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的脾是与中央、黄色和谐共振的

黄色跟人的脾相对应。

经文: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榖稷(jì)。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1.“中央黄色,入通于脾”黄色是通脾的

梁冬:“中央黄色,入通于脾”作何解释?

徐文兵:前面讲过“取类比象”——中国哲学,或者中医是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怎么归类的?不是看形状,不是看大小,而是看它背后的真相——也就是看其神韵,或者叫神气。对应到肉眼能看见的就是“黄色”——黄颜色的、位置处在中央的,是跟人的脾对应的关系。什么意思?

梁冬:是不是这个黄色,在波段上这一段,和我们脾的某些特征之间有某种关系呢?

徐文兵:黄色和脾的气是共振、共鸣的。前面我们讲过,“东方青色,入通于肝”——生发。碧的、绿的、蓝的都是青色。入肝经的那些中药,大多数是青色的。

黄色和脾的气是共振、共鸣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用的麻黄没摘下来时——炮制之前它就是青绿的。以麻黄为主的方子叫“麻黄汤”。在《汤液经法》里边,“麻黄汤”是真正的“小青龙汤”,它入肝经、鼓舞肝气,肝气一冲动,出一身冷汗,体内的寒气就被逼走了。所以,很多青绿色的药,比如青皮,色青、入肝经、味清淡,是解肝经热毒的;还有青蒿,可以调治疟疾。

“往来寒热”,属少阳证,“少阳之为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这个青色就对应进去了。

前面我们还讲过,红色、赤色、赭、紫,这些颜色都入心。在中药里边,很多活血化瘀的药都是红色的。比如,赤芍、丹参、茜草等。大家都知道:茜草原来是染衣服的染料。西方工业革命中,因为采用人工合成的茜草素,免去了从植物中提取的工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还有红景天。去西藏的人,为了避免高原反应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都要提前熬点红景天吃。还有代赭石、紫草,都是红色的。

去西藏的人,为了避免高原反应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都要提前熬点红景天吃。

黄色的东西能调动脾的消化吸收功能

徐文兵:接下来,我们讲“黄色”,“黄色入脾”。

梁冬:它叫“中央黄色”。

徐文兵:什么叫“中”,什么叫“央”?中就是中间,middle或者central。在中间居于高处的叫“央”。我们经常说“夜未央”,就是夜没到那个极点、极黑的状态。比如说,中央警卫局的警卫员,他在“中”,但不在“央”、不在权力最高层。前面讲过,肝病是对应颈项的。颈椎病、强脖子、杠头都是肝病。脾在中央,“俞在脊”——脊梁的“脊”,脊梁在中;胸椎、腰椎,在高处。它又在“中”,又在“央”,对应的就是脾。

梁冬: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大地,也是互相比类的——你趴在那儿,你的脊柱就是最高的地方,就是“中央”。

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大地,也是互相比类的——你趴在那儿,你的脊柱就是最高的地方,就是“中央”。

徐文兵:又是“中”,又是“央”。所以,脾吸收不好,小孩子面黄肌瘦的——疳积、食积,跟非洲小难民似的,怎么办?捏脊,提后背的最高处,就能促进脾的消化。

《黄帝内经》说 “毒药攻邪”,就是说,身上有邪气的人要用有毒的药。身上没有邪气,就不要整天乱吃药——是药三分毒。

那么,正常人平时吃什么呢?“五谷为养”。植物的种子最容易消化吸收。或者说,在耗损自身能量最少的基础上,最好的食物就是“五谷”——植物。但“五谷”里面也有各种颜色,相比之下,容易被脾吸收的是黄色的粟。

在耗损自身能量最少的基础上,最好的食物就是“五谷”——植物。但“五谷”里面也有各种颜色,相比之下,容易被脾吸收的是黄色的粟。

“沧海一粟”就是指小米,最容易消化吸收。我们经常说,“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小米是最好的粮食,比牛肉罐头要厉害得多。

黄色的东西能调动人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或者吸收功能不好的话,就应该穿黄色衣服,家里装修应该刷黄墙。

梁冬:讲到“中央黄色”。我有个问题,“黄帝”有两个写法,有人说是黄色的“黄”,有人说是“三皇五帝”的“皇”。

徐文兵:我们讲的是《黄帝内经》,是黄色的“黄”。

梁冬:有什么讲究吗?

徐文兵:当然有讲究。黄帝之前那个神农氏,叫炎帝。他在南方起家,南方属火,红色,火生土。炎帝之后是黄帝,黄帝在中原发家。理论上来说,黄帝之后应该是西方有人起来了,土生金嘛。事实上,没有这么机械。我是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来历。

神农叫炎帝,也叫赤帝。他是南方起家,代表长江流域的文明。黄帝出生在轩辕丘,有人考证在新郑——河南郑州;有人考证在黄河流域,在陕西或者山西这一带。但是他代表的是一种黄河流域的文明,所以他叫黄帝。这是历史上讲的“三皇五帝”。

梁冬:“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说到这个地方,我听说有一些中医诊所会把他的诊室分成几种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病人来了,在不同的诊室里边治病,真是讲究。

徐文兵:这就是说,我们中医复兴以后,那些古老的文明——那些仪式、那些规矩,都会慢慢地恢复。不像现在有的人,像卖菜似的,敞着个领子叼根烟,人一来就看病,不管在哪儿。我有时候出去讲课,或者到电台录节目、做节目,有些人一伸胳膊便叫我号脉。

我说:“您能不能约个时间?”您把您当回事儿,也把我当回事儿,咱们正正经经地讲个时间、氛围、地点、场合,然后认认真真地看病。这叫讲究。

您把您当回事儿,也把我当回事儿,咱们正正经经地讲个时间、氛围、地点、场合,然后认认真真地看病。这叫讲究。

梁冬:这就是“礼”嘛!

徐文兵:人的很多虔诚、敬畏之心都是通过这些仪式培养出来的。现在,好多东西都被革命了,都被打破了、遗忘了。

皇帝为什么选黄色的衣服

徐文兵:以前的皇帝为什么选黄色的衣服?清朝有八旗,有正黄旗,有镶黄旗,为什么将黄色作为最珍贵的?在古代,中国的思想认为居中的、掌握权力的人,是可以统驭四方的,再加个夹角,就是统驭八方的。所以,皇帝用的黄色是其他人都不许用的。

梁冬: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主色调,对吗?

徐文兵:秦朝是以黑色为主。从秦朝的治国历史来讲,它属于一种 “法家治国”“酷吏治国”,偏于暴政。但是,秦朝只存续了十几年。我去秦始皇陵参观的时候,导游说这里的风水多么多么好——脚踏什么河,背靠什么山,左青龙,右白虎……我说,风水选这么好,怎么秦始皇的儿子扶苏被杀了,最后子婴又被杀了。这风水选得好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搞暴政、失去民心的话,埋到哪儿也得完蛋。

秦朝的制度,我是不大认同的。我很敬佩汉朝初期那种“休生养息,无为而治”的制度。《黄帝内经》成书,也是在汉代初年。经过一次大动乱以后,靠口传心授——把过去老师传授的东西记在心里的这些人们,才安静下来,把宝贵的经验写成书。没有一个“休生养息”的年代,恐怕我们现在读不到《黄帝内经》。

没有一个“休生养息”的年代,恐怕我们现在读不到《黄帝内经》。

梁冬:其实,历史总是环环相扣的。

中医里非常好的健脾药都是黄色的

徐文兵:前面,我说了食物——小米粥,《伤寒论》说了,喝完“桂枝汤”后,吃碗小米粥,这叫糜粥——“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然后说,这个人得病以后,“糜粥自养”,不要吃肉,免得 “热遗食复”。

很多人病了以后,就想吃点清淡的、爽口的、容易消化的食物,这时候熬点粥,或者做碗面条,都挺好。另外,中医用的非常好的健脾药,让脾的吸收功能增强、让人变得强壮的药都是黄色的。

很多人病了以后,就想吃点清淡的、爽口的、容易消化的食物,这时候熬点粥,或者做碗面条,都挺好。

比如,黄芪。黄土高原上的黄芪是最好的。山西北面浑源县出的黄芪叫“北芪”,也叫“箭芪”,那儿的黄芪效果最好。黄芪补脾胃,升血压,甚至可以调治胃下垂或者臟器脱垂,效果特别好。

