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蔡槐庭与蔡槐庭的故事

蔡槐庭(1557—1621),名承植,字以仁,号槐庭,湖南攸县渌田人。万历七年(1579)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任南直隶池州府儒学教授。此后先后担任福建建宁府推官、南京户部主事、北京户部主事、浙江嘉兴府知府、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南京太仆寺卿等职,约于万历四十年(1612)前后辞职还乡。蔡槐庭为官近三十年,淡泊廉洁,兢兢业业,清誉有加。其在嘉兴知府任上尤为同僚和百姓所赞赏,(雍正)《湖广通志》(卷五十五)蔡槐庭小传称:“守嘉兴,俗尚侈靡。闻太守高洁,不肃而戢。时南方郡守有‘四君子’之称,承植其一也。”

同时,蔡槐庭也是明朝末年著名的佛教居士,他虔诚信佛,守戒甚严,坚持过极其简朴的日常生活。据明人周圣楷《楚宝》(卷四十二)载,蔡槐庭早年即“发愿长斋,秉戒笃修,行头陀行”,“每夜危坐匡床,远离女事者三十年”。为官期间,“衣冠悬置座隅,鼠蚀尘封,逢人便著。食必取其粗粝,嘉宾至,止炉中煮一茎菜,以手掇菜叶共啖之”。后来又拜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为师,成为莲池门下著名的居士。晚年辞官还乡后,更是“专修净土,昼夜持名,结庵为念佛会,与诸菜佣唱导”,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教事业。因此,清人彭绍升《居士传》、彭希涑《净土圣贤录》、周克复《金刚经持验纪》等佛教传记文献都有传文载述蔡槐庭的事迹。

蔡槐庭的故事是以蔡槐庭为主人公的地方传说,确切地说应该叫“蔡槐庭传说”,因当地民间多称之为“蔡槐庭的故事”,故本书继续沿用这一称呼。据《蔡氏族谱》记载,蔡槐庭故事的某些内容在明朝就已经流传了。近现代以来,这些故事主要流传于湖南省的攸县、安仁、茶陵等县和江西、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其核心流传区则是攸县渌田镇的蔡氏聚居区。蔡槐庭的故事是攸县境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大人物传说之一。

蔡槐庭无疑是当地民间传说中的箭垛式人物,以他为中心吸纳了各个方面的传说材料,由此形成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蔡槐庭故事。就这些故事的来源看,主要包括蔡槐庭本人的事迹、渌田蔡氏宗族其他人的事迹、攸县其他地区的地方传说、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等四个方面。由于故事传说的来源广泛,蔡槐庭故事中的“蔡槐庭”形象与历史上的蔡槐庭其人相差极大。但是,蔡槐庭的故事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节曲折、传奇性强等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20世纪80年代之前,蔡槐庭的故事曾在攸县当地广为流传,是民间日常娱乐和幼儿教育的重要艺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发达,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涌现,蔡槐庭的故事同其他民间传说一样,在民间渐渐被人们淡忘,即使在原来核心流传区的渌田镇,即使在山村农家,许多年轻人对蔡槐庭的故事也已知之甚少。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以传统社会为土壤的民间传说等口头文学日渐衰落,不过,作为一种有着千百年积淀的艺术形式,它绝不会因此而烟消云散。它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正以新的形式进入影视或游戏等新时代的文化产品之中,成为诸多现代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蔡槐庭的故事作为教育过无数乡民童稚的群众艺术,也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不仅因为它曾经教育过我们,有历史性的功绩,更因为它凝结了众多人民群众的智慧,许多经典的故事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蔡槐庭故事鲜明的地方性展示了特有的风俗民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关注。

二、蔡槐庭故事的整理

通常的民间传说整理强调保持讲述时的原貌,整理者只是从事客观的文字记录。这从保存文献、保存民间传说的角度看是合适的,对民间传说的研究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但这种整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由于讲述者艺术水平的差异,所收集的民间故事的质量往往参差不齐,许多故事传说情节简单,语言粗糙,难以阅读。而且,许多故事往往是某些经典传说的异文,或者是某些经典传说母题的重新组合,这类故事稍稍多看几篇,就会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难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民间传说日益衰落、人们的阅读空间日益被压缩的当下,这样收集整理出来的民间故事往往只能成为图书馆的藏书,只能为少数研究者所利用。这种整理只能起到保存民间故事的作用,很难焕发民间故事的生命力,更无法促进民间故事的传播与发展。

