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曾了解的真实的自我——性格心理学

为什么说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要想运势好,他的性格首先要好。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说,“这个人性格很温顺”“那个人性格很外向”等等,可是到底什么是性格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无法作出明确的解释。

性格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目前关于性格的定义,心理学家也没有达成共识。我国的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就是人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诸如坦率、含蓄、顽固、随和、理智、感性、沉稳、活泼等等。性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及行为表现都可以反映出我们自身的性格特征。

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性格特征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我们在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逐渐形成的,而且还受到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性格形成之后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性格是无法改变的。生活中很多的突发事件有时会使我们的性格发生转变。

心理学家将性格分为积极的性格和消极的性格。积极的性格如热情、大方、稳重、理智、随和、活泼、心态好;它可以让人身处逆境时,坦然面对,积极进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消极的性格如自私、傲慢、暴躁、孤僻、懒惰、懦弱等;它则会让人走尽弯路,受尽挫折,最终碌碌无为,甚至导致悲剧性的下场。

能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人,可以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终日懒散松懈、不求上进、怨天尤人的人,必定一事无成。个性叛逆的人对外界环境采取赤裸裸的反抗,不会妥协,不会婉转,这种性格的人要么成为英雄,要么被环境所吞噬,上演一出悲剧。“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性格过于耿直的人不善于迂回,往往四处碰壁,容易遭遇艰难曲折的命运。优柔寡断的人遇事总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这种人容易因为性格中的不足而错失一次次的机会,导致无为、失败的一生。

法国著名的大作家大仲马曾经说过,人生是由一串烦恼串成的念珠,而达观的人总是笑着数完它。如今,心理学家们更是不容质疑地告诉我们这样:好行为决定好习惯,好习惯决定好性格,好性格决定好命运。性格决定成败,把握住了性格也就把握住了成功;性格决定命运,改变了性格也就改变了命运。如果你不满意自己的现状,就必须要改变命运;若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改善自己的性格。

诚如日本的一位心理学大师说过的:心理变,态度亦变;态度变,行为亦变;行为变,习惯亦变;习惯变,人格亦变;人格变,命运亦变。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想运势好,他的性格首先要好。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智商条件下,有的人能大获成功,有的人却处处失败,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其实也就是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各自不同的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优良的性格品质与成功的人生关系极为密切,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优良的性格造就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那些有着真正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的人,往往都具备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开朗大方、正直诚实、信念坚定、富有同情心等性格特征。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关心身边的人,关心社会,有着高尚的情趣。一个人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是可靠的。

优良的性格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也没有任何唾手可得的东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小到一点收获,大到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那些性格刚强、自信、乐观、勤奋、勇于开拓、一往无前、不畏挫折和牺牲的人,才有希望获得事业乃至人生的成功。

优良的性格是人生幸福的主要条件。我们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万事皆存变数,可能一帆风顺,也可能诸事不顺;可能收获成功,也可能遭遇失败;可能得到鼓励,也可能遭受打击。只有自身具备优良的性格,才能很好地维持心理的平衡,勇敢地面对人生,积极地应对外界的一切突发情况,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性格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能够站在必要的高度上正确去面对,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性格与命运的密切联系。

不健康的性格会导致疾病

性格对人的健康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从成功的角度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性格对人的健康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性格的不同分类中,观察出性格与人们身心健康的关系。

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可以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独立型:非常有主见,不易受环境和他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生活自理能力强,对困难和意外情况也能妥善处理。他们的身体素质一般都不差,习惯独立生活,积极锻炼。

顺从型:缺乏独立精神,对别人的依赖心理强,没有主见,容易接受暗示或受人指使。身处逆境或遭遇突发状况时,总是表现得惊慌失措,一蹶不振。他们容易轻信各种谣言,听到对自己有伤害的流言蜚语更是伤心不已。这种心理显然是健康的不利因素,常能引起疾病。顺从型性格的人往往偏听偏信,容易痴迷封建迷信活动。当试图达到排遣恶劣情绪或摆脱疾病缠身的要求时,他们往往不是积极主动地寻求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而是将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之类的迷信活动上,结果越陷越深,有的人最后甚至到了神经失常、精神崩溃的境地;身体上的疾病也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进一步恶化,甚至到了无法挽救的程度。