然而,现在为了提高产量,有人搞了一种“速生黄芪”,一年就能长成(其实三年以上才能用)。就和现在吃的鸡肉一样,鸡几十天就出栏了,其肉嚼起来跟柴禾一样。

古书上记载,原来这个黄芪,开一两——30克,就是大量了,怕将人的血压升太高、怕气提得太强;现在开30克,泥牛入海无消息——没一点儿反应,开60克,还没反应。最后,开100多克,才有那么点儿效果。因为现在的药材质量下降了。

中医有一剂汤叫“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丸,里面主要的药就是黄芪。另外一味特别好的补脾胃的药,叫党参,它是黄色的、发甜的。为什么叫“党参”呢?因为它是山西长治的上党地区出的 “参”。

《伤寒论》里边,经常会用到人参。比如理中丸,需要人参多少两,然后是白术、干姜、炙甘草,当然,人参不是我们现在吃的东北人参、吉林参、高丽参,绝对不是。

现在我们读《伤寒论》,一开人参就用红参、高丽参,或者生晒参,其实是错的。在三国时代——张仲景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会儿的辽东跟中原是没啥关系的,那地方不属中原地区统治。所以,《伤寒论》里边的人参,都是党参,味道是甜的。如果现在用《伤寒论》的经方开一个桂枝加人参汤,里面用东北人参,就错了。

《伤寒论》里边的人参,都是党参,味道是甜的。

真正的人参味道是苦的

徐文兵:真正的人参味道是苦的,是入肾、补肾的。

真正的人参味道是苦的,是入肾、补肾的。

赵本山主演过一部电视剧《刘老根》。里边有个著名的人物叫“药匣子”,范伟演的。这个药匣子本名叫李宝库,是专门研究山上那些花花草草的,然后给刘老根的旅馆配药膳。他给刘老根介绍药膳配方时说到用了人参,人参有什么用?上来就背。

物尽其用才是大智慧。

中药有个《药性歌括四百味》,我小时候背过,第一味药就是人参。在《刘老根》里,李宝库是这么说的:“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营是营长的“营”,是我们血管里流动的那个气;而“卫”是保护我们身体表面的,是保卫的“卫”。这四句话,很好记——这是明朝一位姓龚的医家写的。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他背完以后,刘老根问了一句:“人参是甜的呀?我怎么一直尝的是苦的呀?”一看这儿,我说,“赵本山尝过人参,李宝库背的是党参”——你千万别用错药了!

元气快漏的时候去补漏,叫“大补元气”

梁冬:一般我们说的人参,到底指的是党参,还是东北的人参呢?

徐文兵:这要看你干什么。如果补脾胃的话,就用党参。党参的味道是甜的,颜色发黄。党参长的那样子,也像个人样,但是不像人参那么像人。人参为什么大补元气呀?

梁冬:我以前以为补就是加的意思。

徐文兵:那叫益,很多人认错字了——好像说,吃人参就能让自己的元气增加得多、然后就活得长。Add something,其实不对,它是止损的。当你的元气快完了,就是快漏的时候,吃人参就能补住漏,这叫“大补元气”,防止流失。所以,我们抢救危重病人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出现脱气、脱液、脱汗、脱血、脱精的情况,这都是在漏元气。这时,就可以熬上人参,然后抢救。像李可老先生抢救危重症的时候,最善用人参。

补脾胃之气——后天之气时要用党参;真正要救命的时候,要用人参。但是,现在的人参都是人工栽培种植的,真正那种野山参的价格比黄金都贵!

补脾胃之气——后天之气时要用党参。真正要救命的时候,要用人参。

梁冬: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到餐厅里边可以吃“人参炒牛肉”的话,一定不要觉得诧异。

徐文兵:那人参就是萝卜!

2.“开窍于口”口腔表现出来的问题与脾有关

梁冬:“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这个脾,实际上指的不仅仅是脾臟,对不对?

徐文兵:指的是以脾为代表的一系列:脾对应的是胃,然后,脾又主肌肉。下面又说,脾 “开窍于口”。

梁冬:“开窍于口”,这个“口”到底是指什么?是唇呢,还是口腔内部呢?

徐文兵:口腔内部。也包括一部分唇。我讲过,人的任脉从小肚子起来以后,环绕口唇,所以口唇的颜色很性感,口唇的颜色也代表一个人的生育功能,这是经脉上的联系。但是口腔内部,这些口腔唾液的分泌,都跟脾有直接的关系。

人的任脉从小肚子起来以后,环绕口唇,所以口唇的颜色很性感,口唇的颜色也代表一个人的生育功能。

梁冬:有些人如果口腔内壁溃疡,是不是胃或者是脾胃之间有什么问题呢?

徐文兵:肯定是火,但要判断一下是虚火还是实火?

梁冬:怎么判断呢?

徐文兵:有些人口腔起溃疡,吃一顿辣椒就好了。这说明这人吃了凉东西积往了,然后那个火就浮到表面了,一吃辣椒开胃了,火下去了,就好了。

但有些人的口腔溃疡是处于一种湿气加上热气的状态,是反复不好的那种口腔溃疡,一般都是吸收了太多的湿毒。“富营养化”的东西太多了,治疗时就要袪湿气。所以,口腔表现出来的问题要归究到脾。

小孩长鹅口疮,是感染了一种真菌,还有些人总喜欢咬自己的嘴唇,或者舌头。这就是肿了——湿气、水湿太过了。

梁冬:所以,咬到自己的嘴并不是偶然现象。

徐文兵:不是因为他想吃肉了,是因为他吃肉吃太多了!梁冬:天底下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徐文兵:我们给一个人看病,望、闻、问、切的时候,要看他口唇的厚薄。口唇厚的人,一般肌肉比较丰满;口唇薄的人,一般肌肉比较消瘦,这代表他的脾胃的功能。

口唇厚的人,一般肌肉比较丰满;口唇薄的人,一般肌肉比较消瘦,这代表他的脾胃的功能。

梁冬:我发现有些人的面相是在变的:年轻的时候,口唇是比较厚的;老了以后,开始变得很薄了。

徐文兵:有些人是年轻的时候比较憨厚,拙嘴笨舌的。到老了以后,变得伶牙利齿了。树没水叫“枯”,人没水,就很难 “活”了。

徐文兵:“开窍于口”是一个唾液的问题。有些人吃饭,吃一口饭,喝一口汤,口腔里边没有唾液。

要知道,所有的水液,责之于肾,但是到了口腔又有一个分管的问题——脾的问题,这是一种表现,就是说脾胃的阴血,或者阴液不太足;还有一种人说话痰声不断,或者唾沫星子乱蹦,睡觉时嘴角上全是口水。说话激动了,口水能跑到别人身上。睡觉的时候流口水、湿枕头——唾液过多。这都是脾的问题。

古人的智慧在于,他能把这些貌似没有关系的东西总结出一种规律来,让你很容易地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梁冬:那个活着的“活”,是三点水加一个舌头的“舌”。这个“活”字怎么解释呢?

徐文兵:如果一个人口干舌燥,口中没水,就说明他的津液生化得不太足了。树没水叫“枯”,一个人要是没水,就很难 “活”了。所以,调治这种干燥综合症,要看看是局部问题,还是全身问题。比如说,仅仅是嘴干,可以说“责之于脾胃”。如果这人嘴干、眼干,鼻子也干,或者是生殖器官也干,就说明根儿上有问题,根在肾精了。所以,需要辨证论治。

梁冬:碰到干燥的这个问题,要去看看,到底是局部的干燥,还是全身的干燥。前两天碰到一位朋友,他说他的眼睛很干燥,那通常是什么问题呢?

徐文兵:眼睛干燥,首先是肝的问题。肝血不足或者肝的阴液不能上乘。如果程度较轻的话,我们一般在眼睛周围的几个穴位扎一下针:眉毛开头,这叫攒竹穴。眼角,就是眼的外眦,这叫童子髎,是胆经的穴。有的时候,我们会扎一下睛明穴,在眼睛的内角,这是膀胱经的第一个穴。

眼睛干燥,首先是肝的问题。肝血不足或者肝的阴液不能上乘。

梁冬:挤按睛明穴,做眼保健操嘛!

