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战场的僵持

1916年春末,奥匈帝国在意大利战场上发动了首次总攻。虽然奥军在开局时打得还不错,但由于意军不断地在伊松佐河沿岸打一些小胜仗,战场形势很快就倒向了协约国一方。

意大利原本计划在1916年夏天时再在伊松佐河沿岸发动一轮攻势,但由于凡尔登告急,法国盟友紧急求援,并不擅长指挥大型战斗的意军总参谋长卡多纳只好出于援助盟友的考虑,把这次行动的时间提到了早春。于是,第五轮伊松佐攻势于3月11日登场了。可是由于天公不作美,战场天气一直很差,这次无足轻重的行动到29日就结束了。

figure_0146_0234
俘虏们行进在离开伊松佐战场的路上。崎岖的地形是伊松佐地区最大的特色。

☆山地作战☆

伊松佐地区的战斗结果常常能够左右整个意大利地区的战局,但奥国部队却似乎不信这个邪,又在蒂罗尔南部的特伦蒂诺地区开辟了一块战场。特伦蒂诺可以算是一个意语地区,于1915年被意军占领。而奥军此战的目的,就是在南部小镇阿奇亚哥切断伊松佐流域的意军和意国大部队的联络。

在凡尔登战斗正酣的德军拒绝协助这次袭击,但奥军总参谋长、陆军元帅康拉德·冯·霍兹多夫却依然坚持在春末发动进攻。此时,在罗伯托·布鲁萨提指挥下驻守伊松佐河的意大利第一集团军共有10万人。为了一击即胜,奥军特别安排了科夫斯·冯·科夫沙扎率领的奥国第三集团军和维克托·丹克尔·冯·克拉斯尼克的第十一集团军进行联合作战。这支联军不仅有人数4倍于意军的士兵,还有最新配备的2000门大炮,更由尤金大公担任总指挥——不过,实际掌权的行动指挥却是康拉德自己。

figure_0146_0235
奥匈帝国军队在火焰喷射器的掩护下向意军阵地压进。

☆挺进奥地利☆

5月15日,奥军开始从73千米长的火线向前挺进。29日,他们在康拉德的指挥下一鼓作气地把意军逼退到了阿奇亚哥之外。但自那之后,由于地形崎岖等众多原因,奥军便气势渐微,而卡多纳则利用铁路迅速地给伊松佐的意军运来了40万援兵。在对手的顽强抵抗之下,奥军突进意大利火线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figure_0147_0236
阿奇亚哥攻势中,奥国部队围着一台弃置的意军重型榴弹炮。

6月4日,俄军开始进行布鲁希洛夫攻势,东线战事吃紧。为了避免奥国在东线战场全面崩溃,原本分布在各地作战的全体奥军都不得不在一周之内收缩阵线,急急赶往东线增援。面对意军的猛烈反攻,尤金获准后撤到攻势始发地以外5千米的地方。双方在这次攻势中战成了平手,各自损失了约15万士兵,但奥军却因为此战而精疲力竭,从此只能在德军的帮助下才能发动对意进攻了。

不过,这显然还不能让卡多纳满意,因为他很快又在伊松佐一带布置了新的行动。8月6日,卡多纳从特伦蒂诺调集大批部队,前去攻打戈里奇亚地区早已人困马乏的奥国军队。虽然此战并无亮点,但到意军17日攻下敌方阵地时,却已经付出了5万人的代价,而经此一役,奥军伤亡已高达40万人。双方损失之间的巨大差距让新成立的意大利政府倍受鼓舞,遂于当月28日信心百倍地正式对德宣战,而这也使一直跟意大利井水不犯河水的德国开始踏足意大利战场。

在见证了两军的6次对抗之后,伊松佐地区又于9月14~26日、10月10~12日和11月1~14日爆发了三次奥意对战。不过,这些行动除了造成6.5万名奥军折损、7.5万名意军伤亡及被俘之外,却并没有起到任何其他作用。

figure_0147_0237
1916年,意军部队开往前线,为又一次的伊松佐攻势作准备。

路易吉·卡多纳

路易吉·卡多纳(1850~1928)于1914年7月开始担任意大利总参谋长。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组织者,但却缺乏作为战略家应有的创意。1915年6月到1917年9月间,意军在伊松佐沿岸发动了一系列代价巨大的攻势,始作俑者就是卡多纳。虽然地形因素确实给意军的行动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卡多纳的战略错误才是导致意军行动损失惨重的关键原因。在1917年末德国发动的卡波雷托攻势中,意军由于卡多纳指挥抵抗不力而全面崩溃,这位将军开始逐渐失去来自意大利政府和协约国最高指挥部的支持。当年12月,卡多纳被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