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颅脑损伤

一、硬脑膜外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其中绝大部分属急性血肿,其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诊断要点

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可因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及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从临床特征看,仍有一定规律及共性,即昏迷—清醒—再昏迷。

①意识障碍。

②颅内压增高,患者常有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呼吸缓慢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③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④CT检查若发现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可有助于确诊。CT检查还可明确定位,计算出血量,了解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及脑挫裂伤、脑水肿、多个或多种血肿并存等情况。

治疗方案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预案1:手术治疗。骨窗开颅或骨瓣开颅术及颅骨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

预案2:保守治疗。适用于神志清楚、病情平稳;CT检查血肿量小于40ml,中线移位不超过1.5cm;无意识恶化、视乳头水肿及新病症出现;非中颅窝或后颅窝血肿者。治疗措施应是在严密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的前提下,采用脱水、激素、止血及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等)治疗,并利用CT做动态监护,以策安全。

说  明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无论施行手术与否,均需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伴有严重原发性脑损伤和/或继发性脑损害的患者,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急性(3天内)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最高,占70%,亚急性(4~21天)约占5%。两者致伤因素与出血来源基本相同,均好发于额颞顶区。临床病程发展的快慢,则据脑原发损伤的轻重、出血量及个体代偿能力的不同而异。

诊断要点

①颅内压增高症状。急性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生命体征变化突出,同时,较早出现小脑幕切迹疝的征象;亚急性者则往往表现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及意识进行性恶化,至脑疝形成时即转入昏迷。

②局灶性体征。伤后早期可因脑挫裂伤累及某些脑功能区,伤后即有相应的体征,如偏瘫、失语、癫痫等;若是在观察过程中有新体征出现,即伤后早期所没有的或是原有的阳性体征明显加重等,均应考虑继发颅内血肿的可能。

③辅助检查主要靠CT,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影或半月形影,可有助于确诊,既可了解脑挫裂伤情况,又可明确有无硬脑膜下血肿。

④颅骨X线平片检查约有半数患者可见骨折,但定位意义没有硬脑膜外血肿重要,只能用作分析损伤机制的参考。

⑤MRI不仅能直接显示损伤程度与范围,同时可显示处于CT等密度期的血肿,因红细胞溶解后高铁血红蛋白释出,T1、T2加权像均显示高信号,故有其特殊优势。

治疗方案

预案1:手术治疗

钻孔冲洗引流术。骨窗或骨瓣开颅术。

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

预案2: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为神志清楚、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基本正常,症状逐渐减轻;无局限性脑压迫致神经功能受损表现;CT示脑室、脑池无明显受压,血肿在40ml以下,中线移位不超过10mm;颅内压监护压力在4.0kPa(30mmHg)以下。

说  明

①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无论手术与否,均需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急性血肿术后,尤为重要。

②虽有个别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以自动消散,但为数甚少,不可存侥幸心理,事实上仅有少数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原发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迟缓,方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三、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头外伤后3周以上开始出现症状,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为硬脑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8%。本病头外伤轻微,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3个月,文献中报道有长达34年之久者。

诊断要点

①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多数患者有头痛、乏力、智力下降、轻偏瘫及眼底水肿,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

②老年人则以痴呆、精神异常和锥体束征阳性为多,易与颅内肿瘤或正常颅内压脑积水相混淆。

③小儿常有嗜睡、头颅增大、顶骨膨隆、囟门凸出、抽搐、痉挛及视网膜出血等特点,酷似脑积水。

④CT检查如发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可有助于确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与血肿腔内的凝血机制和病程有关,还可见到脑萎缩以及包膜增厚与钙化等。

治疗方案

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而且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疗效堪称满意,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多较良好。

预案1: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

预案2:前囟侧角硬脑膜下穿刺术。

预案3:骨瓣开颅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说  明

①无论是钻孔冲洗引流还是开颅手术切除,都有血肿复发的问题,需注意防范。术后宜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

②对包膜坚厚或有钙化者应施行开颅术予以切除;血肿腔内有固态凝血块或有新鲜出血时,应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彻底清除。

③术后引流管高位排气,低位排液,均外接封闭式引流袋(瓶),同时经腰穿或脑室注入生理盐水。

④术后残腔积液、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膨起需10~20天,故应作动态CT观察,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使硬脑膜下仍有积液,亦不必急于再次手术。

(陈会生 李晓秋 王 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