徐文兵:用针刺的话,力量更强、程度更深。程度轻的人,马上眼睛就能得到缓解。第二个方法,如果眼睛干,我们说“金能生水”。也就是说,肺有一种推动人的体液,分布到各个部位的功能,肺能帮助肾去运化水液。人打个哈欠以后,眼睛会湿湿的、润润的,这叫“金生水”。这些小办法都能缓解。

如果这些招儿不管用,那就要从根上找问题了。肝的妈妈是肾(木的妈妈是水),你又得补肾了。平常的中药店里有“杞菊地黄丸”——杞是枸杞的“杞”,菊是菊花的“菊”,里面有地黄,这些都是帮助你滋润眼睛的。

但是,“能挣的不如会花的”,你老人家整天盯在那儿打游戏、看股票,然后熬着夜、通着宵,你那儿漏着,大夫再怎么给你补,还是没用!真正养阴就是借天地之力量,晚上早睡,秋冬收藏。

真正养阴就是借天地之力量,晚上早睡,秋冬收藏。

3.“藏精于脾”脾里面的精包含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两种

梁冬:“藏精于脾”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兵:“藏精于脾”,就是说脾的那个臟,负责给脾的系统提供所有的能量基础,是这一系统的能量基地、物质基础。

“藏精于脾”,就是说脾的那个臟,负责给脾的系统提供所有的能量基础,是这一系统的能量基地、物质基础。

很多人经常跟我说,“我的脾切了,我不也活得好好的吗?”问这个问题的人,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他简单地把解剖学中有形的物质器官和我们中医的脾的概念混淆了。意思就是,我这儿有个“心”,身体上就必须对应一个“心”。我的脾切了,脾的系统就崩溃了。

其实,人不光是有一个肉身,有一个肉质的器官,它还有背后的东西,背后的东西负责推动器官工作。神经是血管在支撑它,谁又支撑这些神经、血管呢?肯定是我们中枢的某个区域在控制——现在几点了,我要给脾供血了,那信号就过去了。没有那个肉质的臟,是不是说,就不给它供血了?你伤了它的物质的、有形的东西,就等于伤了它背后的无形的东西吗?

梁冬:《西藏生死书》里面讲到一个叫“幽灵通”的东西,他说有一些人做了截肢手术。晚上,你在做梦,甚至能真实地感觉到那个被截掉的手的疼痛。

徐文兵:不用做梦,白天就有感觉。这不是西藏人说的,现在医学上就有这种病,名字就叫幻肢痛。幻是幻想的“幻”,肢是肢体的“肢”。一个人本来截肢了,比如说胳膊没了,他却能明确地告诉大夫,“我左大拇指疼。”

看一个东西不要只看表面,要意识到其背后无形东西的存在。

这种情况下,医生要扎哪儿,怎么治?况且人有代偿功能,当人的眼睛瞎了以后,他的嗅觉、听觉会变得更敏锐——这个臟腑不能工作了,但其他有代偿。所以,就像你刚才举这个例子,我把手切了、截了,但是指挥手的那一套工作的东西还在、那个神还在!

脾是藏精的,不见得你切了它,你的精就没了。切了脾,不等于把脾所有的东西都切了。

脾是藏精的,不见得你切了它,你的精就没了。切了脾,不等于把脾所有的东西都切了。

4.“故病在舌本”人的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舌头的主体上

梁冬:人的脾胃出现了问题,表现在哪儿呢?“舌本”。

徐文兵:“舌本”是哪儿?树根和树本,是不一样的。树根是地底下那部分。树本是树桩子,树干。很多人以为根本就是“根”,这是不对的。同理,我们的舌头有舌根儿,这个舌根儿是属肾的,而舌的主体是属脾的。

梁冬:“久久鸭”的鸭脖还有鸭舌头呢!那个舌分为两段,还有一个根儿连在后面的。那个叫“舌根”,有肉的是“舌本”。

徐文兵:舌本是那个主根、主干,舌尖是属心的,舌的两边是属肝胆的。

梁冬:所以,法兰西式接吻,两个舌尖一打架,肯定就是心动了。

徐文兵:有的人说,舌尖和舌头的两边能分别感知不同的味道,品葡萄酒时要把舌头一卷,让酒在舌头上滚动,让心充分感知酒的味道。

“舌本”是舌的主体。当脾胃有问题的时候,就会在舌头的主体——主干上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胖大舌。伸出来一看舌头是肿的,水汪汪的大舌头,两边还有两排牙齿印儿。

“舌本”是舌的主体。当脾胃有问题的时候,就会在舌头的主体——主干上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胖大舌。

对一个正常人来说,老天给你配的舌头正好跟唇齿相依,井水不犯河水,牙咬不着你。如果脾胃里边湿气大,食积太重了,舌头就肿了。肿了以后,你把牙一合,就咬着舌头了。然后,中医舌诊时会看到舌苔。

有好多人早上起来一照镜子,舌头上边有厚厚的一层舌苔。有些人就刮,刮完了以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本事伸到肚里去刮一刮。

舌头上的问题只是内因的外在表现。内在的原因是脾富营养化,吸收了太多不该吸收的东西。

梁冬:通常内心不安定的人,伸出来的舌头也是颤的。

徐文兵:看舌头要看几方面:第一看舌头的颜色,第二看舌头的大小。要看“形”,要看“色”,还要看“态”,就是看它怎么动。

看舌头要看几方面:第一看舌头的颜色,第二看舌头的大小。要看“形”,要看“色”,还要看“态”,就是看它怎么动。

一般人都认为狗伸出舌头在那儿哈哈颤,其实人伸出舌头来也一样。像很多内心不安定的人,伸出舌头也是颤的,这是在散心火。

很多内心不安定的人,伸出舌头也是颤的,这是在散心火。

还有,多动症的小孩有个特点叫“弄舌”。他没事儿就在那儿吐舌头,就跟蛇吐信子一样。其实,这就是心里面的毒火太重了,比如吃鸡肉太多了……

有时候,舌诊时还要看一下舌底下边的静脉血管,是不是那种怒胀的、紫色的。舌头下边还有两个“经外奇穴”,一个叫“金津”,金是金子的“金”,津是天津的“津”;另外一个叫“玉液”。我们调治没有唾液的症状,或者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就扎这儿。

梁冬:你真的在舌头上扎过针啊?

徐文兵:我真扎过。我怕病人咬我,得先拿一个架子把他的牙齿给撑起来。

老吃口香糖,就是自己在伤自己

梁冬:还有一个问题,有些人喜欢吃口香糖。小时候我老吃口香糖,我妈叫我别吃。她说,老吃口香糖会伤津液。为什么呢?

徐文兵:我特别反感人嚼口香糖,首先不礼貌。中国人吃饭是件很庄重、很庄严的事情。有些人却没事儿老在那儿嚼口香糖,腮帮子一鼓一鼓的。这是从美国流传来的文化,很多人盲目跟风。这会引发两个问题,第一个,会得一种病叫“下颌关节紊乱”。下颌关节就是我们的“咬肌”,上面有个穴位叫“颊车”,得了这种病后,咬比较大的东西时就会卡住。

我见过一个病人,他对我说:“徐大夫,我又卡住了。”他在吃一颗大葡萄的时候,一张嘴“咔”,下颌关节合不上了。

这种紊乱是怎么造成的?因为他老这么嚼东西,不给下颌休息时间。我们一天吃三顿饭,该干活干活、该休息休息,他却整天不断地嚼着食物。

还有一种问题,就是胃有病的人嚼不动食物。有位老太太是个经络敏感的人,她没学过医,但我给她扎针时,针尖往哪儿走,气感怎么走,她能描绘得清清楚楚。她跟我说,当她犯胃病的时候,就觉得腮帮子——颊车穴这儿酸。颊车穴是胃经的第六个穴,嚼不动东西就是这块儿气不足。所以,老嚼口香糖,我认为就是自己在伤自己。

颊车穴是胃经的第六个穴,嚼不动东西就是这块儿气不足。

刷牙不当会伤胃

徐文兵:现在的牙膏和口香糖,我总是怀疑它们有破坏胃粘膜的作用。牙膏有清洁作用,但是,刷牙时怎么能保证你不会吞下一两口牙膏到胃里呢?事实上,不少人漱口的时候一不小心,“咕咚”一口,就会把牙膏吞入胃里。

我研究胃病时,突然发现,胃病都跟刷牙有关系。

梁冬:因为很多人把牙膏吃到了肚子里,所以才得病。

徐文兵:得了胃病——没清洁牙,清洁了自个儿的胃粘膜了。另外,口香糖里面有橡胶,还有什么甜味剂、防腐剂。防腐剂会不会伤到你的胃呢?

