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幻象

——培根(1561~1626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的这段话,人们耳熟能详。不过,他最伟大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则成了他思想的起点和终点。其实,只有真正了解了培根,才会发现歌德的那句话特别适合他:“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于他的时代,他的优点和伟大却属于他自己。”

培根具有典型的双重人格,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就像被劈成两半的子爵一样,他是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混合体。可以说,这至少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figure_0076_0045
▲培根像
这是17世纪由不知名的画家所创作的培根的肖像。培根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官场中度过,然而作为政客,他饱尝了仕途之艰辛。他的两卷集《学问的促进》抨击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论证了知识的巨大功用,对法国百科全书派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1561年1月22日,一个小生命在伦敦一座叫约克宫的豪华府第里降临到人间,他就是培根。父亲是个勋爵,为伟大的伊丽莎白女王做了20年的掌玺大臣;母亲更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基于性别的原因,才学渊深、博闻多识的她不能像丈夫一样大展拳脚,只好将满腹经纶一股脑儿地教给了子女,尤其是最小的儿子培根。而培根也不负母望,12岁便进入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figure_0077_0046
▲培根一生著作颇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幅寓意画中,大文豪莎士比亚正将象征着文学成就的桂冠戴在了培根的头上。

当经院哲学家们正在为“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之类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时,小培根简直恨透了与这烦琐无聊的一切沉沦,他对亚里士多德论述问题的方式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批驳:“他就像一位土耳其君主,认为不处死所有的同胞弟兄就无法稳坐王位。”

三年后,培根成为英国驻法大使的一名随员,在旅居巴黎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可好景不长,还没来得及给培根准备任何遗产的父亲突患暴疾,撒手人寰。18岁的培根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一夜之间从锦衣玉食的富家子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独立后的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谋求职位。可是,势利的姨父虽位居英国首相,却对培根异常冷落,他只得靠自己的力量。凭着非凡的巧舌,“有条不紊、干脆利索、言之成理、不闲扯、不空谈。他的每一句话都有魅力……每一位听众担心的事,就是他会结束他的演讲”。培根取得了律师资格,并当选为下院议员,此后还连选连任,一直保住了议席。

这时,培根遇上了生命中的贵人,那就是年轻英俊的南安普顿伯爵、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他十分看重才华横溢、文笔优美的培根,相识不久便将其视为知己。他常常资助囊中羞涩的培根,还屡次向女王力荐他。

哲学家小传

培根挥霍过度,因欠下大笔债务无力偿还而锒铛入狱,是伯爵替他还钱,将他赎了出来。刚刚出狱,家里就来了不速之客,一名正被法院侦讯起诉的惯匪请求培根救他一命。理由很可笑:“我的名字荷克(hog意为‘猪’)与你培根(bacon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

培根笑着回答:“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就没法成为亲戚;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有一天,伊丽莎白女王正因传记小说《亨利四世》在发怒,她认为作者是借古讽今、含沙射影地抨击她的现行政策,要以谋反之名兴师问罪。

伯爵恰好带培根入宫觐见女王,培根也读过此书并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他急中生智,巧妙地为作者开脱:“我不敢说此书有谋反的罪证,但毫无疑问,该书确有不少重罪的证据。”

“何以见得?请你指出来吧!”女王急切地问。

“在他从泰西塔斯那儿剽窃来的许多段落中,都可找到这类罪证。”培根认真地回答说。

女王哑口无言,却因此一直不大喜欢培根。伯爵很是过意不去,便以一座漂亮的大庄园作为补偿,培根只用普通的材料做了简单的装饰。

有一天,伊丽莎白女王心血来潮,巡幸到了培根的府邸。长期生活于高墙深宫的女王看惯了奢侈华贵,没想到大哲学家的住宅会如此简朴,忍不住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培根站在女王身边,仔细端详了自己的房舍后,耸耸肩膀,平静地说:“陛下,我的住宅其实不错,只是因为陛下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

不久,失宠了的伯爵既伤心又愤恨,竟阴谋策划囚禁女王,另择一人取而代之。培根连夜写信,竭力反对;伯爵却一再坚持,培根只得警告,他会把对女王的忠心置于对朋友的感激之上。伯爵还是做出了艰难的尝试,结果失败被捕。培根三番五次地到女王面前为伯爵说情,女王只好吩咐将伯爵释放。可是,伯爵又召集周围的武装力量进军伦敦,还企图唤起人民革命。培根非常生气,掉转头来反对他。伯爵再次被捕,以谋叛罪受审,培根也积极参与了起诉。

