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墨菲定律

可能出错的终将会出错

墨菲定律由美国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指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墨菲定律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律,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它告诉我们,错误虽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类不得不接受与错误共生的命运,但只要我们能够正视错误,懂得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可以获得成功。

直觉魔咒:怕什么来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墨菲定律的身影随处可见。

比如:在交际中,你越是不想见到某人,跟某人相遇的机会越会增加;如果你不小心把一片刚刚涂好果酱的面包掉在了新买来的地毯上,结果往往是与你所祈祷的相反——总是有果酱的那面朝下;早上上班起床的时候,怕把孩子吵醒,你一再注意,结果孩子还是叫住你;在街上准备拦一辆车去赴一个时间紧迫的约会,但你会发现街上所有的计程车不是有客就是根本不搭理你,而你不需要计程车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空车在你周围游弋,那司机随时会待你的手一扬停到你面前。

只要细心观察,有很多事情和墨菲定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经过研究证实,墨菲定律所揭示的现象和人类的直觉往往如出一辙。“这件事十有八九会出错”“感觉上有什么不对劲”……结果不幸被言中,事情常常如我们直觉所预测的一样。

1983年9月,洛杉矶的盖蒂博物馆得知,一位艺术品经纪人手上有一座大理石“青年立像”,该立像据说出土于希腊,创作于公元前6世纪,保存得非常完好,可谓稀世珍宝。

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这座雕像是真是假?博物馆组织专家展开了非常谨慎的调查工作,还专门聘请地质学家用高科技技术检验石材的年代。

经过长达14个月的调查后,博物馆实在没有找到证据证明雕像是赝品,因此高价购入。雕像入驻博物馆后,许多世界顶级的古文物专家慕名前来参观,但就在看到这座雕像后,他们都认为不是真品。这些专家并没有进行详细的检验,他们只是在看第一眼的一刹那,就感觉哪里不对,可又说不清问题究竟在哪里。

一位古希腊雕塑专家说,他看到雕像的第一眼感觉就是:“它很新鲜,一点儿都不像在地下埋了几千年的。”还有一位博物馆馆长说:“感觉这个雕像从未在地下埋过,很奇怪。”博物馆面对众多专家的怀疑也动摇了,于是又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调查并翻阅相关文献,结果发现这些专家的“感觉不对”是正确的。

专家们和那位博物馆馆长的直觉验证了“墨菲定律”——人们觉得可能出错的地方,就一定会出错,在技术上很难分清真品和赝品的东西,在感觉上却分辨出来了。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感觉是灵敏的,而且有时是正确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防止失误和损失的发生。

不怕犯错,跳出完美主义陷阱

众所周知,人类即使再聪明也不可能保证自己一点错误都不犯,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无缺。正如所有的程序员都不敢保证自己在写程序时不会出现错误一样,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这也是墨菲定律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生活中,很多人追求完美,害怕犯错误,不允许犯错误,有些人为了追求完美这虚无缥缈的东西而走火入魔。完美主义到了一种极端的状态是非常可怕的,认为任何东西不能存在不完美,不能有任何瑕疵,必须要完美无缺不可。

完美主义的问题正是在于“害怕犯错”“恐惧缺憾”,害怕令人失望从而避免感到内疚,因此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玛丽一直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工作做得得心应手,一路高升;与上下级相处融洽,在纷繁的人事关系中游刃有余;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事前会做出合理安排,不出差错;多年来一直保持苗条身材,体重上下幅度精确到500克……

可玛丽在准备与人约会的时候却出了问题,她用两个多小时去做发型、精心化妆和仔细挑选衣服,但始终觉得不满意,最后沮丧地取消了约会,谁也没见。

像玛丽这样就属于典型的一种病了。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高兰·沙哈博士说:“这是一种‘流行病’,我们所处的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就是不断做出成绩。”这些完美主义者们即使事情最终成功地完成,也还是不会快乐,他们更在乎的是:“那又怎么样呢?”“接下来的事情能成功吗?”这些人总是对自己提出很高要求。久而久之,便会积郁成疾。

完美主义者不管对人还是对事,都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尽善尽美。心理学将完美主义者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要求他人”型,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这类人往往人际关系糟糕,婚姻一般会遭遇失败。

二是“要求自我”型,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出于自己,这类人容易陷入自我批判和情绪沮丧之中。

三是“被人要求”型,总感觉别人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于是为之不断努力,这类人则容易陷入忧郁,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想法。

心理学家的治疗方法之一,是让患者换一种新的思路,即尝试不完美。比如一位女性,她总是苛求自己在角色中做得更好些。于是,心理学家便告诉她,每天工作的时间不要超过下午5点,而以前她会一直工作到7点。不用天天都在家里吃自己做的饭,可以固定安排一顿晚饭在外面吃。慢慢地,她便会有所改变。

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做事,有做对的时候也有出错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更接近完美。