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性格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外向型:热情大方,爽朗好相处,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观向上,关心外界,乐于助人也不拒绝别人的帮助。他们善于交际,喜欢结识新朋友,生活能力强,人格健全。他们与外界联系密切,头脑中会不断地接受各种新信息,从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地生活。

内向型:往往自闭,胆小,冷漠,反应迟钝,情绪易消极,没有太多兴趣爱好。他们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与外界沟通,别人也很难摸清楚他们的思绪。内向型的人十分缺乏与家人、同事、社会的联系,全身的神经系统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大脑就会越来越空虚,久而久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对不良情绪的调整能力,对身体疾病的抵抗能力,都会随之下降。比如神志不清、抑郁冷漠、神经衰弱、失眠、厌食、便秘等身体不适现象,大多是因长期孤独自闭而引起的。内向型性格的人如果能多与外界接触,敞开心扉与人交往,培养更多的兴趣,结识更多的朋友,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身心健康自然能够得到保障。

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以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

理智型:习惯理智地认知、衡量事物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意志型:目的明确,意志坚定,在感情和行为上不易受他人的支配。

理智型和意志型的人做事有条不紊,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外界生活环境的变化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多精力旺盛,身体健康。

情绪型:总是用感情来认知、处理事物和支配行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他们经常凭主观臆测,意气用事,遇到冲突和矛盾时非常冲动,要么大发雷霆、争吵不休,要么忍气吞声、暗自怄气,这种做法无疑会对精神产生刺激。持久的或经常性的愤怒及抑郁,势必对健康造成影响,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如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不佳、神经机能失调,甚至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等。

从以上分类不难看出,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理想性格应该是外向型兼理智型(或意志型),并具独立型性格的人。

当然,人的性格是复杂的,每个人都可能具备多种性格特征,不可能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判断谁是哪种类型的人。但是,某一个人的性格健康与否,却可以大致判断出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性格中的优缺点,积极培养自我调整的能力,随时弥补性格上的弱点,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将大有裨益。

性格与人格有何差异

性格是表象,人格是内在。

性格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印记或雕刻的意思。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性格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留下痕迹,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都会表现出自己性格的某些特征。

恩格斯说:“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表现他怎样做。”在这里“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而“怎样做”则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以及如何去拒绝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反映了一个人的活动方式,如果在很长的时间内,在相同的或相似的情境之下,一个人总是表现出某一种态度或行为方式。久而久之,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就会逐渐地得到巩固,形成一种习惯化了的模式,那么这种比较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

但是,目前关于性格的定义,心理学家并没有达成共识。通常对于性格的描述,主要是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和上面的描述不谋而合。看来我们所说的性格简言之就是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如英勇、刚强、懦弱、粗暴等。

在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性格包含社会道德含义,英勇、刚强的性格是为社会和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而懦弱和粗暴的性格则是很少有人能够容忍的。因此,性格有好坏之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会培养我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与人相处要真诚热情,遇到困难要有勇气、百折不挠等等。尤其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性格上的特点,因材施教。例如,面对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学生,当交给他们同一任务时,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比较自信、勇敢、有毅力,但又比较任性和粗暴的学生,老师就要叮嘱他要注意工作方法,不要一意孤行,要多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而对于缺乏自信、不好外露、没有主见、易受暗示,但有一股韧劲的学生,老师就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性格总是以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中。尽管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我们也会以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去应对,但是我们性格中那些稳定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预测到这个人在某种情境下将会做什么以及怎么样做。

与性格相比,人格则是心理学中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一个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在这里,我们引用了《普通心理学》中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而性格所覆盖的范围比人格要小得多,性格属于人格的一部分。

简单地说,性格是表象,通常以外在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到的特征;而人格是内在的、只能从自身的角度观察到的特征。

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认为性格是一套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这就是说性格是稳定的,不会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对一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能够推测他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下的态度和行为反应。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

心理学家称,性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性格总是在外向型和内向型之间转换。婴幼儿时期属于外向型时期,那时性格还未充分发展,需要借助外界的帮助才能生存下去。进入幼儿期之后,开始转向内向型,因为这一时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对外界的束缚开始进行反抗。进入儿童期之后,对很多事物充满了求知欲,又开始转向外向型。进入被称为“暴风骤雨期”的青春期之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加强大,这一时期属于内向型时期。成年期逐步体验到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认识到必须努力工作,提升自身的价值,为家庭成员的幸福而奋斗,这时由内向型的特质转为外向型。进入老年期之后,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再度回归到内向型。