因此,我们在此次蔡槐庭故事的整理过程中采用新的整理思路:在不违背蔡槐庭故事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允许对相关故事文本的文字、结构甚至情节等进行相应的处理,以确保故事的完整性和传奇性,尽力让这些故事变得经典、传奇、可读、有趣。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整理,达到三个目标:一是保护经典的故事传说。二是促进故事传说的传播和发展,让故事传说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三是发挥故事传说的艺术功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蔡槐庭故事的独特魅力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次整理之前就曾有过几次初步的整理。1987年,攸县民间故事集成办公室编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攸县资料本(内部发行)》中的《官架桥》一文,即是流传较广的蔡槐庭的故事。该书虽然只收录了一篇有关蔡槐庭的故事,但足以说明蔡槐庭故事在当时已经获得人们的认可,已经进行了最早的整理。

2001年,渌田蔡氏修撰了《渌田蔡氏九修族谱》,该谱正谱共十一册,另有《副卷》一册。《副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传说故事和补遗勘误两部分。传说故事的前言称:“人们出于对我们祖先的爱戴和怀念,根据他们的业绩创作了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和故事,在攸河、沙河境内,在洣江、永乐江两岸广为流传。”又称:“槐庭是传说中的神人,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在本卷中最为突出。”据统计,《副卷》共收录传说故事四十九则,其中,蔡槐庭的故事三十则,与前言所说相吻合。每则故事除标题、正文外,文末还署有收集整理人的姓名,部分故事还署有口述者姓名。这些收集整理者虽有居址、职业等方面的不同,但多是参与修谱的工作人员,由此可见,蔡槐庭的故事的收集面还不广泛。就故事本身看,它们既具有原始朴实、形态多样等可取的一面,也存在语言文字粗陋、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等缺点。尽管《副卷》所收集的蔡槐庭的故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它毕竟是第一次较系统的收集整理,对蔡槐庭故事的保存与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6月,蔡道华撰有《蔡槐庭外传》。蔡道华(1935—)曾参与《渌田蔡氏九修族谱》的编修,族谱《副卷》中的多篇蔡槐庭故事就是由他整理的。《蔡槐庭外传》约九千字,由蔡道华私人印发。该传分四个部分,分别介绍蔡槐庭的家庭背景、早年读书、成年为官、晚年居家等四个方面的情况。由于蔡槐庭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极少,《蔡槐庭外传》中的相关内容多采自故事传说,因此,该《外传》也可以说是对蔡槐庭故事的整理。

2004年11月,蔡功德(1939—)创作了章回体小说《蔡槐庭传奇》(内部发行,株准字〔2004〕第34号)。由于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蔡功德掌握了大量的蔡槐庭故事,他在后记中称:


自孩提时起,每逢夏夜秋月邻里围聚户外乘凉,或寒冬腊月围坐室内炉旁取暖,长辈们聊天说地,海阔天空,讲着古今故事。经常讲起蔡槐庭当清官的情节,人们都侧耳聆听,细细品味。特别是我们小孩子更是觉得新奇,往往再三追问,大人都一一回答。因而是铭记不忘。长成之后,我供职基层乡镇,长期下乡驻村,走遍了本县东西南北。饭后茶余,村民问及我的家乡。当听说我是渌田人的时候,时有老者说:“你们渌田蔡家在明朝出了个蔡槐庭,是个访察官,皇上封了他有‘先斩后奏’之权,那些贪官人人怕他。可是你们的同宗么?”……于是,也时常有人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蔡槐庭的一些故事。


《蔡槐庭传奇》就是以蔡槐庭的故事传说为基础而创作的。全书二十余万字,共三十六回,从渌田蔡氏始祖蔡朝端任官、葬凤形山写起,再写到蔡槐庭的出生、读书、为官到最后去世,完整地描述了蔡槐庭的传奇一生。全书虽然是现代白话文,但章节安排和叙述风格都模仿古典章回小说的形式,题目都是整齐的四言加七言的对偶句,如第一、第二回的题目分是“表彰功臣 蔡忠册封安邑令 觅寻真脉 始祖卜葬飞凤山”“灯芯客人 遇艳钟情走风水 跛足娃子 滴血认亲回原宗”。小说中蔡槐庭的人生经历完全是以民间传说为基础,再参照《渌田蔡氏九修族谱》中少量的文献演绎而成。

