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病飙升你如何应对
- 徐光来
- 13字
- 2020-06-28 08:35:21
第一章
慢性病零级和一级预防
一、遏制慢性病井喷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有一个健康长寿的“黄金时期”,那时,原始部落中的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活简朴而自然,身体很健康,不少人一生无病,无疾而终。然而,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由于各种因素干扰了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尤其人为破坏造成的生态失衡引发了许多疾病,加之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目前,我国慢性病呈井喷状态。据调查,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慢性病,每10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2015年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慢性病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患病率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增高到25.2%。北京市健康白皮书(2013)发布,恶性肿瘤连续7年为居民死因的首位。我国慢性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慢性病虽然难治,但可防可控。防控慢性病,80%与我们自身健康素养有关。在慢性病的发病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占60%,自然与人为环境因素占20%,其余为生物、社会和医疗等因素。
1.我国慢性病井喷的原因和现状
(1)病因多。慢性病的致病因子真是无所不在、无奇不有。可以说只要人活着,即使在睡眠状态,不知不觉中也会受到致病因子的侵袭。
(2)病谱广。不论性别、年龄、种族,人体的各系统、器官、组织均可染病,无一幸免。
据统计,慢性病已达2000多种,尚有许多亚临床疾病(或可称亚健康)还未包括在内,而且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3)“后备军”庞大。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至少有一种慢性病的人数约为5.8亿,在这些慢性病患者中,70%是65岁以下的人口。未来20年,我国40岁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和肺癌的后备人数将继续增加,而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我国庞大的慢性病后备队伍将源源不断地向“正规军”进行补充。
(4)治疗难。人一旦得了慢性病,几乎都是“终身制”,能临床治愈的很少,大多数人长期带病生存。这是因为目前许多慢性病病因不明,而更多的慢性病即使病因明确,也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慢性病发展到功能衰退阶段,即使脏器移植也只是延长生命而已,无法治愈。
(5)负担重。国家2011年所付医疗卫生费用达到125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3%,慢性病患者因此产生的人均经济负担达到17777元。慢性病的高发病率、高消耗、高死亡率势头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会严重威胁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
同时,慢性病更是家庭的一个沉重负担。以患肿瘤为例,治疗恶性肿瘤基本都是自费,化疗几个疗程就需要花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人民币,对肿瘤有辅助治疗效果的植物药如冬虫夏草、铁皮枫斗晶等及有些名不见经传的所谓抗癌药物价格亦十分昂贵,而肿瘤患者和家人常常是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治疗。如此昂贵的医药费,就目前我国国情,即使是小康人家亦难以承受,更不用说经济不富裕家庭了,但一般只要患者(尤其是儿童及青中年患者)自己没有放弃治疗的意愿,家人就千方百计借贷、砸锅卖铁卖房来筹集资金以获取疗效或延长生命。高期望、高代价的结果往往是致贫、返贫、人财两空。这对病情已发展至终末期的慢性病患者家庭来说,无疑是“人去楼空”的一场悲剧,人走了,痛苦却留下了。
2.面对慢性病井喷,我们能够做的是什么
(1)提高健康素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虽已从2012年的8.8%提高到2014年的9.48%,但对于达到防控慢性病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世界卫生组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由于医学保健知识贫乏,许多人步入了生活方式的误区,如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病是吃出来的。从过去的吃不饱到昨天的吃得饱,再到今天的吃得撑。过去,影响我们健康的主要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如今,威胁我们健康的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我们的思维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中,不知道饿肚子时生的病和吃饱之后生的病是不同的,饿肚子时生的病大多数通过营养和打针吃药可以治好,而营养过剩生的病大多数靠打针吃药是治不好的。如果今天我们只关注打针吃药,不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其结果只会是病越治越多,越治越难,越治越贵,健康状况也就越来越差。