有研究表明,心理疾病同样也会引起性格的变化。比如,抑郁症作为一种较常见的心理疾病就会引起性格的变化。通常容易患抑郁症的人在性格上有一些共同点,追求完美、缺乏幽默感、做事刻板等等,即使受到一点小事的刺激也会让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的波动,陷入异常的状态之中。除此之外,精神分裂症往往更容易使人格出现转换。这类人在发病前可能会有自闭、敏感、反应迟钝等症状,但是一旦发病就会出现不可思议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人格的荒废。

年龄上的变化和心理疾病能够导致性格发生变化,中毒导致的精神失常、被洗脑或心智受到他人控制同样会导致性格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军队由于频繁使用兴奋剂,出现很多中毒者。这些中毒者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恐吓他人、好斗的特点,严重的还会丧失心智。麻醉剂中毒虽不像酒精或兴奋剂中毒那样明显,还是会使人处于忧郁的状态之中,对外界漠不关心。在没有药物作用的情况下,某些邪教组织的洗脑或心智上的控制也足以使人的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些邪教组织所使用的酷刑足以让人陷入孤立和绝望的境地,最终丧失自我认同感。

关于教育的作用,其实已不必再赘述。研究表明,不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对我们性格的养成有一定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日本的对年轻人所进行的调查报告将年轻人分为四类,即孜孜不倦型(为了老师和父母的期望,不懈努力,但是缺乏弹性,容易受挫而崩溃)、我行我素型(与世无争,有时候会逃避现实,不能够积极地适应社会)、焦躁型(不满于现状,经常会有惊人之举,奇装异服,行为不端)和浮躁型(对学习毫无兴趣,爱看电视节目,化浓妆,举止轻浮)。这就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校正,使他们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

所以,性格并不像我们之前所认识的那样是不可改变的,像上述的年龄、心理疾病、心智控制、教育等都可以使其发生改变。看来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江山易改,本性也是可移的。

人真的拥有四个“真正的自我”

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隐藏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

约瑟夫·鲁夫特和哈里·英格拉姆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每个人都是由四个层面的自我构成的,这四个层面的自我分别是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隐藏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

(1)公开的自我:自己了解,他人也了解,属于自由活动领域。所谓“当局者清,旁观者也清”说的就是“公开的自我”。比如,我们的性别、年龄、长相等等可以对外公开的信息,包括婚否、职业、工作生活所在地、能力、爱好、特长、成就等等。“公开的自我”的大小取决于自我的开放程度、个性张扬的力度、人际交往的广度以及他人的关注度等等。“公开的自我”是有关自我最基本的信息,同时也是自己和他人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的基本依据。

(2)盲目的自我:自己觉察不到,但是他人能够了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指“盲目的自我”。“盲目的自我”一般自己不易觉察,除非别人告诉你。它可能是你不经意间的一些小动作或行为习惯,比如一个得意的或者不耐烦的神态和情绪流露。盲目点可以是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由于自己事先不知道,所以当别人告诉你时,你可能一时无法接受,甚至会惊讶、怀疑、辩解。“盲目的自我”的大小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关。内省特质比较强的人,往往盲点就会比较少,“盲目的自我”比较小。而熟悉并且能够指出“盲目的自我”的其他人,往往也是那些关爱你、欣赏你、信任你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心聆听,重视他人的意见。

(3)隐藏的自我:自己了解,但他人觉察不到。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与“盲目的自我”刚好相反。就是我们常说不愿意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隐私、个人秘密。身份、缺点、痛苦、愧疚、尴尬、欲望等等,都可能成为“隐藏的自我”的内容。相比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性格比较自闭、自卑、胆怯、虚伪的人,“隐藏的自我”会更多一些。适度的自我隐藏,能够避免外界的干扰,独守自己的心灵花园,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隐私,那么他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一样,赤裸裸地暴露在别人面前,没有隐私和安全感。当然适度地隐藏自我能够保护自己,如果自我隐藏得太多,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无法与外界交流。这样自我就会受到压抑,甚至造成人格的扭曲。

