被动的,还是独立、自治的;公民参与是以提升公民的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还是以将公民参与仅仅作为一种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形式或工具为目的,由此呈现的参与状态表现了一个民族国家公民参与的传统与特质。

以此为背景和思考基点,本书比较、梳理了有关有序公民参与的主流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剖析了有序公民参与的关键要件,讨论了公民参与形式的选择及其适用范围,从而为介入公民参与的两个关键主体(即政府和公民及其组织)在思考公民参与的功能与价值,探索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的过程中,选择合理、有序的公民参与途径提供一些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策略依据。

本书写作的主要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以发展的角度透视有序公民参与思想的发展和价值观的演进,比较、展示有关公民参与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及其对参与过程的不同态度与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利益结构中对有序公民参与的不同阐释与认知重点,试图为政府公共管理者和公民组织的领导者理性判断公民参与的价值,正确认识公民参与的功能提供一些思考素材;第二,在分类的基础上,对世界各国公民参与过程中采用的主要参与形式进行了适用性与效用分析,评估了不同类型的公民参与形式、参与层次和参与程度,说明公民参与的有序和有效性是建立在理性选择公民参与形式基础之上的,从而力图为政府公共管理者和公民组织的领导者提供有关合理选择公民参与形式的依据;第三,概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公民参与发展的状况,梳理其发展的特征与主要机制,在十七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框架下,展望我国公民参与有序发展的前景与路径。

围绕上述研究目标,全书的写作架构实际上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第一部分,分别就现时代公民参与主流观念的转变、有序公民参与的内涵、地方层面公民参与的动力与阻力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公民参与的主要研究取向等问题进行阐述,旨在显示公民参与研究的知识传统,梳理目前回应的主要问题及其面对的背景。

第二部分为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在理论层面上侧重于对参与者公民性主体资格要素、有序公民参与形式选择的路径与依据两个维度的研究。首先,比较了两种公民资格思想的不同价值取向,讨论了公民资格观念的发展与成长,公民学习的主体因素是影响公民参与行动及其参与能力的,即公民参与的发展依赖于公民主体性意识的成长,依赖于政府对公民参与的保障和促进;其次,讨论了公民参与渐进发展、上升的路径,解释了公民参与上升的阶梯,试图从中发现公民参与成长的规律;再次,讨论了理性公民参与形式的选择依据,说明了公共管理者和公民组织的领导者应用参与手段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关键问题;复次,讨论了公民参与发展的终极保障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关系模式及其相关制度,这决定着国家如何对待公民参与以获取、吸纳和整合分散的社会利益;最后,专门探讨了作为当代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的协商民主制度,讨论了协商理论及其机制的发展和内在原则,指出了公民参与应用协商机制的基础与条件。

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构成本书的第三部分,主题偏重于公民有序参与地方治理的实务与策略问题研究。借助于对公民参与形式的分类,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公民参与形式的特点、适用性、优势和局限性,展现了现代公民参与形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及其针对性,透视了各种公民参与形式在参与发展中的价值。

第九章和第十章构成本书的第四部分,分别探讨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公民参与发展的基本状况,概述了我国目前公民参与的基本机制与基本形式。研究的最后立足于第三次社会转型中的我国发展有序公民参与的必要性、面对的挑战及参与的现实途径,力图分析影响我国公民参与状况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