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学做贵族,吃东西的时候就要安安静静地。我看好多人,一边走,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干活,一边吃东西,这其实都是在伤神。吃饭,就要正正经经地吃饭,全神贯注。这个东西怎么做的?怎么吃更好?怎么吃更香?要认真,这都是大事儿。现在有很多人,活着不知道为什么?吃不好,睡不好,还在那儿拼命工作。

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学做贵族,吃东西的时候就要安安静静地。我看好多人,一边走,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干活,一边吃东西,这其实都是在伤神。

嗅觉、味觉不灵,问题也出在脾

梁冬:讲到这个舌头的问题,还有一些人喜欢在舌头上打舌钉儿——搞一个高级一点的钉儿,然后在上面镶个钻石。

徐文兵:这都是一种自残、自虐、不健康的行为。我都是反对的。我看到很多人,喜欢打耳朵眼儿,打一眼儿不够,还要打一排,简直是自虐!

自虐的人有他背后的心理问题,也有生理的问题。我发现,好多人失去了嗅觉,有的人失去了味觉,问题也出在脾。食不甘味,味同嚼蜡,吃什么东西都是一个味。这样活着还有意思吗?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护我们的舌头,不要受特别辛辣的,或者是寒热的刺激。

舌头上不是有味蕾吗?什么叫味蕾呀?不就是一些活跃的小细胞吗?你先一道冰,然后,再来一道热水,一道辛辣的食物,冰火两重天,最后都会伤到胃。还有一个要告诉大家,那些真正会保护舌头的人都是品酒师。

现在很多喜欢自残、自虐,而不自知。

梁冬:有一些牙刷带有刷舌苔的刷子,这种东西好不好呢?

徐文兵:表面上刮一刮也对,有本事伸到肚子里刷去。真正地去根,就要吃芳香、化湿、消食、化积的药物。舌头只是给你一个信号,里面多余的东西太多。

真正地去根,就要吃芳香、化湿、消食、化积的药物。舌头只是给你一个信号,里面多余的东西太多。

5.“其味甘”甘甜的味道最容易被脾胃吸收、消化

真正养人的味道是——甘淡

梁冬:“其味甘”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兵:“其味甘”的意思就是说,甘甜的味道最容易被脾胃吸收、消化。同时,多吃甘甜的味道,也能增强脾胃的功能。

甘甜的味道最容易被脾胃吸收、消化。同时,多吃甘甜的味道,也能增强脾胃的功能。

“甘”还包括一种味道叫“淡”。“嚼得菜根,百事可为”,什么叫“嚼得菜根”?一般人吃饭都要加点辛辣、刺激、咸鲜、美味的东西,但是 “五色令人盲”,这种五味滋味过厚,我们称它为“甘脆肥浓,腐肠之药”。你吃这么多东西,味道这么重,说明你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差了,要加重滋味,以寻找刺激。就跟一个男人性能力不强,非要吃春药一样。

真正脾胃功能强的人,能在甘淡的饮食当中品出滋味来。

真正脾胃功能强的人,能在甘淡的饮食当中品出滋味来。

我们现在把吃菜当吃饭。但真正意义上的“吃饭”就是一碗小米饭,干饭或者白米饭,可以不炒菜,直接拌点酱油汤,拌点豆豉,都能下饭,而且可以吃得津津有味。

我们现在是多吃大鱼大肉,不爱吃主食,颠倒了!如果你有一副好的肠胃,就能从一些很薄的滋味里面,或者别人吃起来都没什么味道的东西里面品出滋味来。这时候你再吃饭,别人看你很将就,其实恰好说明你的消化吸收能力非常好。

脾胃有病的人吃饭则必须得弄点辣的,没辣的就吃不下,感觉没胃口。这就跟吃了春药去干活一样。所以,真正的味道,真正养人的味道是——甘淡。

外面餐馆的饭菜吃不完,打包回家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尝一下,你发现根本咽不下去。因为味道太重了、太咸了!可是头天晚上吃,为什么不觉得?那会儿你在一种油和腻的状态下,必须靠这些东西来刺激肠胃,可当你睡了一觉,平和之后才知道,自己怎么吃了味道这么重的东西!

吃“陈仓米”可以节省元气

徐文兵:经常在家吃饭的人会健康长寿。因为常吃甘淡、平淡的食物,能省自己的元气。人吃饭就是拿自己的元气去化谷气,与其吃那么多没用的东西,还不如吃得适量一些。

经常在家吃饭的人会健康长寿。因为常吃甘淡、平淡的食物,能省自己的元气。

古代有一种养人的饭叫“陈仓米”(放置很多年的米)。火力旺、有劲的人可以吃新米。可有些人脾胃弱,吃了新米以后受不了,就要吃“陈仓米”。“陈仓米”被风化了,或者是蛋白质消解了。它的味道特别甘淡,对脾胃有毛病的人很好。刚刚大病初愈的人,熬上一点陈仓米喝,慢慢就恢复了。

“不得其酱不食”

梁冬:韩国料理和日本料理都有一种酱,有一些潮州菜里边也有,这种酱,就是葱蘸的酱。但是汉人吃饭的时候很少吃。为什么呢?

徐文兵:东北有呀!孔子讲过 “不得其酱不食”。

梁冬:这个“酱”是怎么来的呢?

徐文兵:通过发酵制作出来的。酱通过微生物发酵,或利用自身的酶发酵以后,能够帮助我们分解动物和植物蛋白,能够节省元气。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吃臭豆腐?为什么好多韩国人和日本人都喜欢吃纳豆,我们闻一下都觉得受不了,人家却吃得津津有味。

为什么?他们身体里面的神需要!身体本能需要它。

纳豆的好不是靠科学研究发现的,而是依靠人的本能,发现这个东西变成这样以后,尽管闻着不好闻,但吃进去以后,“化”的功能提高了!

甜东西吃多了会伤肾

梁冬:“消”和“化”有什么区分呢?

徐文兵:消是物理变化,一块大猪肉嚼成小块猪肉,最后变成了乳糜状的,但它还是猪肉。化是经过你的酶,将猪肉、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再重新组合变成人肉。很多人不健康,其实是不消化导致的。有人是消不良,有人是化不良——消是胃的问题,化是小肠和三的问题。

根据中医的理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吃甜的、甘淡的东西对脾胃好,那我就吃甜的,最终吃了个啥结果?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小孩子吃糖多了就会有龋齿,其实就是把肾伤了。

梁冬:土克水,多吃甜的东西,估计对肾不好。

徐文兵:首先表现在牙不好,“牙为肾之余”,肾主骨、生髓,牙是骨之余。所以,小孩子吃糖多了就会有龋齿,其实就是把肾伤了。

有个成语叫“囫囵吞枣”,什么意思?枣是补脾胃的,枣是甜的——“大红枣儿甜又香”,但是,吃甜多了会伤肾。

有个哥们儿很聪明,他说——那我就不拿牙咬它了,直接吞进去。他这种思路是对的,因为他知道吃甜多对肾不好。但是他以为不经牙咬就不接触牙了——其实,经过脾胃吸收消化以后,体内血糖增高,照样会伤肾。

大家记住,吃甜的多了就会伤肾。第一个表现,吃甜多了以后,小便就哗哗哗的,肾固不住水,闭藏功能不行了。如果女的吃甜的多了,白带就会异常增多。有人说,这是真菌感染、霉菌感染,其实那是湿气!就是说营养的东西太多了,要从那儿往出走。还有的女性会变得肥胖,肥胖就会导致闭经,不来例假了。男人吃甜过多则是阴囊周围出现粘汗,有的人阴囊周围会出现湿疹。

吃甜的多了就会伤肾。第一个表现,吃甜多了以后,小便就哗哗哗的,肾固不住水,闭藏功能不行了。如果女的吃甜的多了,白带就会异常增多。

我看到很多人在那儿坐着,一会儿揉揉这儿,一会儿动一动腿,很可能是裆下有湿。所以,甜的东西吃多了,对脾胃好,但对肾不好,对生殖功能也不好。

老百姓有句俗话说“母鸡肥了不下蛋”——吃胖了以后它就不排卵了。因为肾主生殖,吃甜的东西就抑制了它这种功能。另外,母乳喂养期间也是如此,当母亲去生产甘甜的乳汁的时候,是没有月经的。当她一回奶,停止给孩子哺乳了,月经就来了。

肾主生殖,吃甜的东西就抑制了它这种功能。

梁冬:土是克水的,木是克土的,但如果土更强的话,会不会反侮其木呢?