现代营养学家说,会吃要用“脑袋吃饭”,不会吃才只用嘴吃饭。就是说要科学饮食,不要停留在口感和果腹上,要靠知识吃饭,用脑选择营养。现在不少人“英雄难过美食关”,因此,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病便接踵而来。从现实情况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未深入人心,健康素养亟待提高。
(2)克制任性。健康生活方式这个词对大众来说并不陌生,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健康,不少人已经有所了解,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是知易行难。这是目前慢性病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人基于“疾病离我们还很遥远”的心理,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上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而部分患者即使病魔缠身时,也并没有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据调查,城乡居民掌握健康知识与理念的程度要好于建立健康行为的程度,也就是说,健康知识尚不能有效转化为健康行为。现在有不少人不是无知而是无为,大家知道吸烟有害自己和他人健康,但不少人行为上改变起来很难。我们遇到有些阻塞性肺病住院患者,呼吸稍平稳便“偷着”吸烟,虽然医护人员讲了许多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但患者一直等到躺在床上上气不接下气或查出肺癌才无奈地戒烟。
吸烟者应该知道香烟吸进去是害己,呼出去是害别人,香烟烟雾微粒不仅污染大气,而且二手烟、三手烟的受害者首先是家人尤其是儿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吸烟者“吸进去是自杀,呼出去是杀人”并不为过。一个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和对社会、家庭有责任心的人便应义无反顾地戒烟。
更有一些中青年人长期在高压力、高节奏、高强度的环境下工作,累了不休息,饿了不吃饭,渴了不喝水,起居不定时,值夜不补睡,小病不就医,而他们却不乏了解一些医学常识。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的职场人愿意拿健康换高薪,为钱折腰,期望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后拿钱换命。其实,拿命换钱是透支健康,生命贬值,拿钱换命是奢望,如果拿钱能换命,身家数百亿的乔布斯就不会只活了56岁。
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对企业员工健康知识调查显示,白领们虽了解不少健康知识,但却是行动上的“矮子”,存在知与行的断裂现象。如对高血压、心理健康等知识的测试,高达九成人能正确回答,但每天坚持锻炼的员工只有64%;明知嗜盐会引发高血压等许多疾病,但能把每天的摄盐量控制在5克以下的人也不多(即使是高血压患者);过量饮酒对脑、心、肝等脏器有损害已是常识,但酗酒者仍频频饮酒。任性是目前慢性现井喷的重要原因。
(3)驱散惰性。2014年国务院推广慢性病运动处方,按健康、体力、心血管功能状况分类,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强度和时间,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慢性病运动处方在我国的使用率几乎为零,这使得防治慢性病的效果大打折扣。
社会上这种知之而不为的现象已成为常态。但只要有坚毅的意志,不良生活习惯是可以改变的,首先要克服人的惰性。
每个人都会有懒惰的时候,而意志是克服懒惰的一种力量。意志的形成,要有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有目标在那里等待我们去到达,我们就会觉得有理由把自己发动起来。这个目标就是少得病,不得大病。多数人都预期自己可以活到100岁,因此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还在那里慢慢腾腾,不慌不忙。而认真生活的人经常会相信,只有自己可以掌握这短暂的现在,才是他靠得住的生命。因为人生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也避不开这个结果。“那就要活得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这话真的有着不凡的催逼力量,谁也不知道哪一天是自己的生命终点站。
3.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播下一个良性生活习惯便会收获一个健壮的体态;播下一个不良的生活习惯便会收获一个病态的体质。同样,改变一个病态性格就能改变一个病态的体质,收获一份健康。
“人反复做什么事,他就是什么人。”心理行为研究认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坚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我们终生的财富。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把地狱变成天堂,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则能把天堂变成地狱。
那些坚守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最终不是败给了无知,而是败给了无为。其实,无为比无知更可怕,因为无为者已经模糊了健康与疾病的界限,甚至对危害自己躯体的因子的不断侵袭也已经麻木了。有句格言说:“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错误的坚持和轻易的放弃。”对不良生活习惯的坚持和对克服懒惰的放弃都会给人生带来遗憾。如果执意坚持不良习惯,去趟ICU或者墓地,你就会明白,你已经耗得太多,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切莫再耗下去了。不要做泰坦尼克号的乘客,而要做豪华邮轮上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