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877年的中国海关与英国德纳罗

作为中国海关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以其迥殊的历史地位备受各界眷注,其发行背景和发行时间一直广为学者热议。由于多次印刷,大龙邮票版式复杂,实寄信封存世罕见,邮学价值重大,也成为中国古典邮票集藏家醉心爱赏的对象。

1925年,周今觉在《邮乘》上发表文章,对大龙邮票的设计、面值、刷色、发行数量和版式等问题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陈志川和孙君毅等先后在《国粹邮刊》《邮典》《新光邮票杂志》和《邮友》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对大龙邮票进行深一步研讨。1949年3月,大卫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在《伦敦集邮家》第58卷第676期上撰写了《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图稿、试样和印样》,详细介绍了与大龙邮票相关的画稿、设计图稿以及各种母模、子模试样和印样。1978年,在大龙邮票发行一百周年之际,艾尔兰(Philip W. Ireland)出版了著名的《大龙邮票》(CHINA—The Large Dragons 18781885),全面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龙邮票的发行背景、过程以及邮票的子模和版式。

1980年,孙志平在当年第3期《集邮》杂志上发表的《大龙邮票发行日期之我见》,激起学界广泛而热烈的反响,多位集邮家和海关史研究人员先后撰文叙谈感想,掀起了以大龙邮票发行时间和背景为主题的邮学大讨论,时间长达五年之久。此次众议相商的结果,让扑朔迷离的大龙邮票发行时间逐渐理清了头绪,以可靠的档案确立了“七月说”,这是1949年以后中国集邮界对大龙邮票研究最为重要的贡献。

1988年,天津市档案馆和中国集邮出版社合编的《清末天津海关邮政档案选编》,以及1990至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陈霞飞主编的《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一卷至第九卷),为研究大龙邮票的发行背景提供了重要的一手史籍。1993和1997年,台湾黄建斌编撰的《大龙邮票集锦1878—1885》和《大龙信封存世考》公开出版,这两本专著已成为方今大龙邮票收集与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自大龙邮票发行伊始,众多海内外邮学家为大龙邮票的集藏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阿格纽(John A. Agnew)、大卫德爵士、施塔少校(Major James Starr)、高达医生(Dr. Warren G. Kauder)、吉尔伯特(G. Gilbert)、艾尔兰、霍克(Paul P. Hock)、水原明窗(Meiso Mizuhara)、贝克曼夫妇(Anna-Lisa and Sven-Eric Beckeman)、奥尔森夫妇(Jane and Dan Sten Olsson)、周今觉、郭植芳、陈湘涛、黄天湧、黄建斌、吴乐园、林文琰和李镜禹等。吉尔伯特、李忠厚(Robert C. H. Lee)、陈湘涛、霍克和贝克曼等还通过对存世实物的梳理、分类,总结归纳了大龙邮票的众多版式特征。

回看大龙邮票一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著作颇丰,成绩斐然,但仍有不少谜团有待破解,特别是邮票发行的初始,即1876至1878年这段时期,由于资料的散失,形成了一些学术空白和认知模糊。此外,在最近二十年,没有挖掘出更多的新资料,学界在大龙邮票的研究上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

2017年10月下旬,为参与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与中国海关博物馆联合举行“大龙邮票发行140周年纪念”学术征文活动,笔者专程前往伦敦,徜徉于大英图书馆、英国邮政博物馆、雷丁大学图书馆和英国皇家集邮协会资料室,在海量的资料中寻找140年前与中国海关筹印邮票相关的蛛丝马迹。经过不懈的努力,发掘了颇多有用的资料,尤其是1877年德纳罗公司中国档案,这也就成了本书辑集出版的重要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