徐文兵:那就更复杂了,我们只说一个最基本的关系。土不足,正好肾水还挺足,我们可以给他补。补到一定程度,就不吃了。我很反感有些大夫一开药就是半年或者一年。你要看自己开的药有效还是没效。有效,那病人的症状就变了,再吃你的药就不对了;如果没效,多吃半年的药干嘛呀!

所以大家一定要尊贵点儿,找大夫去看,望、闻、问、切,开出一副适合自己的药,顶多吃上三五个星期,然后就停药、换药。

“胃不和则卧不安”

梁冬:如果要捏一个穴位,或者是敲一敲胆经、带脉,做哪一个动作,是有助于脾的健康的?

徐文兵:脾有多个穴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脾经上的“太白穴”。太白穴就是我们经常出现痛风的地方,在大脚趾的内侧,那个褶子关节的后面。太白穴后面有个穴位叫“公孙”。这两个穴位在足底按摩的时候,一个代表人的甲状腺,另外一个代表人的胃。按摩这两个地方,能够促进人脾胃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公孙穴。

梁冬:有些人吃些东西肚子就觉得特别胀,是不是脾胃能力不强?

徐文兵:那就是胃的问题。

梁冬:胃胀了之后会不会睡不着觉?

徐文兵:会,“胃不和则卧不安。”

麻辣鲜咸的东西吃多了耗元气

梁冬:按照“五行”的观念,无论是气味、颜色、方位、时间、动物、五臟,其实都可以归入所谓的五行系统。那么,“其味甘”的“甘”请再解释一下。

按照“五行”的观念,无论是气味、颜色、方位、时间、动物、五臟,其实都可以归入所谓的五行系统。

徐文兵:“甘”是甜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淡”——没有味道的那个味道。

梁冬:“淡出鸟来”。

徐文兵:这个是《水浒传》里边的一句话。好汉们经常大块儿吃肉,大碗儿喝酒。几天不这么吃,嘴里就会“淡出个鸟来”……嘴里没味。

我们喝的水是淡水,有的人也管它叫甜水。有些地方的水是苦涩的,不能喝。而能喝的水井我们管它叫甜水井,不能喝的水井叫咸水井、枯水井。另外,淡水的味道也是归到脾里边的。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饮食里面麻辣鲜咸的东西太多了,想过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就过不了。因为这些物质,或者这些气、这些信息,会在你的肚子里边闹腾。

真正想过平淡生活的人,是很容易满足的,只吃甘淡的食物。古人讲“嚼得菜根”,菜根没什么味道,但如果你吃菜根的时候,能甘之如饴,觉得能吃出味道来,就说明你的元气足。

如果你吃菜根的时候,能甘之如饴,觉得能吃出味道来,就说明你的元气足。

食物是谷气,我们的身体是用元气来化谷气的,把它们化成我们需要的营养和物质。如果一个人元气耗尽,给你再多的食物,你也吃不了。所以道家说,人这一辈子的吃饭是有定数的。不是说外面的食物有限,而是你身体一生中化食物的元气是有限的。你吃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吃了很多难以消化的东西,就要多损耗元气,就会折寿。所以,吃得平淡一些、吃得少一些,不要吃太撑、太饱,元气就节约了下来,你就会活得长、活得好。

道家说,人这一辈子的吃饭是有定数的。不是说外面的食物有限,而是你身体一生中化食物的元气是有限的。

“甜”边儿上有个“舌头”什么意思

梁冬:“甘”和“甜”,有区别吗?

徐文兵:“甘”可以包括“淡”的味道。比如说,我们嚼一口馒头,刚吃进去是没味的,但待一会儿,就觉出 “甜”来了。

我们的唾液里边有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多糖变成单糖,多糖是没有甜味的,单糖有甜味。由甘变成了甜,这就是“甘”和“甜”的区别。

“甜”就是在“甘”的旁边加了个“舌头”。你吃进去食物以后,经过了舌头的搅拌、唾液的分泌,把它“化”了一些,“化”成了容易消化和吸收的东西。

梁冬:“甜”边儿上有个“舌头”,就说明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多嚼几口,营养就可以更好地被消化吸收。

徐文兵:或者说,你更能体会到食物的滋味,有一种跟食物沟通的感觉。现在很多人吃东西都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嚼都没嚼一口就吃进去了,还有人吃饭狼吞虎咽,吃饭特别快、特别急,不嚼就咽。有的人恨不得从嗓子眼里伸出手去碗里抓饭吃。这种人表现出来的不是消化问题,其实是一种“欲火”——欲火焚身,是他心情焦虑和急躁的外在流露。

现在很多人吃东西特别快、特别急,不嚼就咽。这种人表现出来的不是消化问题,其实是一种“欲火”——欲火焚身,是他心情焦虑和急躁的外在流露。

要长寿就得多吃苦、少吃甜

梁冬:饥和饿是不一样的,对吧?

徐文兵:饥是胃肠空了,饥肠辘辘,饿是主观感觉。这个人胃肠很空了,可他感觉自己不饿——“不想吃东西”;还有的人肚子里塞得满满的,但这个人可能感觉很饿,还想吃。这是不一样的。

甘是入脾胃经的。也就是说,甘甜的东西能够增强脾胃的功能,或者说增强土这个五行系统的功能。

前面讲过,身体有一个形,或者说有一个臟、腑强了以后,肯定有一个别的地方就会弱。吃甜的太多了以后谁会变弱?

梁冬:土克水!

徐文兵:水是什么?

梁冬:水就是肾。

徐文兵:肾、膀胱、牙齿、骨头这一系列都会变弱,甚至是头发的颜色也会变。因为肺主皮毛,中医认为头发长与不长是跟肺有关的,但头发的颜色取决于肾,所以说肾“其华在发”。

中医认为头发长与不长是跟肺有关的,但头发的颜色取决于肾,所以说肾“其华在发”。

你吃多了甜东西,对脾胃好,对肾却不好。很多小孩子喜欢吃甜食,吃到龋齿,掉牙了,豁牙漏嘴、牙齿发育不好。还有人淡水喝多了,最后伤肾了——喝完水以后人就不停地排尿。

肾有封藏的作用,但这些人却在漏,他们还引以为自豪地说“我在排毒呢”。其实他们不是在排毒,而是在流失自己宝贵的体液。“甘甜甘温”(包括人们现在吃的一些补品、巧克力等)的东西吃得太多,就会削弱骨和髓,使人的骨骼和骨髓变得很弱。所以,如果你想长寿,要多吃苦、少吃甜。如果贪图一时之快,老吃那种甜,包括我们说的牛奶——牛奶尽管没有甜味,但它是一种甘淡的东西,甘淡的东西也会入脾。如果老喝牛奶,就会增强脾胃的营养,但最后会削弱肾的功能。

如果你想长寿,要多吃苦,少吃甜。

梁冬:按你的逻辑来讲,牛奶是伤骨骼的,而不是壮骨的?

徐文兵:牛奶是伤骨骼的。你可以跟踪一下最先进的科技报道,看看西方科学家现在对牛奶是怎么认识的。我不从科学角度说,而是从哲学角度讲,只能说牛奶是一种富含高营养的、味道甘淡的、有助于脾胃消化的饮料,但由此推论,喝多了是要伤肾的。

美国人分析为什么自己国家的糖尿病发病率这么高,他们认为跟这种饮食习惯有直接的关系。美国那些杂志封面广告都是些电影明星端一杯牛奶,刚喝完,嘴上留一个白圈叫牛奶胡子,然后有一句广告词,Do you milk?你喝牛奶了么?这是美国牛奶产业协会的广告,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或者严谨的健康认识,这是为了卖它的牛奶,它会制造出很多东西来推销他的牛奶。

美国人分析为什么自己国家的糖尿病发病率这么高,他们认为跟这种饮食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人认为,牛奶是给孩子喝的,是调治一些非常严重的、虚弱的、脾胃的阴虚症的。正常人不适宜天天把牛奶当水一样地喝,这种甘的东西摄入太多,伤的就是肾。

梁冬: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牛奶不一定是补骨骼的,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会伤害骨骼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牛奶不一定是补骨骼的,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会伤害骨骼的。

徐文兵:牛奶会补脾胃,但是会伤到肾。中国是完全可以发展很好的畜牧业的,然后也让大家一人一杯奶去喝,但事实上我们没有这么做,是因为我们人种的体质不适合吃它,或者从理论上、从根儿上来讲,牛奶是一种给纯阳之体的小孩子喝的东西。

还有人喜欢喝蜂蜜,总是要搞点甜的东西去犒劳自己。早年给外国人看病的时候,我劝他们说,你不要吃巧克力了,人家回答我“那我还活着干什么?”

