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民俗:多彩多姿祭拜活动,祈求春华秋实

1.春分吃春菜——家宅安宁,身强力壮

春分时节,正是吃春菜的最好时期。春菜,顾名思义,是春天的蔬菜,但不唯春天独有。昔日岭南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开平苍城镇的谢姓人家,有个习俗,叫作“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多是嫩绿的,约有巴掌那么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清润可口,能清热降火、生津润燥,是有特色的简易靓汤,且男女老少皆宜。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春分吃春菜寓意祈求家宅安宁、身强力壮。

2.“春牛图”——寓意丰收的希望

春牛图是我国古时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物收成等资料的图鉴。春分到时,便出现挨家挨户送春牛图的现象,春牛图是将二开红纸或黄纸上印上全年农历节气以及农夫耕田的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都会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到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春牛图在人们心目中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它是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绘画内容。

3.春分“竖蛋”——庆贺春天的来临

我国春分“竖蛋”的风俗起源于4000年前,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春分竖蛋,不仅在我国流行,现在每年春分,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做竖蛋游戏,这一中国习俗已经演变为“世界游戏”。

春分竖蛋的有趣玩法:

(1)挑一个适合竖立的鸡蛋。要挑选一头大一头小的鸡蛋,立蛋时将大头朝下,这样重心会比较低,鸡蛋容易保持垂直竖立。

(2)巧妙寻找或者创造支撑面。想方设法找到合适的支撑面,尝试在桌面上涂上印泥,再把鸡蛋立在涂有印泥的桌面,可以惊奇地发现,能立住的鸡蛋,底部会有一个肉眼很难看清的平面,一旦重力作用线能经过这个平面,鸡蛋就能稳定地竖立起来。

(3)出手一定要稳。鸡蛋里的蛋黄位置也会影响鸡蛋的竖立情况,竖鸡蛋时,手的动作要尽量保持稳定,让蛋黄可以慢慢沉淀到鸡蛋下部,这样重心就能足够低,将会使鸡蛋保持平衡竖立起来。

春分之日鸡蛋能够竖起的秘密有好多种说法,总体比较后,以下两种说法比较合理:

(1)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呈现66.5度倾斜角的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比较有利于竖蛋。

(2)春分时节正值春季的中间,气候宜人、不冷不热,人们易于集中精力做高难度的动作事情,因此竖蛋比较容易成功。

4.春分之日明清皇帝在日坛“祭日”

祭日仪式原为中国古代的祭奠仪式,表达人们对太阳的崇敬之情。周代时期,春分之日就有祭日仪式了。《礼记》中记载:“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祭日风俗代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两代皇帝春分日祭祀太阳就在日坛。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名朝日坛。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年岁由官员代祭。

祭日活动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的隆重,但仪式规模也颇大。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颇为隆重。

5.古人栽“戒火草”——防备火患

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南北朝时,江南人们春分这天在屋顶上栽种戒火草,如此就整年不必担心有火灾发生了。从古代民俗角度看,此类说法不仅反映出古时候人们已经具有防备火患的意识并且非常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平安生活的美好期望。

戒火草,即景天,《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有慎火、戒火、辟火等异名,相传是火灾的克星。《荆楚岁时记》记载,春分那天,“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明代《群芳谱》中记载,景天“南北皆有,人家多种于中庭,或盆栽置屋上,以防火”。像这样的风俗也常见于地方志,例如安徽《歙县志》中记载:“谨火,即慎火,一名景天……有盆养屋上以避火者”。

传说仙人掌也有“辟火”作用。清乾隆年间《泉州府志》说:“戒火,一名仙人掌,形如人掌,人家以罐植之屋上,云可御火灾”。古人纳入“火灾克星”的还有树木,如江苏泰州民俗,认为黄杨辟火。赣东北地区民俗,开水塘、种樟树以防火灾。还有些地方,人们习惯在门前插柳条来防范火患。

6.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

佛教传说观音菩萨的诞辰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日,因此,信徒们称这一天为“观音诞辰”,并且在此日要以各种形式庆祝或祈祷菩萨保佑,放生是观音诞辰日的重要活动之一。以前上海的老城隍庙和新城隍庙内都有放生池,在庙宇附近的花鸟市场拥有大量的乌龟、活鱼销售商贩,专门供应善男善女信徒们放生使用。

