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2)
【注释】
(1)约:穷困。
(2)安:安居。
【译文】
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期过贫困的生活,也不可能长期过安乐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心于仁,聪明的人知道仁会对自己有利而实行仁。
【解读】
孔子深察人心与人性,了解不同个性和涵养的人的不同生活态度和生存哲学。前两句,说的是内心没有仁德的人,这种人不能长守穷困,原因在于他一旦穷困,便无恶不作,孟子形容这种人是“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梁惠王上》)。但他为什么又不能长处安乐呢?因为这种人“饱暖思淫欲”,安乐之时,便消磨了他奋斗的意志和进取心,逐渐变得堕落。在否定前者的同时,孔子肯定了仁者和智者。孔子常将仁者和智者并提,前者是体,后者是用;前者主静,后者主动;前者像山,后者像水。在一静一动之中,“仁”的重要意义便体现出来。
可见,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仁德,思想没有智慧,无论身处贫贱还是安乐,都不可能真正达到生活的平和宁静。相反,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安于贫困,就如一滴水安于大海,又如鸟之安于森林,鱼之安于江湖。而有智慧的人则深知仁德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所以乐于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