(4)未知的自我:自己和他人都未觉察的自己。这样的自我也被称为“潜在的我”,属于自我层面的处女领域,等待着别人去发现和挖掘。“未知的自我”通常是指一些潜在的能力或特性,或是只有在特定的领域才能展现出来的才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层面,隐藏在海水下面有无限能量的巨大的冰山,也属于“未知的自我”的层面。“未知的自我”是我们知之甚少同时也是最值得挖掘的领域,所以我们应该尝试着去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肯定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每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都存在公开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性格测验来了解“公开的自我”和部分“隐藏的自我”,但是测验结果和实际情况还是有出入的。因为在进行测验的时候,被测验者往往有一种“社会赞许”的倾向,为了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往往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所以对于性格测验的结果不能过度依赖。

关于自我的四个层面,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每个层面所占的比例不同。有些人可能隐藏得比较少,暴露得相对多一些;有些人可能比较容易聆听别人的评价,对盲目的自我了解得较多,而有些人总是敢于尝试一些新鲜的事情,试图去挖掘自己性格中未知的部分。每个人都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谜,我们只能慢慢地去走近,去了解,去感受。

什么是人格测试

最常用的人格测试方法是问卷法和投射测验法。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感情、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人际关系等方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

人格测试也称个性测试,主要是鉴定不同的个体在这一复杂体系中的差异,测量个体行为的独特性和倾向性等特征。人格测试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问卷法和投射测验法。下面只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格测试方法。

1.问卷法

问卷法由许多涉及个体心理特征的问题组成,这些问题分为多个维度或不同的分量表,分别代表人格特质的不同方面,最常用的人格测试的问卷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即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即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和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16PF,即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是由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编制的。它是一种自陈量表,即被试者按照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有成年和少年两种版本,各包括四个分量表。艾森克搜集了大量有关非认知方面的特征,通过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种维度:E——内外向,N——神经质,P——精神质,L——测谎或自身隐蔽。经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计算,前三个量表代表人格结构的三种维度,它们是彼此独立的,L.为测谎量表。

艾森克问卷的所有题目均采用是或否的形式来回答,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题目举例如下:

(1)你是否有许多不同的业余爱好……是 否

(2)你是否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停下来仔细思考……是 否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目前医学、司法、教育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问卷之一。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简称MMPI,是现今国外最流行的人格测验之一。这一问卷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萨威和麦克金里所编制的。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状态、情绪反映、社会态度、家庭婚姻问题等26类题目,10个临床量表,即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男子气或女子气、妄想狂、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社会内向,还有4个效度量表,即说谎分数、诈病分数、校正分数和疑问分数。所有题目采用是或否式回答,例如:

(1)我相信有人反对我……是 否

(2)我相当缺乏自信……是 否

MMPI在编制的时候是以正常和异常两个对照组为样本的,因此,它不仅可以作为临床的诊断依据,还可以用来评定正常人的人格特征。

2.投射测验法

投射测验采用某种方法绕过被测试者的心理防御,在其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投射测验的过程中,给被测试者呈现一系列的模糊刺激,要求其对这些模糊刺激作出反应,被测试者的解释能够反映其潜意识中的想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被测试者的想法。主要的投射测验方法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罗夏创立,包括十张墨迹卡片,五张为彩色图形,五张为黑白图形。测验的时候,按顺序向被测试者呈现卡片,同时向被测试者发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什么东西?”或“你能想到什么?”等等,可以转动卡片让被测试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罗夏墨迹测验只能个别施测,主试除了要记录被测试者的语言反应之外,还要观察其情绪和动作上的变化。

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是美国心理学家亨利·默瑞于1935年发明的。测验主要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组成,另有一张空白图片。每张图片至少有一个人物在内,同时也有部分背景。测验时,向被测试者呈现图片,让其根据图片的内容编故事,故事的内容必须包括如下四个问题: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事情的发生;图片中的人物在想什么;故事的结局怎样。

了解自我的测验

认识你自己,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不断地问自己,并希望能够找到答案,然而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没有放弃对这一问题的追寻。

认识你自己,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问题。

在心理学领域,在这一问题上下大力气的人恐怕要数弗洛伊德了,他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对“我是谁”这一问题进行解答。本我带着冲动、疯狂和怯懦,他时而像一个横行无忌的王者,时而像一个自甘堕落的狐狸,时而像一个闻风丧胆的老鼠。他身上带着所有的生物学本性。超我就像一个经验丰富、饱经沧桑的智者,时刻告诉我们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他就像一个智慧的宝库,在我们感到迷茫的时候为我们指明方向,使我们避开不必要的伤害。而自我则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层面,他一方面受到超我的约束,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本我的需求。他就像社会关系中的中层,既要领会领导的心思,同时也要考虑下属的需求,另外还要为自己谋求一点利益。

