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诗词与作者的境遇
- 听厉以宁教授讲诗词(增补版)
- 刘玉铭 刘伟
- 3381字
- 2019-08-01 14:36:28
孟子说,“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对于了解作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诗词的内容不是抽象的,它从生活中来,总是和作者的社会地位、处境和遭遇紧密相关。厉以宁以几首思念亲人或自伤自悲题材的诗词,说明即使是同一主题的诗词,因诗人的地位和遭遇不同,其诗词也具有不同的倾向和风格。如:
七律·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李商隐这首诗的确切含义,争议颇多,至今没有定论。清代学者朱彝尊曾明确地说“此悼亡诗也”,同是清朝的何焯则说“此篇乃自伤之词”,认为李商隐寄托的是一种“美人迟暮”、怀才不遇的感怀。但无论是否悼亡,终身失意的李商隐借用迷离恍惚的词眼,寄托的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失落和惘然。
再如苏轼的《江城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纪念他的妻子王弗而作的。苏轼19岁与她结婚,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但不料10年后王弗亡故,葬于苏轼家乡的祖茔。苏轼对她有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且自己又因政治斗争失意,被发配到山东密州做地方官,因此作品充满了抑郁的情绪,不但表达了生死两隔的痛楚,也描述了诗人寂寥落魄的生涯。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宋)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蒋兴祖为宋阳武令,抗金时牺牲,其妻子、儿子也都殉难。其女被金兵掳去,途经河北雄关,在驿中题词如上。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词。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家庭,18岁与丈夫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任地方官,对金石学颇有研究。婚后,夫妇两人诗词酬唱,情投意合。不料靖康之难后,李清照连续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过着流亡漂泊的生活,晚年孤苦无依,消极、愁苦、绝望。厉以宁认为,她的这首《声声慢》,虽然不一定是专门悼念死去丈夫的词,但思念亡夫和自悲身世却是不言自明的。这首词的哀怨反映了她在社会地位急剧变化、家庭沦落之后的愁思。
钗头凤
(宋)陆游
红酥手,黄鄊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早年娶表妹唐琬为妻,伉俪相得,感情甚笃。但是唐琬却不被陆游的母亲所容,最后强令陆游休了唐琬。陆游另娶,唐琬改嫁。数年后二人偶然相遇于绍兴沈园,唐琬遣人以酒肴相赠,以示心意。陆游怅然良久,于是在沈园园壁上题写了这首《钗头风》。这首词感情真挚,尽管不是悼亡词,却是他对婚姻所遭受的蛮横外力拆散进行的控诉。传说唐琬以同调相和:
钗头凤
(宋)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沈园相见后不久,唐琬因抑郁成疾与世长辞。陆游75岁时,重游沈园,这时唐琬已经去世40多年。物是人非,自己也几度飘零,但最终壮志难酬,无限感慨之下,写出了著名的《沈园》:
七绝·沈园
(宋)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钗头凤》写于诗人年轻气盛之时,所以流露的多是不满,节奏急迫、着笔有力,胸中的遗憾和愤懑似乎就要喷薄欲出。《沈园》二首则将哀悼前妻的痛楚和自己的孤寂晚景两相对照,于是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情感的流露较年少时来得含蓄缓慢,却也更显得真挚和深厚。
又隔了六年,陆游已经81岁了,他怀念去世的前妻唐琬,又写下了两首七绝,更显得凄凉。
七绝·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宋)陆游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再看唐朝元稹的著名悼亡诗《遣悲怀》:
七绝·遣悲怀
(唐)元稹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时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三首诗是元稹怀念妻子韦丛的作品。韦氏20岁时嫁给元稹,那时元稹地位尚低,没有功名利禄,可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二人恩爱有加,度过了七年艰苦却幸福的生活。七年后,元稹当上了监察御史分司东都,韦氏却不幸去世。元稹十分悲痛,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遣悲怀》三首。
厉以宁以上面这些诗词为例,说明了诗词内容与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厉以宁还指出,这种关系在“元夕”题材的词作中也能反映出来。“元夕”是宋朝词人的一个题材,反映了当时灯节的盛况,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但是,由于作者本身的社会地位、思想、经历和感受各不相同,对同一题材,也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李清照的《永遇乐》就是一例。
永遇乐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以漂泊异乡的凄凉,对比当年的“中州盛日”,形成了强烈的今昔对比,既反映了作者自身动荡不安的晚年,又反映了国祚不永的时代变迁。
下面这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是写“元夕”的,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受排挤之后寻求寄托的表现: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将热闹繁华的灯节盛况,与作者自身的寂寞萧索做了对比,同时用“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胸怀。
一生作为布衣、清客的姜夔,在《鹧鸪天》中感叹了他个人的飘零困顿,只有乘在肩上的小女儿相随做伴:
鹧鸪天
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这首词描写的重点同样不是节日的繁华,而是作者漂泊江湖的寂寞之感和旧情难觅的怀旧之情,是以冷笔写热情、以乐景衬哀情。
惨遭亡国之痛、元初隐居不仕的刘辰翁,在《忆秦娥》中把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结合起来,无限凄凉。
忆秦娥
(宋)刘辰翁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总之,即使是同样的题材、同样的环境,由于诗人的经历、心情和地位不同,诗词的韵味也会有所差异,我们欣赏诗词的时候应该将这些作为背景来考虑,这样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表达的感情。
厉以宁在读书笔记中还写道:“一个人,即使后来地位改变了,生活方式与过去截然不同了,但仍有可能无法忘情于过去,这种情况在僧仲殊的词中充分表露出来。”这里提到的僧仲殊,就是北宋进士张挥。前面曾提到过他的《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张挥弃家为僧,漂泊天涯后,在词中仍未忘情于过去。例如他的《柳梢青·吴中》:
柳梢青·吴中
(宋)仲殊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厉以宁在1955年曾写过一首七绝《重读僧仲殊词》:
七绝·重读僧仲殊词[7]
厉以宁
寂寞春归落梨花,小舟漂泊到天涯。
此身再不闲愁念,却记墙头深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