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
【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5.36)
【译文】
面临仁德时,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解读】
如果仔细品读《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互动的话语,我们会发现:“老夫子”式的教条气陈腐腔,在孔子那里是几乎没有的:他非常了解弟子的个性,因势利导;不论学生出身如何,他一律平等相待;他常同弟子谈心,要求他们各抒己见,每当弟子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他总是发自内心地赞许……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孔子自然不会刻板地要求弟子压抑自身以彰显师道尊严,而是鼓励弟子在实践“仁”的大道上,不妨与老师并驾齐驱,甚至快行一步。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把这种师生平等、共同求道的精神详释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可谓切中肯綮。
无独有偶,“师”与“道”孰重问题,同样摆在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面前。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身为柏拉图的高足,亚里士多德对老师的“模仿论”“灵感说”等美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批判,而批判部分尤有价值。亚里士多德有一句传世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面对信仰与真理,东西方哲人做出的选择具有共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