后来的心理学家又把自我作了三个方面的划分,即镜我、主我和客我。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比喻,主我就像我们的身体,他是客我和镜我的载体;客我就像我们的衣服,当我们穿上它,我们自然就进入他的角色体系,比如穿西服就得有穿西服的派头,穿礼服就要有穿礼服的气质;镜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镜子中的自我,我们为了将自己收拾得更加体面,总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打量镜子中的自己。

心理学从“本我、自我、超我”以及“镜我、主我和客我”的角度对“我是谁”进行了论述,“我”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庞杂的体系之中,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一样,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身处何地”。

在心理学界,有一个叫做“Who am I”的非常有趣的心理测验,这个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尼和马克帕兰德研究出来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测验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在下面20个“我……”后面填写自己的答案,但是必须按照这些答案在你头脑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填写。很多人可能已经做过这个测验或是听过这个测验,相信你们也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如果没有做过这个测验的朋友,赶紧来尝试一下,说不定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1.我___

2.我___

3.我___

4.我___

5.我___

6.我___

7.我___

8.我___

9.我___

10.我___

……

20.我___

在这20个需要填写的题目中,刚开始我们可能很轻松地就写出来,比如,我是一名学生、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我喜欢刘若英等等,可是慢慢地可能就有些困难了。到最后我们甚至想不出还有哪些东西和自己有关。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自己写下的答案时,我们也许会惊讶自己同时担任着这么多的角色:在家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的学生,在单位是他人的同事。我们不得不佩服自己在这么多的角色之中能自如地转换和应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甚至还会写出自己潜意识中的想法和愿望,让我们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血型性格诊断有科学根据吗

血型为什么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呢?

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人将血型与性格联系起来,包括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有关血型能够预测性格的说法,比如O型血的人的性格特征是热情、坦诚、善良、讲义气,办事雷厉风行、踏实苦干、效率高;B型血的人聪明、思路广、拓展力强、最怕受约束;等等。对血型和性格关系的研究最早兴起于西方,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日本和韩国。日本有调查显示,80%的年轻人相信血型决定性格,并认为血型可以作为选择职业和配偶的参考。

那么,血型为什么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呢,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日本的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血型有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两个方面,而气质则是血型的无形成分,血型的气质表现主要体现在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谈吐风度等方面,这是生物遗传的结果。

血型与性格之间的关系,除了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之外,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人际关系等也影响着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不同的人的性格才会呈现出千差万别。因此,简单地说血型能够决定性格是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因为遗传的因素只是为性格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人的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血型说呢?甚至还认为血型说准确呢?原因在于血型性格说只是对人类共性的人格特征进行描述,而这种特质恰恰很多人都具有。另外,这种血型与性格的测试大多流传于网上,很多人测了之后觉得准确才会回帖,而那些觉得不准的人却很少回帖,这就加强了对这一说法的认同,将其中的作用进行夸大,很多人也就信以为真了。即使测试结果不准确,很多人也会信以为真,甚至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我是这样一种性格的人啊”。而这些很容易对其他人形成暗示。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那些跟着打哈欠的人并不是真的瞌睡了,而是他们的受暗示性比较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简单对受暗示性的测试,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左手的掌心朝上,右手的掌心朝下,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而且氢气球不断地上升;他的右手上放了一本厚厚的书,并不断地向下坠落。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大,则受暗示性越强。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这样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在他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这一效应多少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血型或星座的书刊能够“准确地”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于,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语句基本上适用于大部分人。例如:水瓶座的人理性且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且富有爱心。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谁不喜欢自由,又有几个人没有爱心呢?这些描述只是泛泛而谈,甚至是说了等于没说。一对按照星座的说法很不匹配的情侣,在日后的交往中会不断地暗示自己,如果哪一天真的有了摩擦和冲突,他们就会想“原来我们真的不合适”,这种预设最终被强迫成立,说不定最终真的会分道扬镳。可见,并不是这些描述真的有多么准确,关键在于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暗示自己,最终真的就“弄假成真”了。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指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这种描述十分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描述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的性格描述得非常准确。下面就是这段笼统而空洞的文字,你也可以看看这样的描述是不是刚好也适合你呢?