梁冬:这是和他的幸福有关的。

徐文兵:很多人说,在失意、失恋的时候就吃巧克力、血糖暂时升高了,能给人一种欣慰感,甚至快感。但血糖高了以后的代价是有损健康。

大家要学哲学,就应该学到一种阴阳的、互相生克、制化、平衡的思想,什么东西都不要多,多了以后就要出问题。

梁冬:前面,徐老师讲到要想长寿就要多吃点儿苦,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其实还是很深刻的。

凡事要找根本原因。

6.“其类土”与土地接触少了,人容易脾虚

人算不如天算

徐文兵:前面我们讲过,肝是“其类木”;心是“其类火”;那么,位于中央的脾,就是 “其类土”。现在城市大都市化以后,出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人们见不着土了!为什么见不到土了?第一,都是柏油马路或石板水泥路面,稍微有点儿土也被美化了,都给种上草皮了。见不着土以后,人就会脾虚。

现在城市大都市化以后,出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人们见不着土了!见不着土以后,人就会脾虚。

现在城市的孩子都是科学喂养的,我见过几个高学历父母的科学喂养方法,每天严格到几点几分喂孩子,要加什么素,然后给孩子吃,只闹得孩子 “哇哇”地哭。孩子饿的时候他不给吃,认为没到点儿,等孩子饿过劲儿不饿了,他认为到点儿了,一定要孩子吃,吃到最后,活活地把孩子养成一个“非洲难民”。其中有一个孩子还闹成了白血病。那个孩子的奶奶特别心疼,但是在家里又插不上话,孩子生病了以后,孩子的奶奶说了:这还真不如我们的土办法养孩子好。

什么叫土办法?最原始、最传统、最接近自然、不人为作“伪”的方法。人算不如天算,你算了孩子外面摄入的这个量、那个量,却算不出孩子里面分泌的酶——消化酶和各种激素的量,这貌似科学,其实是反科学的一种方法。

说到土,我们家前面有块绿地,我特别欣赏一个园艺师,他在绿草中间留了一个圆形的池子,用石头砌了一圈儿,里边儿放上土和沙子。每天早晨,这个园丁过来把土垒成圆锥形。白天小区里的孩子都在那儿玩,把土刨得满世界,第二天他再垒。

小孩子玩土就是天性,再撒点儿尿和点儿泥,也是天性使然。他们在刨土扬灰的时候,那些土对孩子的身体就有一种刺激,而这种刺激正好是补益孩子脾胃的。所以,现在不玩土的孩子长大了后脾胃功能都差。

针对这些脾胃功能差的孩子,我们给他们用药,直接用的就是土。

针对这些脾胃功能差的孩子,我们给他们用药,直接用的就是土。

梁冬:是敷呢,还是喝呢?

徐文兵:煎汤煮水。这个土叫灶心土。以前我们烧柴火、烧炭,需要垒一个灶,灶是拿石头垒的,里面糊上黄泥巴。为了增加泥巴的粘合度,还要拌点稻草、秸杆儿。经过火烧炙以后的黄泥巴,就叫灶心土。

灶心土还有一个别名叫伏龙肝,“伏”是潜伏的“伏”,“龙”是青龙的“龙”,“肝”是肝臟的“肝”。这味药针对那些五行里面缺土、脾胃功能极其弱、吃什么吐什么、吃什么就拉什么、什么都存不住的人很有用。这些人面黄肌瘦,吃什么都不长肉。治疗时我们要先用开胃药——伏龙肝,药房里就有这味药。

梁冬:现在从哪儿去挖那么多灶心土呢?

徐文兵:农村里还有这种灶,北方很多农村每年都要烧炕,或者是重新把灶掏一下,重新抹泥、重新砌,替换下来的土就是我们的药。

因为火生土,火是土的妈妈,所以火烧过以后的土带有一点热性和火性,它能恢复人的食欲。另外,火烧过的土,经过历史验证,是质量最好的,补益脾胃的虚寒是最好的,这就叫“其类土”。

火烧过的土,经过历史验证,是质量最好的,补益脾胃的虚寒是最好的,这就叫“其类土”。

为什么动物会含一口土去冬眠

徐文兵:我接触过一些人,他们从国外特别干净的地方回来,刚回来时很健康,但是在北京待一段时间,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咳喘的症状,等好不容易适应了,再回到国外那个所谓干净的环境,又不适应了。

水土不服其实跟人呼吸的空气和接触的环境有关系。比如,在日本出现过很多异位性皮炎的病人,他们到中国以后,接触当地的水土,特别是接受这种皇天后土,皮肤病都有大的好转。现在流行沙浴,就是把人埋在沙子里面,或埋在土里面,都是让人接触土,这种土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会跟你的身体产生和谐共振,会增强你的脾胃功能。

现在流行沙浴,就是把人埋在沙子里面,或埋在土里面,都是让人接触土,这种土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会跟你的身体产生和谐共振,会增强你的脾胃功能。

梁冬:听说有一些动物冬眠的时候会含一口土,我记得南怀瑾老师的书里面就讲过这一段。

徐文兵:讲过。我在临床中调治过很多孩子,他们出现疳积,小肚子挺挺的,青筋暴露、四肢消瘦,就是典型的食积消化不良。这些孩子有一种本能的求生反应,就是挖土吃、抠墙皮吃、吃那种石灰碱性的土,其实这是人和动物的一种本能——他知道吃什么香。等疳积调治好的时候,你再给他墙皮吃,他就不吃了!

7.“其畜牛”脾胃虚的人,要多喝点牛肉汤

梁冬:“其畜牛”是不是说,没有土的话,吃点牛肉也有好处呢?

徐文兵:它们是一类的。

梁冬:“中央”主土,主黄色。脾胃虚的人,是不是可以多吃点牛肉呢?

徐文兵:是吃牛肉补脾胃,还是喝牛肉汤补脾胃?

梁冬:我觉得是应该吃牛肉更好吧?

徐文兵:错了!牛肉纤维很粗。以前的牛是干活的,肉纤维比较多、比较柴,不好嚼烂。我们现在吃的涮牛肉,肉特别嫩,因为现在喂牛的饲料变了。所以,真正滋补的东西,可溶性的那些营养——脂肪或者蛋白,都在汤里面。

真正滋补的东西,可溶性的那些营养——脂肪或者蛋白,都在汤里面。

什么叫“畜”?“畜”是我们从狩猎民族变成农耕民族,把野生动物驯养成家畜,把它畜养起来。这叫家畜(xù)或者叫家畜(chù)。

前面讲补肝的时候,我们说到了鸡;讲补心的时候,我们说到了羊,鸡和羊都很热。鸡更火爆,羊偏温;牛肉是非常平和的,它不急不燥,正好符合脾胃处在中土,上不热、下不寒的中间状态,这是牛肉的第一个特点。牛肉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牛肉滋补脾胃的力量非常和缓。我说这个滋补脾胃,说的是牛肉汤。

牛肉是非常平和的,它不急不燥,正好符合脾胃处在中土,上不热、下不寒的中间状态,这是牛肉的第一个特点。牛肉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牛肉滋补脾胃的力量非常和缓。

古人调整虚弱的脾胃,让它慢慢强壮,是怎么吃呢?先吃小米饭,就是先消化植物蛋白;慢慢地,植物蛋白能消化了,有点馋,想吃点肉了。这时候炖上牛肉汤,浇在小米干饭上吃,吸收利用的效果最好。如果脾胃功能想再恢复点儿,那就直接去吃牛肉吧!

《水浒传》里面的梁山好汉一住店,一打尖儿,就说“老板切几斤牛肉!”我当时一看羡慕得要死,在我小时候,国家还比较困难,粮食、肉都得凭票供应,能吃上几斤牛肉简直香死!但是真正补益脾胃的是牛肉汤、浓汁。而且古人把这个牛肉炖得特别烂,做成那种“肉皮冻”,还有的提出里面的胶,叫“黄明胶”。

滋补就是“补”,你有漏——老拉肚子,或者是老吐、老出汗,还有的女性有那种慢性的漏——来例假的时候,沥沥拉拉不止,就要用这种黄明胶去补 “漏洞”,效果特别好,粘合度特别好。

滋补就是“补”,你有漏——老拉肚子,或者是老吐、老出汗,还有的女性有那种慢性的漏——来例假的时候,沥沥拉拉不止,就要用这种黄明胶去补“漏洞”,效果特别好,粘合度特别好。

梁冬:中国人的这个思考真的是“取类比象”啊!