7.春分酿美酒——祈求庄稼丰收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春分日酿酒的习俗。例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等地在春分之日有酿酒的习惯。浙江《于潜县志》记载,当地“‘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做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记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在山西陵川,这天不仅要酿酒,还要用酒醴祭祀先农。春分之日各地纷纷酿酒,据说不仅仅是当日酿酒日后会更加香醇,而且是春分之日酿酒会使当年庄稼收成好。

8.粘雀子嘴:避免雀子破坏庄稼

春分之日,民间多数人家要歇一天,不干农活。家家户户吃汤圆,除了家里人吃的汤圆外,还要做二三十个不用包心的汤圆并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传说田间地头放了粘雀子嘴,雀子老远看见了就会吓得飞跑了。

9.春分时节小孩、大人比赛放风筝

春分时节也是人们放风筝的最好日子。特别是春分当天,小孩、大人齐上阵。五颜六色的风筝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等,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放风筝的场地上有卖风筝的,也可以自己现买材料现场DIY。手里攒的,地上拉的,空中飞的,到处都是风筝,你追我赶比赛放风筝。时而笑、时而哭,时而有风筝飞起,时而有风筝坠落,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和人间的欢乐。

10.春祭: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

春祭其实就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向往。春分之日,族中领导带领相关人员,于凌晨就在祖祠摆开祭祖仪式:杀猪、杀鸡、做糍粑、做米果、请鼓手、备祭品、烧火做饭,准备祭祖宴。早饭用过,穿戴着节日盛装的祭祖人员,就会纷纷向祖祠涌来。大约九点过后,祭祖活动开始,祖祠大厅当中祭台上摆满猪、鸡、鱼及各种祭品,司仪人员宣布祭祖开始,主祭人就会随着司仪声声吆喝,朝着祖牌频频叩首祭拜。大厅内一时金钟齐鸣,鼓乐奏响,唢呐声声,鞭炮阵阵,既庄严又喜庆。祭祀礼毕,人们扛着三牲祭品,鸣锣开道,一路吹吹打打前往先祖坟地祭扫祖墓。为鼓励族人积极参加祭祖,凡参加祭祖的人员,不论年龄,男女不限,均可分得一份米果或糍粑,花甲之人可获得双倍待遇。中午的祭祖宴会,另设有敬老席及功名席,特请花甲老汉及读书贤能之人赴宴。宴会上,人们频频举杯相互祝酒,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猜拳行令,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的喜庆和谐气氛之中。

春分时节主要民俗习惯

figure_0155_0055
figure_0155_0056
figure_0155_0057
figure_0155_0058
figure_0155_0059
figure_0155_0060

客家田代春分祭祖活动中有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给新生下的男婴取名。凡是本族当年生下的男婴俗称“新丁”,其父母必须于春分祭祖这一日,带上族中规定数量的新丁“喜应米果”或糍粑以及红蛋、饼干、糖果,早早来到祖祠内拜请族长为孩子取名。给新丁取名必须由族长严格按族规统一字辈。为了避免重名,族长把全族男丁的名字按辈分编订成册。每临春分祭祖这日,族长来到祖祠,端坐厅间,逐一为新丁查阅辈分取名。同时,将新丁名字登记入册,并在新丁名字上盖上印子。全部新丁取名完毕,族长就把饼干、糖果集中交付族中辈分最大、年纪最老的长者,让其站在祖祠大厅内高高的桌子上,撒发给全体参加春祭活动的人。新丁取名程序、场面既严肃,又轻松,一片欢声笑语,满堂其乐融融。

客家人春祭按仪式繁简、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大祭、小祭、挂纸三种类型,大祭、小祭的祭礼仪式极为繁复,三跪九叩是自然而然,还要由礼生诵读各种祭文。“挂纸”是家祭的主要表现形式,无须先行繁杂祭礼,一家老小担酒上坟即可。客家春祭按祭祀对象划分,则可以分为族祭、家祭两种。家祭的一般程序如下:上坟当天清早,全家老幼穿戴整齐,带上果品、茶酒、香烛、纸钱、大三牲(鸡、鱼、猪肉)、米果以及镰刀、锄头等扫墓工具,富裕人家还请八番乐队相随(梅州地区)。到坟冢后,先将坟场四周杂草除净,把花纸(用雄鸡血淋过的“纸钱”)放在墓碑额上,也有沿坟顶半圆放上一排,用石头压住,然后插好香烛,摆上供品(梅州地区习惯在墓侧后土神位上,也供一副三牲)。安排停当后,扫墓者站在“墓塘”祭拜。隆重的要先面对亡灵跪拜三次,行三献礼(三次献酒,每次都要将酒洒在坟前,再献上清茶)。简便的只把酒和茶一起摆在坟坛上即可。拜毕,鸣放鞭炮,焚烧纸钱,最后再向亡灵跪拜一次,称“辞神”。有的地方在扫墓时要向祖先汇报家庭成员详细情况,以祈求祖先英灵庇佑他们。扫墓结束后,供品可以带回家里,烹制后全家分享食用。

