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 郭丹译注
- 1532字
- 2020-12-11 18:43:52
周郑交质 隐公三年
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崛起威胁到周王室。周平王让虢公担任卿士,目的是为了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有怨言。因此提出周、郑交换人质。周郑交质违背了君臣大礼,而郑之取麦取禾,更是对周王权威的挑衅。君子对双方都有责难,但更侧重于批评周王室,认为这种局面是因其不能以信服人,以礼驭下造成的,这也是《左传》崇霸贬王思想的反映。全文先讲事实,再进行评论,是《左传》典型写法。君子的议论以“礼”、“信”为中心,引经据典,辞理畅达,对后世史论大有影响。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1]。王贰于虢[2],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3]。王子狐为质于郑[4],郑公子忽为质于周[5]。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6]。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7]。秋,又取成周之禾[8]。周、郑交恶[9]。
【注释】
[1]卿士:执政大臣。
[2]贰于虢:不专任郑伯,又同时信任虢公。虢,西虢公。
[3]质:作抵押的人或物。此指人质。
[4]王子狐:周平王之子。
[5]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郑昭公。
[6]畀(bì):给予。此句指周平王一死,周人准备将政权交给虢公。
[7]祭足:郑大夫祭仲。温:周王畿内的小国,在今河南温县。
[8]成周:周的东都,遗址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禾:稷类谷物。
[9]周、郑交恶:指郑国用武力强取了王室温地的麦子和成周的禾,以示对周王重用虢君的抗议。这样一来,周王室和郑国结下了怨仇。
【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所以周、郑交换人质。周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平王死后,周王室的人想把政权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带兵割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周朝和郑国彼此怀恨。
君子曰:“信不由中[10],质无益也。明恕而行[11],要之以礼[12],虽无有质,谁能间之[13]?苟有明信[14],涧、溪、沼、沚之毛[15],蘋、蘩、蕰藻之菜[16],筐、筥、锜、釜之器[17],潢汙、行潦之水[18],可荐于鬼神[19],可羞于王公[20],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蘋》[21],《雅》有《行苇》、《泂酌》[22],昭忠信也[23]。”
【注释】
[10]信不由中:诺言不发自内心。信,指人的言语。中,同“衷”。
[11]明恕:即对于自己是发自诚心,对于别人则能谅解。
[12]要(yāo):约束。
[13]间(jiàn):离间。
[14]苟:假如。明信,明显的诚信。
[15]涧、溪:山沟。沼(zhǎo)、沚(zhǐ):池塘。毛:凡地上所生植物都叫毛,此指野草。
[16]蘋(píng):浅水中所长的植物。蘩(fán):白篙,草本植物。蕰(wēn)藻:聚集的水草。以上在此均指野菜。
[17]筐、筥(jǔ):均为竹木编的盛器,方的为筐,圆的为筥。锜(qí)、釜(fǔ):均为烹饪用的器具,有脚的叫锜,无脚的叫釜。
[18]潢汙(huángwū):此指不流动的死水。潢,积水池。汙,池塘。行潦(hǎnglǎo):道路上的流水。
[19]荐(jiàn):进献。
[20]羞(xiū):进献食品。
[21]《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采繁》、《采蘋》:《诗经·召南》中的两篇,均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22]《雅》:指《诗经》中的《大雅》。《行苇(hángwěi)》、《泂酌(jiǒngzhuó)》:《诗经·大雅》中的两篇,内容均有关宴享。
[23]昭:显示,表明。
【译文】
君子说:“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蘋、蘩、蕴、藻这一类的野菜,筐、筥一般的竹器和锜、釜一类的器皿,大小池塘的积水乃至道路上的流水,都可以献给鬼神,进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的信约,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繁》、《采蘋》,《大雅》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