关键时刻,培根的慷慨证词改变了一切,也决定了一切。如簧之舌的控诉使法庭最后不得不将伯爵处以极刑,而培根为此只从政府那儿得到了1200英镑。

培根的不得志终于等到了詹姆士一世即位之日,这才到了他官运亨通、夙愿以偿之时。培根一路飙升,从受封爵士、担任新王顾问到被任命为副检察长、检察长,从掌玺大臣、大法官的任命到被封男爵、子爵,他走到了官场人生的顶点。

figure_0078_0047
▲在《论说文集》一书中,培根就各式各样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政治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些明快的散文探讨了诸如野心、复仇和爱等问题的实质。图为培根的《论说文集》书影。

1621年,震荡朝野的培根受贿案东窗事发,下议院正式决定进行调查起诉。培根供认不讳后,法院随之作出判决。他被罚款,监禁,免去贵族称号,免除一切职务并且终生不得再担任任何官职。

从天堂到地狱,培根备尝仕途的酸甜苦辣,发出了内心的独白:“居高位者是三重仆役:君主或国家的仆役,名誉的仆役,事业的仆役。因此,他们既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行动自由和时间自由……人们千辛万苦地爬上高位,得来的却是更大的痛苦。攫取高位有时要靠卑鄙的手段,人们不惜低三下四也要出人头地的尊严。高位朝不保夕,容易滑跤,一旦退倒,不是身败名裂,至少也是声望尽失。”

归田园居后,培根像一个国王走进了自己的领土,他巡视一下知识界,看看哪块地被荒废了,没有开垦,为人工所遗弃;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忠实地绘出荒地的图样,然后聘请公私两方面的力量来改良它们。

figure_0079_0048
▲用抽气机里的鸟做实验
培根被人们尊称为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因为他向传统的从抽象原理出发的观点发难,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提倡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他还曾有过一个著名的比喻:“历来研究科学的人要么是经验主义者,要么是独断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像蚂蚁,他们只是收集材料来使用。独断主义者像蜘蛛,他们从自身把网子造出来。而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的道路:它从花园和田野的花朵采集材料,却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些材料。真正的哲学家也应该这样。”

培根也想做这样的哲学家!他也最终做到了!

这样的日子总共只过了5年,历史的时钟走到了1626年3月,英格兰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大地布满了洁白的雪花。

一天,从伦敦到海格特的大路上出现了一个瘦高的身影,脸色苍白,骑在马上。他的脸上写满了沉思:肉类用雪盖着可以保存多久不腐败。他一路上信马由缰,当途中出现了一家农舍,他停了下来,决定立刻就此做个试验。他匆匆地下了马,朝门口走去。一位农夫在寒风中瑟缩着肩膀迎了出来,他对农夫说了几句话,农夫进去一会儿又出来了,一只手里抓了只刚学会打鸣的小公鸡,另一只手里捏着把刀。他给了农夫几个钱,便在路边忙碌开了。他杀死小鸡,从地上抓了把雪,塞进鸡肚子。突然,他浑身一颤,摇摇欲坠,鸡也掉在了地上。农夫连忙扶住他,他感到了寒冷和虚弱,不能独自骑马回镇上了。农夫夫妇便将他抬回了家。

那人就是培根,他躺在床上,仍未放弃生命,并愉快地写下了最后一句著述:“这次实验……相当成功。”

诚然,伟大的作品不等于伟大的人格,正如冠冕堂皇的言辞不等于高贵正直的行动。可培根的一生,做的都是“大自然的人”所应该做的,他做的就是他自己,就像《新工具》的第一条格言——“人,既然是自然的奴仆和解释者,他所能做的和懂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于自然过程中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只有那么多。除此,他既不能懂什么,也不能做什么。”

安葬之后,应培根自己的遗嘱要求,他的墓碑刻上了如下的铭文:

“我把灵魂留给上帝,

……

把躯体留给黄土,

把名字留给未来的时代和异国他乡的人们。”

真的,虽然褒贬不一,可大家都永远地记住了培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