生活就是这样,不可能事事如意,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也没有必要害怕犯错,追求完美无缺。我们要追求的是适应和驾驭生活的能力,就像我们在大海上,要做的是适应和驾驭那条摇摇晃晃的船。我们没有办法祈求上天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生活,但我们可以依靠自己减少人生中的失误,让人生趋于完美。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但丁曾说,尽心就意味着完美。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只要我们抱着“没有最好,但有更好”的态度,用心去做事就可以了。对于那些错误和缺憾,我们只要把它当作教训,引以为戒,并以此来激发下一步的行动,完全不必把它过于放在心上。

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准备

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错误和遭遇失败在所难免。

想取得成功,我们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方设法回避错误,而是要正视错误,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吸取教训,让错误成为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关于这一点,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次,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一味悲伤叹惋,而是俯身精心地收集起了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

于是,他开始利用这个“碎花瓶理论”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主要是从尝试和失败中学习,而不是从正确中学习。例如,超级油轮卡迪兹号在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沿岸爆炸后,成千上万吨的石油污染了整个海面及沿岸,于是石油公司才对石油运输的许多安全设施重加考虑。还有,在三里岛核反应堆发生意外后,许多核反应过程和安全设施都改变了。

可见,错误具有冲击性,可以引导人想出更多细节上的事情,只有多犯错,人们才会多进步。假如你工作的例行性极高,你犯的错误就可能很少,但是如果你从未做过此事,或正在做新的尝试,那么发生错误在所难免。发明家不仅不会被错误所击倒,而且会从中得到新创意。在创意萌芽阶段,错误是创造性思考必要的副产品。正如耶垂斯基所言:“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准备。”

现实生活中,每当出现错误时,我们通常的反应都是:“真是的,又错了,真是倒霉啊!”这就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可以逃避“倒霉”“失败”等,总是对自己心存侥幸。殊不知,错误的潜在价值对创造性思考具有很大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明史上,就充满了利用错误假设和失败观念来产生新创意的人。哥伦布以为他发现了一条到印度的捷径,结果却发现了新大陆;开普勒偶然间得到行星间引力的概念,却是由错误的理由得到的;爱迪生也是知道了上万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后,才找到了钨丝……

所以,想迎接成功,先放下你的侥幸心理,加强你的“冒险”力量。遇到失败,从中汲取经验,尝试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迷路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探路的心

有一个年轻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赛车手。后来他参加了在威斯康星州的赛车比赛。赛程进行到一半多的时候,他的赛车位列第三,很有希望获得好名次。

突然,他前面的两辆赛车相撞,他迅速转动方向盘试图避开他们,终因车速太快未能成功。他撞到车道旁的墙壁上,被救出来时,手已经烧焦,鼻子也不在了。尽管他的性命保住了,可他的手萎缩得像鸡爪一样。医生告诉他:“以后,你再也不能开车了。”但他并没有灰心绝望。为了实现那个久远的梦想,他决心再一次付出努力。他接受了一系列植皮手术,不停地练习手的灵活性。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能力,并继续练习赛车。

仅仅9个月之后,他就重返了赛场,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又过了两个月,他赢得了250英里比赛的冠军。他,就是美国颇具传奇色彩的伟大赛车手——吉米·哈里波斯。

当他第一次以冠军的姿态面对热情而疯狂的观众时,吉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记者问他:“你在遭受了那次沉重的打击之后,是什么力量使你重新振作起来的呢?”

吉米手中拿着一张此次比赛的招贴图片,微笑着用黑色的水笔在图上写了一句话:把失败写在背面,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巨大的挫折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命轨迹,阻碍我们去奋斗、去成功。哈里波斯却坚持原来的梦想,用一次次失败激励自己不要放弃。他深信,失败是成功的背面,终有一天自己能把它翻过来。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害怕失败,我们都有能力把失败的背面翻过来,看见成功。

没有天生的傻瓜,同样没有天生的失败者和成功者。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一颗可贵的好奇心,不断尝试失败和错误,不断超越它们,直至达到成功。

疑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正视错误,才能纠正错误;不怕失败,才能化失败为成功。

生活中我们不要害怕迷路,可怕的是,没有探路的心。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怀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勇往直前,那么胜利将不会离我们太远。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错误是进步之父,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者与成功者的区别不是在于他们失败的次数多寡,而是在于他们对待失败所表现的不同态度和作为。

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比伦提出,失败也是一种机会。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经历,你就未曾有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

全球知名的宝洁公司有这样一个规定:如果员工三个月没有犯错误,就会被视为不合格员工。对此,董事长的解释是:只有什么也没干的员工才不会犯错误。

伟大的成功总是伴随着伟大的失败。数学家习惯称失败为“或然率”,科学家则称之为“实验”,我们可以称它为“经验”,从经验中学习,也意味着从错误中学习。因为如果没有前面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哪有后面的成功。

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击败。”成与败是常有的事,不能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达到的目标,同样也不能因一次成功而沾沾自喜,裹足不前。不要害怕失败,将失败当成一笔财富,积累越多,成功越有价值。

成功没有一定法则可依循,不过你却能够从失败中学习到许多心得。像沙克博士发明了对抗脊髓灰质炎的沙克疫苗,现在其所建立的沙克生物研究中心则致力于研究艾滋病(HIV)病毒疫苗。他说他百分之九十八的时间是用来记录失败的实验。