“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和尊重,你有很多到目前为止没有发挥出来的优势,但是不可否认,你身上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不过很多情况下你都能够克服它们。与异性交往时,你外表显得很从容,但是内心有时会焦躁不安。你总是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一些事情上有自己的主见,但是当别人的建议有足够的证据让你信服时,你也会接纳别人的意见。你喜欢自由,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受到限制,你不喜欢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生活。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上面的这段文字描述其实是一顶戴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很多人对此信以为真也就见怪不怪了。

巴纳姆效应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那些对血型性格说深信不疑的人,还有那些把街头算命先生的话当作救命稻草的人,等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人的受暗示性比较强,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当人的情绪低落、失意的时候,极易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从而导致他们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而不论是“血型性格说”中的泛泛而谈,还是算命先生的信口一说,都会让他们得到一种精神安慰。这样看来,对于那些一般的、笼统的性格描述,有些人对其深信不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大性格

我们的性格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和深不可测。

一直以来,人们都试图揭开人类性格的奥秘,理解人类性格的复杂性。有科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和出生时天上星星所处的位置有关,而维多利亚科学家弗兰西斯·盖尔顿爵士将头骨上的凸起与性格联系起来。弗洛伊德则认为,应该以人的身体不同器官的快乐的满足为基础对性格进行分类。对于其中的准确性、可靠性我们无从得知,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于探求自身性格奥秘的迫切愿望。

后来的一些科学家逐渐采用更为先进的方法对性格进行研究。他们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理解性格,他们假设人们之所以创造出那些能够描述自己和他人的词汇,是因为这些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准确反映了性格的不同方面。如果上述假设成立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收集和对比描述这个人的词汇来发现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于是,一些研究者们从这个角度出发开始了词汇与性格的研究。研究者们仔细地翻开字典的每一页,从中挑出可以描述性格的词汇,从“开朗的”到“害羞的”,从“温顺的”到“攻击的”,最终挑选出了18000个词汇。他们认真研究了这些词汇,从18000个词汇中挑出了4000个能够形容比较稳定和重要的个性特征的词汇。

在此基础上,后来的研究者又将这4000个词汇浓缩为200个。在此后的研究中,他们让很多人用这些词汇分别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希望找出能够将人们的性格相区别的主要层面。后来,在多个国家进行的大型的研究项目得出了一致的结果,将人们的性格确定为五个主要的层面,被称为“五大性格”。但是对于“五大性格”的具体内容和名称,心理学家仍未取得一致意见,最广泛的叫法是“神经质性”“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和“尽责性”。

每个人的性格都可以从这五个层面来分析,只是程度的高低不同。另有研究还表明,这五个层面受到遗传和童年经历的影响,并且影响人们的婚姻、健康状况、消费观、宗教信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五个层面具体代表什么,在每个层面上得分的高低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神经质性指的是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在这一层面得高分的人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容易波动。尽管消极情绪有悲伤、愤怒、焦虑和内疚等不同的种类,而且引起消极情绪也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对应方式。但是研究表明,那些容易体验到一种消极情绪的人通常也会体验到其他的消极情绪。在这一层面上得分低的人自我调适良好,平静,不容易出现极端和不良的情绪反应。

外向性的一端是极端外向,另一端则是极端内向。外向者非常爱好交际,精力充沛,乐观、友好和自信。内向者的表现就不那么明显,但是并不能说他们缺乏精力和以自我为中心。一个研究小组对内向的人作了这样的说明,他们“含蓄而不是不友好,自主而不是追随他人,稳健而不是迟缓”。

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这种开放并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这一维度的特征有活跃的想象力、自发地接受新观念、思维发散等。在这一层面得高分的人不依习俗,是独立的思想者。得低分的人则大多比较传统,喜欢熟悉的事物胜过喜欢新事物。有的研究者把这一维度称作是智力维度,尽管它实际上与智力并不是一回事。

在随和性这一层面得分高的人乐于助人,值得信赖,富有同情心。得分低的人多抱有敌意,容易多疑。随和的人注重合作而不强调竞争,随和性差的人则喜欢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信念而争斗。

最后一个层面是尽责性,是指我们的组织能力,我们如何控制自己以及如何自律的能力。在这一层面得分高的人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得分低的人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这一层面的特质通常在工作情境中表现出来,有时也被称作“工作维度”。

其实,我们的性格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和深不可测,即使只看这五个层面,就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性格的千差万别。理解了这五个层面,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