徐文兵:思维很跳跃。很多人跟中医吵架说:“你凭什么说牛跟脾胃有关系?”

我反问:“你凭什么说一加一等于二?”

现在科学体系是建立在“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公理的基础上,但这公理还没被证明,陈景润研究那么半天“哥德巴赫猜想”,刚接近一加一等于二,还有一加二等于三没有证明呢!你说不出来一加一等于二,你凭什么让我解释清楚牛肉和脾的关系?所以大家要各让半步,别较劲,较劲较到头儿上,你就是 “五十步笑百步”。另外,最好的牛肉是什么牛肉?

梁冬:不是号称“神户雪花”的牛肉吗?

徐文兵:据说是拿啤酒喂的。牛一定是吃草的。现在的人干好多缺德事儿,愣让吃草的牛去吃肉,最残忍的是让它去吃同类的肉。把牛的内臟、骨头磨碎了,然后掺到牛的饲料里让牛去吃。本来一个吃素的动物,愣让它吃肉,最后闹得牛火大了,火大了以后就得了疯牛病,活活把牛给吃疯了。还有的人更可恶,在牛的饲料里边加尿素。

梁冬:有什么作用呢?

徐文兵:有的人发现,你在牛吃的草里边撒泡尿,牛吃得特别香,就开始在牛饲料里加尿素。尿素其实是一种氮肥,氮肥的最基本元素就是氨。现在人喂牛,改变饲料,其实改变了牛的很多属性。所以现在吃什么都很难说安全。中医古籍上记载,滋补脾胃最好的牛肉是黄牛肉。

中医古籍上记载,滋补脾胃最好的牛肉是黄牛肉。

梁冬:黄牛和黑牛(就是水牛),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徐文兵:黄牛偏温,水牛偏寒。现在人们吃火锅时涮的牛肉,很多都是水牛肉,因为它嫩,但是水牛肉偏寒,这种牛肉偏于猪的性质。

8.“其榖稷”小米是最补人脾胃的

祭祀土的仪式叫 “社”,“稷”是谷神

梁冬:“其榖稷”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兵:什么叫“稷”?

梁冬:“稷”的解释是“谷子”,什么叫谷子?

徐文兵:我们现在离农村越来越远,越来越都巿化了,变得五谷不勤。古代人则大部分都是农民。

我们现在离农村越来越远,越来越都巿化了,变得五谷不勤。

梁冬:以前北京的二环,建国门外都是农田。

徐文兵:我上大学的时候,中医学院在北三环,和平街北口。那会儿的学校大门口边上都有个猪圈,后面全是菜地。现在都变成了黄金地带,都是巿中心了。以前人耕读都不分的,现在的人却离自然越来越远。

“稷”的左边是“禾木”旁,右边的结构是上面一个“田”,底下有点像梭的那个下边。我们单说“稷”,这个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说一个词儿,大家都知道——“社稷”。

梁冬:江山社稷。

徐文兵:什么叫“社稷”?中山公园里最有名的就是“社稷坛”里面放着五种颜色的土,正中间有个石柱。这个土是皇帝祭祀用的,祭祀土的仪式叫 “社”!

鲁迅写过《看社戏》,我们农村还有“闹社火”。这个“社”就是部落首领或者一国的君主,举行一个非常庄严、肃穆、隆重的仪式,去祭祀上天赐予我们的这片土地。在土地上生长着的所有能吃的粮食,我们称之为“百谷”,高粱、豆子、小米、大米……那么,祭祀这些养育我们的粮食,给它们找一个总的代称,就叫“稷”。

“稷”是谷神,就是代表百谷的神。社稷坛中间的石头柱子代表“社”;还有个木头柱子代表“稷”。所以,社稷坛的祭祀作用有两个:一个是祭祀“皇天后土”,另一个是祭祀土地上出产的这些粮食。

社稷坛的祭祀作用有两个:一个是祭祀“皇天后土”,另一个是祭祀土地上出产的这些粮食。

故宫的格局是严格按照以前道家的文化来布置的。故宫的午门外面,左面的太庙就是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歌剧《图兰朵》据说就是在太庙演的。太庙是皇帝的家庙,是祭祀自己的祖先的,也叫“宗庙”。它的右边就是祭祀社稷的,祭祀老天给你的疆土,还有土地上出产的粮食作物,祈祷丰收的。

所以,广义的“稷”代表所有的百谷;狭义的“稷”单指小米。小米,我们叫“粟”,上面一个西方的“西”,底下一个“米”——沧海一粟的“粟”。粟裕将军的姓就是这个“粟”。粟就是狭义的“稷”。

有人研究谷子是怎么变化过来的?其实就是古代我们说的“神农氏”,既然叫“氏”,就说明神农氏不是一个人,它是好几代人。“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你让一个人去尝百草,一天碰七十种毒,早玩完了!氏族的“氏”代表一个群体。这个神农氏把野生的植物慢慢培养,优胜劣汰。

谷子最早的母本是狗尾巴草。植物慢慢地选择淘汰,杂交育种,最后变成了我们现在吃的这个谷子——小米。农民每次都选颗粒饱满的、个儿大的、抗病虫害强的,留下来做种,把相反的东西淘汰掉,慢慢地就这么选择、培养出来了。

我们前面讲的补心的黏糕时提到了“黍”,它的母本是“糜子”,糜烂的 “糜”。现在陕西和山西还做糜子面儿的窝头,或者是糜子面儿的粥。“黍”是从糜子中慢慢选出来的,通过不断挑选黏度比较高的植株做种,最后变成了现在的黍。

牛肉补益脾胃的力量强;小米最容易补人的脾胃——对于中原地区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吃小米对补益脾胃功能是最好的。

牛肉补益脾胃的力量强;小米最容易补人的脾胃——对于中原地区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来说,吃小米对补益脾胃功能是最好的。

吃小米最好加点糠

梁冬:我听说,在南宋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脚气病,就是跟精米有关。

徐文兵:制作成精米后,原来富含在植物里面、种子里面的那些维生素B族的东西全给淘掉了。古人吃小米,绝对不是像现在这样喝小米粥,你知道怎么吃吗?有人说过,“你知不知道你能吃几碗干饭?”所谓的干饭就是小米干饭。把小米像蒸大米一样蒸熟了,然后你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你就这么吃,这叫干饭。还有人不喜欢它,认为有点硬,就拿勺子或者是圆东西杵,将小米杵黏了、烂了,变成圆团,然后再吃。

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工资,都发小米。那会儿法币贬值,国民党发的那个金元券贬得不成体统,只好拿实物来替代工资。

梁冬:通货膨胀。

徐文兵:当时人们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是小米。那会儿,几级干部,一个月多少斤小米都有规定。所以,小米跟咱们中国人的感情是很深的!

梁冬:我觉得,有些人应该按照你说的那样,吃那种特别原生态的小米。

徐文兵:前面,我们说过“黍”,就是那个黄黏糕。真正讲究的人是吃带糠皮磨出来的黍子。我们老家叫“黍黍糕”,那个糕吃起来有点糙、有点牙碜,但是它相当于全麦饭,绝对健康。现在人吃的是精米、精油、精面,号称把最好的东西留下来。其实,植物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不可分割。在阳高这个地方,当地人熬小米粥还加糠呢。

我发现,穷苦时候我们过的生活反而是最健康的。现在貌似越吃越好,其实是越吃越不好。穷的时候粮食不够,所以熬小米粥时加半瓢或者几碗糠,熬出来一起喝。现在来想,那才是真正健康的吃法。

穷苦时候我们过的生活反而是最健康的。现在貌似越吃越好,其实是越吃越不好。

9.“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土星的变化会影响人的脾胃功能

梁冬:“其应四时,上为镇星”这个“镇星”是指什么?

徐文兵:镇星就是土星。也就是说,古人认识到了太阳系的五大行星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动物、植物的影响,包括对人的影响。中央的脾对应的就是土星。

中央的脾对应的就是土星。

万事万物之间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0.“是以知病之在肉也”脾胃有了问题,反映在外面就是肌肉有了病

徐文兵:如果脾胃出现了内在问题,反映在外面就是肌肉有了病。

梁冬:当年有部电视剧,叫《过把瘾就死》。王志文主演的剧中人,就得了这个重症肌无力。我的第一位老师——邓铁涛老师,是调治重症肌无力的高手,他就是用补脾的方法来调治。

徐文兵:原来东直门医院儿科有几位老师也是研究这个的,他用的是一个特别毒的药叫“马钱子”。

梁冬:这是拿来干什么的呢?