而必胜客的创始人卡纳利也承认,必胜客的成功要归因于他从错误中学得经验。在俄克拉荷马的分店失败后,他学会了店面装潢的重要性;在纽约的销售失败后,他研发出了另一种硬皮的比萨饼。当地方风味的比萨饼在市场出现后,他又向大众介绍芝加哥风味的比萨饼。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成功之前,因经商失败过两次,也曾破产过,他却说:“其实,失败只是提供更明智的起步机会。”失败只不过是让我们有更聪明的开始而已。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无论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会的,经历的错误越多,人越能进步,这是因为他能从中学到许多经验。杜拉克甚至认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绝不能将他升为主管。日本企业家本田先生也说:“很多人都梦想成功。可是我认为,只有经过反复的失败和反思,才会达到成功。”实际上,成功只代表你努力的1%,它只能是另外99%的被称为失败的东西的结晶。

伟大的失败与出色的成功一样有价值。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他说:“每一次失败都是我弥补某种不足的一次机会。”每失败一次,就离成功更近了些。

发明大王爱迪生也说:“我才不会沮丧,因为每一次错误的尝试都会把我往前更推进一步。”当他还不知道什么是正确时,最少他已经学习到什么是错误的。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机会无处不在。但机会又是稍纵即逝的,你不可能在做好所有的准备后再去把握。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试错精神。即使最后证明自己错了,也不会后悔。因为你把握了机会,而且至少知道了你先前把握机会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自省是治愈错误的一剂良药

自省,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

力求上进的人都是重视自省的。因为他们知道,自省是认识自己、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自省使人格不断趋于完善,让人走向成熟。孔子的学生曾参说,他每天反复检查自己:替人办事有未曾尽心竭力之处吗?与朋友交往有未能诚实相待之时吗?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有尚未认真温习的部分吗?他就是这样天天自省,长处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错误的良药,它能给我们混沌的心灵带来一缕光芒。在我们迷路时,在我们掉进了罪恶的陷阱时,在我们的灵魂遭到扭曲时,在我们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时,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消沉、阴险、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重现清新、昂扬、雄浑和高雅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异彩,生气勃勃。

自省的主要目的是找出过失及时纠正,所以自省绝不可以陶醉于成绩,更不可以文过饰非。

“静坐常思己过”,以安静的心境自查自省,才能克服意气情感的干扰,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捕捉到平时还自以为是的过失。

只有善于发现并且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才可以进一步纠正过失。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很多缺点都是通过旁人的指出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别人善意的规劝和指责,反省自己的过失。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照亮我们不易察觉的另一面。

自省是做人的责任,人只有透过自我内省才能发现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进而改正缺点,纠正错误,实现人格的升华。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它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不难,但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灵去面对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也会留下疤痕,但它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荡胸怀对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气就会倍增。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会得到人们更崇高的尊敬。

用自信激发潜能,摘取命运奖杯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三姿决赛赛场出现了戏剧性一幕,在决赛最后一枪前处于绝对领先优势的埃蒙斯,最后一枪仅打出了4.4环,令人难以置信。而原本排在第二位的乌克兰选手尤里·苏霍鲁科夫最后一环打出了9.8环。这样,原本排在第三位的邱健以最后一枪10.0环奇迹般地上演逆转,延续“雅典神话”,以0.1环的微弱领先优势获得金牌。

决赛开始前,预赛成绩埃蒙斯排名第二,而邱健排名第四。

决赛第一枪,预赛排名第一的拉伊蒙德·德贝韦茨仅打出了7.7环,埃蒙斯打出9.7环超越对手成为首位。此后,埃蒙斯一直牢牢处于第一位的领先位置,在第9枪结束后,埃蒙斯领先第二名选手近4环排名首位,邱健以落后第二位的乌克兰选手0.1环排在第三位。

最后一枪,邱健打出了10.0环,乌克兰选手打出9.8环,而埃蒙斯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4.4环。这样,我国选手邱健获得了金牌。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名列前茅,实力雄厚,赛场失误的唯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有些人平时战绩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赛后邱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被问及打最后一枪前如何控制心理状态时,邱健说:“我经历了数年的心理控制训练,我们知道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心跳会加快,但我知道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平静,例如深呼吸,不要想比赛结果。”

谈到戏剧性的结局时,邱健说:“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听到观众欢呼时,我感觉我可能得了银牌,但我的教练告诉我得了金牌。”

谈到自己的幸运时,邱健说:“我们都很努力,金牌属于我是因为美国的埃蒙斯最后一秒时没有保持平静,但我保持了平静。”

正是由于在关键时刻能够平静地控制自己的心态,保持高度的自信,邱健在历经17年的努力后,终于站到了最高领奖台上。

毫无疑问,自信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反之,缺乏自信常常让很多优秀的人在关键的时刻迷失了自我。

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自信的人勇敢,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新事物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虚心,能够接受批评,坦然承认错误;言行一致,言谈举止表现自如。

自信能够为你带来巨大的力量,推动你从错误走向进步,从失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