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参战

1916年初,英国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投入实战的坦克。虽然这种新型武器在出场后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战绩,但由于其速度极慢,经常出现技术故障,所以一时还无法发挥最大的攻击能力。

世界上第一批坦克出现于英国,是在许多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合作之下,以配备了武器的装甲车为蓝本慢慢发展出来的。虽然从概念到实体的酝酿时间比较长,但“试验田”里的坦克却很快就得以进入实战场了。试用版的坦克代号叫做“母舰”,首次落地时间是1916年1月,机身呈扁菱形,两侧装有鳍状的“小炮塔”。马克I型坦克从4月开始批量生产,并于9月的索姆河会战中正式参加实战。

闪亮登场的坦克用自己庞大的体型和坚固的装甲将德国士兵吓得连滚带爬地跑出了战壕,但其作战效果却在那之后便急转直下。首先,操纵坦克的士兵在这样狭小封闭的环境里被闷得头昏脑涨,很快就病倒了;其次,当时的坦克性能还很不稳定,经常出现一些技术故障,而战场的泥泞也常常害得坦克寸步难行。但无论怎么说,跟使用者的预期比起来,坦克的表现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figure_0138_0221
I型坦克内部剖析图:坦克首次应用于战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英国工程师秘密研制而成,起初起名为“水柜”,英语意为“TANK”,发音“坦克”,坦克称呼由此而来。图为著名的I型坦克内部剖析图。

☆坦克的“性别”☆

坦克的“性别”之分是以其配备的武器为标准的:“雄性”坦克一般配备的是两门轻炮和四挺机关枪,而“雌性”坦克则只有单纯的6挺机关枪而已。马克IV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常用的坦克之一,于1917年4月开始投入战斗。这种型号的坦克“雌雄”兼备,其中“雌性”有595台,“雄性”有420台。但后来“雌性”中有不少的右侧枪台被换装为炮台,所以又出现了“中性”坦克。

人们对坦克的优势、劣势分析得越清楚,这种武器的发展也就越快。要对付德军的反坦克壕,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把坦克的“小脚”变成“大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师们先是在坦克尾部挂上了一种绰号叫做“蝌蚪尾巴”的外设装置,但这种东西却很不耐用,于是人们改变策略,直接将坦克整体加长。不过还有一种更简单也更常见的办法,那就是在坦克顶上随时都备着一捆柴火,遇到有坑就把柴火卸下来填进去,这样坦克就可以在临时搭成的“桥”上顺利前进了。早期款式的坦克都是随便用一些圆木或灌木枝子来搭桥的,到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专用的金属栅栏了。而当坦克面对泥泞的战场和无人区的弹坑时,则可以在底部用木棍做成“防坑装备”,或是用金属盘加宽坦克的着地面积,从而减轻坦克对地面的压强。

figure_0139_0222
配置了越壕基架的马克V型坦克最早于1918年7月投入战斗。和之前的各款同类产品相比,这种坦克有更密集的火力和更强大的引擎。

☆速度更快的型号☆

坦克的优势在一次次战斗之中日益显现,而英军则不仅开发出了更灵巧的坦克以配合骑兵的进攻,研制出了专门用来突破敌军防线的重型坦克,还于1917年10月造出了第一辆绰号“赛犬”的中型坦克马克A型,并于1918年3月26日将之投放战场。

看好坦克的人把它们捧上了天,不看好的则又把它们踩下了地,其实坦克本身的表现正好介于两者之间。1917年末的坎布莱之战中,坦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帕斯尚尔之战中,坦克的表现却又糟糕透顶。整体来看,这种武器虽然无法打出制胜的一击,却也不至于拖部队的后退,只是由于技术不可靠,就一直这么中庸地在战场上存在着。

马克I型坦克

这是第一款参加实战的坦克。在取得了区域性的胜利之后,所有49辆该型号的坦克绝大多数因为技术故障,或是被敌方炮火击中而退出了战斗舞台。

figure_0139_0223

重量:28.5吨

乘员:8人

时速:最高6.5千米

装甲:12毫米

武装:2门57毫米口径轻炮和4挺机关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