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要塞
为了抵御外敌入侵,欧洲有很多国家都在本国脆弱的边境地带设置了精巧的堡垒工事。但在重型榴弹炮的面前,这些堡垒却不堪一击,而且还成为了防御的累赘。
尽管19世纪时的许多欧洲国家对修建、翻新防御工事乐此不疲,但在边境上的敏感地带建造御敌要塞实在不算是什么新潮的事。不过,虽然大家都在修,但最为集中的要塞群则非法德交界处莫属。
☆要塞的设计☆
虽然边境要塞的设计并没有一套既定模式,但各国的堡垒实际上仍有很多共通之处。譬如,堡垒多半选址于战略上较为重要的城镇周围,一般都是沿河而建,在距城镇中心数公里之外形成一个包含了若干等距排开的堡垒的防御圈,将城镇团团护住。大堡垒之间,既可以再建小堡垒,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两个堡垒之间挖掘战壕。一般布置在这种要塞里的守军都很少,千人部队的规模就算很大了;在需要支援时,则可由中央预备队来增强要塞守军的火力。
在当时的要塞堡垒建造业中,最重要的人物当属比利时人亨利·布里欧蒙特。安特卫普、列日和纳慕尔最现代化的防御工事都是布里欧蒙特的作品;同时,他在要塞建造中的一些基本理念还为他国所借鉴。布式堡垒可根据地形分别呈现为三角或五角形,其核心部分是一个处于地上武装炮台掩护之下的加固型混凝土地下中心——这里的混凝土厚达2.5米,掩埋在3米深的地下。地下中心的上部环绕着一圈齐胸高的矮墙,地上炮台里的步兵可以躲在墙后指挥堡垒内部的运作,也可以从墙体上方向袭击者开火;地下中心外围还有一条两面都是斜坡的无水深堑,而深堑与矮墙之间有许多可以架设大炮和机关枪的炮台,堑底则是乱麻一般的铁丝网;整个堡垒外沿还围有一圈难以爬越的铁栅栏。
但是,在布里欧蒙特的设计图里,人们只能看到地下中心露出地表以上的部分以及炮台的单体设计。一些军事评论员认为,这种炮台在敌方的炮火攻击下根本就不堪一击,并相信伸缩炮台才是更优秀的设计。“伸缩”二字表示的是这种新型炮台在炮兵给大炮填充弹药或是不攻击时都可以收起来。法国的圣查蒙德和德国的格鲁森两大工程公司都参与了这种炮台的开发,而他们的设计随后即被不计其数的欧洲要塞所采用,其中甚至包括了法国的凡尔登、贝尔福和俄国的布雷斯特-立托夫斯克。
☆战斗中的要塞☆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许多堡垒盛名在外,却让对之充满信心的人大失所望。它们当中,有像列日和纳慕尔的堡垒一样在重炮轰击之下被迅速瓦解的,有形同虚设、进攻者可以直接绕道去别处发动进攻的,还有一些空有堡垒之名,竟将大炮移到露天空地之中进行战斗的。根据史料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唯一有效地拖延了敌军围攻进程的,只有奥匈帝国加利西亚的普热梅希尔要塞,而这项“纪录”的诞生竟主要是因为围攻该要塞的俄军缺乏重炮支援。1916年,在整个大战历时最长的凡尔登战役中,双方交战的首要任务竟不是占领城外的堡垒,而是消耗对方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