徐文兵:它其实是一种神经的麻痹药。有些轻度的肌无力的人,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眼睑抬不起来。上眼皮儿,一侧或者双侧眼皮儿老那么耷拉着,这是轻度的肌无力。重症肌无力的表现就像王志文演的角色,开车时突然拉不动把手了。最严重的时候,控制我们呼吸的这个肌肉没有力量了,人就会活活地憋死。

所以,这个肉的问题很复杂:第一,没肉,我们说这个人活得不丰满,肌无力的这些人就没肉,形销骨立,跟芦柴棒儿似的。

没有肉的人,一看就是脾胃弱。脾胃弱的人,就“病在肉也”。

有的没有肉的人,一看就是脾胃弱。

第二,有些人光有其形,没有其气——有肉,但是没有力量,就是说有肉无肌,不会发力。这也是脾胃的问题。所以,检查这些人出现了肉的问题,第一想到的就是脾胃。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把食指和大拇指合并起来,看看合谷这地方鼓没鼓起一个肉。一看,哎哟,肌肉萎缩了。好多人节食,或者是减肥、绝食,第一个消下去的就是肉。把肌肉里边储存的蛋白、脂肪、能量,全给分解掉。

好多人节食,或者是减肥、绝食,第一个消下去的就是肉。把肌肉里边储存的蛋白、脂肪、能量,全给分解掉。

梁冬:像有些人胖胖的,是脾虚呢,还是脾实呢?

徐文兵:当然是脾实了!

徐文兵:什么叫“虚”啊?该有的东西没有,这儿该长肉你没有长肉,那叫虚。

什么叫“虚”啊?该有的东西没有,这儿该长肉你没有长肉,那叫虚。

梁冬:长上了不该长的肉,就要少吃一点。

徐文兵:要少吃,而且少吃那种油腻、痰湿的东西。要多吃点啥才能化痰湿呢?脾属土。谁克脾呢?谁克土呢?

梁冬:木克土。

徐文兵:多吃辛辣、芳香的东西,把那些痰湿化掉。

梁冬:怪不得有些人喜欢吃川菜和湖南菜,那是有道理的。

11.“其音宫”奏起do调儿来,能让脾感到高兴

梁冬:“其音宫”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兵:奏起什么调儿来,能让脾感到高兴呢?

梁冬:就是这个“宫”。“宫”就是do、re、mi、fa、so、la、xi中的do。“其音宫”,就是说如果你脾弱的话,就多听do的音。

“其音宫”,就是说如果你脾弱的话,就多听do的音。

徐文兵:多听宫调。宫调是一种四平八稳的中庸的调,那个角(jué)调就有点争斗意思。

四平八稳的中庸。

不同身体状态的人有不同的养生之道。

12.“其数五”脾胃弱的人要多用“五”和“〇”的数

梁冬:“其数五”作何解释?

徐文兵:“五”和“〇”归到脾胃。所以脾胃弱的人要多用“五”,为什么我们皇上叫“九五之尊”。

梁冬:说的是正中?

徐文兵:正中,这是“河图”“洛书”规定的。“河图”把“五”放在了中间。然后 “洛书”中,那个“九”在最高点。所以说皇帝是“九五之尊”,就是从“河图”“洛书”来的。对应到中央,中是“五”,央是“九”。

脾胃弱的人要多用“五”,“河图”把“五”放在了中间。然后“洛书”中,那个“九”在最高点。所以说皇帝是“九五之尊”,就是从“河图”“洛书”来的。

13.“其臭香”香的本意是五谷的香

“甘受和,白受彩”:其实吃一碗白米饭,是不需要菜的

梁冬:“其臭香”是什么意思呢?

徐文兵:我们再回忆一下这个“木”,就是木和肝,“其臭膻”,就是吃草的东西都有膻味儿。到了这个“火”字呢,是 “其臭焦”。到了脾胃呢,什么能让脾胃活跃起来,鼓动起来?是香。

梁冬:这个“香”是指什么呢?

徐文兵:香的本意是指五谷的香。它上面是个“禾”,古人吃饭,吃的是五谷。那些菜、肉是帮助下饭的。

梁冬:广东人称所有的肉菜为“餸”。

徐文兵:红叶老师讲课说过,古人说过一句话,叫“甘受和,白受彩”——吃五谷,就像一个纯白的东西,可以涂抹最漂亮的图画。甘淡味道的五谷,正好就是滋养脾胃最好的东西。你在里面加点儿色彩,加点菜、加点肉,就更好了。

甘淡味道的五谷,正好就是滋养脾胃最好的东西。你在里面加点儿色彩,加点菜、加点肉,就更好了。

现在人颠倒了,整天吃肉、吃菜为主。所以,真正的“香”是指粮食的香,麦子有麦香,米饭有稻香。泰国香米一蒸出来,它有一种异香。小米饭焖出来,也有一种香,那种香真是沁脾的,让人不由得十指大动,想吃。

其实吃一碗干饭,小米饭或者白米饭,是不需要菜的。稍微有点酱油,有几根咸菜,或者有块酱豆腐,吃起来会特别香。而且,你吃进去以后,特别妥帖、舒服、舒坦,一点都不闹腾。

相反地,你吃点大油大腻的东西以后,整个人就没有精力、心神干别的了,你那点元气都去跟油腻的食物干仗去了——等把它化完、分解了,该排出去排出去,该吸收的吸收完,老天给你的精气神就用得差不多了。所以,修行悟道的人,都是在饮食上十分讲究的人。人家的讲究是吃五谷,加点蔬菜。

“芳香醒脾”

徐文兵:“食谷者慧”——老吃五谷的人会开“慧”。老吃肉的那些人就没有这种“慧”——“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所以,香最早指的是五谷之香。当你吃五谷都吃不出香味的时候,那只能来用其他的食材或者药材去调味了。这时候“香”就变成其他的香了。

炖肉的时候要放肉药,要加点香,王守义制作的调料“十三香”中,香的功效就是唤醒脾胃的功能,让你闻着香味,口水流出来了,就想吃了。意思是,我准备好了来消化这个东西。

如何让人提高脾胃功能呢?中医专门有种调治方法叫“芳香醒脾”。醒脾,就是把呆滞了、被蒙蔽了的脾唤醒。这些芳香醒脾的药里边有很多都是从南方过来的香料。历史上,中国人和中东、波斯人做生意,最早就是在广州卖瓷器和丝绸,以换取对方从热带,或者赤道附近运过来的香料。所以,中药里面很多香料药都是从外国进口来的。

如何让人提高脾胃功能呢,中医专门有种调治方法叫“芳香醒脾”。

我们经常用的什么砂仁、安息香、龙涎香、木香、沉香,还有那种比较凉的冰片、麝香,其实从根儿上来讲,都对脾胃功能有刺激。很多人中暑以后,就是处于一种蒙蔽状态——不吐,也不泄,整个人就好像被冰镇住了,这时候就要用那种特别香的药。

很多人中暑以后,就是处于一种蒙蔽状态——不吐,也不泄,整个人就好像被冰镇住了,这时候就要用那种特别香的药。

此时,我们会用 “藿香正气水”,若不太管用,“十滴水”更香,实在不行,我们还会用到苏合香丸,而苏合香也是一种香。中药店里边有很多这种奇珍异香。

人间万事看遍不如读书好,世上食材尽尝莫如菜根香。

梁冬:前面说到这个沉香,为什么叫“沉香”呢?

徐文兵:这种木头是沉在水里面的。越南就出产很多好的沉香。一般我们闻到木头点燃后的那种香,都有点燥。但沉香是一种硬木,是沉在水底下以后再捞上来做成的香,它的烟不燥,可以治病。

沉香是一种硬木,是沉在水底下以后再捞上来做成的香,它的烟不燥,可以治病。

总的来说香是入脾胃的,再往下细分,不同的病就要用不同的香。

梁冬:中古时期,西方人受宗教限制不能洗澡,所以发展出了强大的香水行业。有一部纪录片就是这么说的——那时候洗澡是件邪恶的事情。所以,西方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洗澡。因此,香水行业特别发达。

徐文兵:中医认为洗澡也要适当。不洗不对,天天洗也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