客家人举行族祭的祭品有五果(香蕉、苹果、梨、橙、柑)、茶五杯、酒五杯、饭五碗、五生(生猪心、猪肝、猪舌、猪腰、猪肠)、五熟(熟猪心、猪肝、猪舌、猪腰、猪肠)、糕点五款、公鸡一只、金猪一头、果盒一盒(附糖果)等。

赣南、闽西、粤东地区的客家人从春分第一日打开祖祠大门,组织族人在祖祠内杀猪、宰羊、杀鸡、烧香、点烛、放鞭炮、摆祭品、读祭文,一年一度的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也从这一日开始拉开序幕。

台湾客家人祭祖一般是早在正月十六日便开始扫墓、挂纸,对先祖给予春季祭祀。但客家人春天祭祖的时间,主要还是集中在春分至清明期间,若没有其他特殊原因,是不会拖延至清明时节以后的。

四川客家人的祭祖宗旨主要是为了缅怀先祖德政、祭祀祖宗,每临春分前半个月,族中就召集全族理事人员云集一堂,共商春分祭祖事宜,组织祭祖活动。

广东、福建等地区的客家人在春分祭祖扫墓时,多数都是全族、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祭祖队伍浩浩荡荡,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人。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开基祖和远祖的墓地“挂纸”完毕后,接着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再扫祭家庭私墓。闽西客家人春分祭祖一般从祭祀文昌开始,由礼生诵读文昌祭文后,行礼拜。可见客家人“崇文重教”,客家人“耕读传家”不只是各客家人姓氏的家训教条,而不断通过仪式化的民俗活动加以教化和积极推行,因此形成客家文化的优秀传统。紧接着由主祭祭祀天地诸神及祖先,礼生诵读春分祭文,同宗父老按辈分先后顺序逐一上前跪拜祖先。祭祖仪式完毕后,还要鸣放土炮或土铳作为“谢神”之礼。

11.吃太阳糕:感恩太阳的光和热

历朝历代祭祀太阳神的活动可以说就没有停止过。过去春分有祭祀太阳神的活动,直至今天,祭祀太阳神的活动仍然可见,因为太阳把它的光和热恩赐于人类及万物,所以人们对想象中的太阳神极为虔诚。民间祭祀的仪式虽远不及皇家那样隆重,但也非常严肃,一丝不苟。早年北京人祭祀太阳神所用的主要供品是“太阳糕”。这是一种用大米面和绵白糖蒸成的圆形小饼儿,上面印着一只朱红的金鸡(传说中的鸡神)在引颈长啼,仿佛呼唤天下之鸡齐鸣,为人间报晓。《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入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制作的太阳糕上为什么上面要站个小鸡呢?据说太阳从汤谷升起,有一扶桑树,一只玉鸡站立于上,每逢太阳冉冉升起时,它就打鸣报晓,随之民间的公鸡也报晓。也有人说那不是小鸡,是凤凰。《诸神的起源》中记载,凤是指风神,凰是太阳,结合起来,凤凰即是太阳的象征。锦上添花,太阳糕上再站立着一只凤凰好像更好些。

太阳糕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小鸡糕”。传说清宫门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袁记斋”小店,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袁记斋”年糕上都打着小鸡红戳,叫“小鸡糕”。一日慈禧太后想吃,送年糕进宫那天,恰逢二月初一“太阳节”。“太阳节”是祭祀太阳神的日子,慈禧看见年糕上朱红的小鸡非常高兴,便说:“鸡神引颈长鸣,太阳东升,真是吉祥!”遂将年糕命名为“太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