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1),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出处】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注释】

(1)悌(tì):敬爱兄长。

【译文】

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为人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去学习文化。

【解读】

孔子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尤其重视培育他们的道德修养,比如“孝”“悌”“谨”“信”“仁”等。孔子认为,年轻人首先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而学习文化知识,则是道德实践达到一定水准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这种先德后才的教育观被后世所继承,战国晚期的荀子就说过:“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荀子·不苟》)这是认为道德水准不高的人,无论有没有知识和能力都是不好的。

现代社会的人才取向多是“唯能力论”,在评价一个人时,往往比较重视学历、能力和工作经验,却不太在意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和个人修养的优劣。然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才能越出色,取得越高的职位,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可能就越大。孔子主张先对弟子进行道德教育,再传授文化知识,即是着眼于此。从这一点说,建立“道德档案”,重视道德教育,确实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