该小说虽包含大量的故事传说,但出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这些故事传说都被修改或删节,大多丧失了民间传说的本来面目。而且,故事的采用可能存在这样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许多故事原来可能不属于蔡槐庭的故事,但为了小说创作的需要,也融合进了蔡槐庭故事。其二,某些包含负面形象的蔡槐庭故事,可能因主题的冲突而未被《蔡槐庭传奇》收纳,如蔡槐庭处死小孩的传说(参见《我家孙子打奶奶》),蔡槐庭与皇妃关系暧昧的传说(参见《日饮半江水》的整理说明)等。不过,《蔡槐庭传奇》中所保存的故事传说仍值得我们重视,许多故事的人物、结构等虽然被改变了,但其核心母题仍然保存完好,仍然能看出这些故事传说的基本面貌。而且,由于该书是以故事传说为基础演绎而成,其故事传说的数量非常大,故对保存、发掘蔡槐庭的故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已有的整理成果,此次整理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资料:第一,《渌田蔡氏九修族谱·副卷》和《蔡槐庭传奇》,这是本次整理中最重要的资料。第二,我小时候的所听所闻。小时候经常听父母及其他长辈讲蔡槐庭的故事,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其中有两个人需特别提出来。一位是我母亲。母亲能言健谈,且因外婆的娘家在官架桥,故能讲很多蔡槐庭的故事,我记忆中最早的蔡槐庭故事就是母亲讲给我听的。一位是蔡福生。这是一位老爷爷,我们刚上小学时,他就已经七十多岁了。据说他曾被抓过壮丁,当过许多年的兵,似乎还打过仗,到过很多地方。他很开朗,很健康,喜欢给小孩讲故事,讲过很多蔡槐庭的故事。小时候听过的蔡槐庭故事似乎很多,但都比较零碎,比较模糊,只有一些神奇的情节才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第三,着手整理时的采访所得。正式整理前,我曾联系过几位渌田籍的蔡姓教师,希望与他们共同完成收集整理工作,如曾邀请蔡功德先生的女儿蔡艳飞(1966出生,大学文化,中学英语教师)与我合作,由她整理她爸爸了解的蔡槐庭故事。蔡艳飞虽欣然答应,但她完成的那部分明显受《蔡槐庭传奇》影响,与真正的民间故事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她自己比较忙,未能继续整理任务。其他同志的收集工作也未能如期进行,蔡槐庭故事的整理工作一时陷入停顿,我自己也感觉很茫然。最后想起老家的蔡基容,听他一讲,我的思路才真正清晰了起来。

蔡基容(1955—),小学文化程度,渌田镇存阳村李家塘村民小组(原为下松角塘村民小组,20世纪70年代初人口调整时,划入邻村李家塘村民小组)人。蔡基容年轻时曾外出至江西莲花县等地搞副业(打工),见闻较多,喜欢讲故事。我们家乡称“讲故事”为“讲时文”,贬义一点的称呼叫“扯北里经”,蔡基容当时有“扯经宝”的绰号。我小时候曾听过蔡基容讲故事,故本次搜集蔡槐庭故事时特地约了他来给我讲蔡槐庭的故事。与《渌田蔡氏九修族谱·副卷》和《蔡槐庭传奇》所载的故事相比,蔡基容讲的故事更完整、更曲折、更有传奇性,而且许多故事是前两部书未曾收录的。据蔡基容介绍,这些故事大多是他在江西搞副业时,听一个老头讲的,这令我很惊讶,也很受启发。

在具体整理过程中,我大致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有多个版本或异文的故事传说,选一个较好的版本为底本,再参考其他版本或异文进行整理。其二,故事情节不完整,不合理,或仅有简单故事梗概的,进行适当调整补充。少数故事过于简单,不利于阅读的,则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适当增补一些情节;有些经典的情节单元在多个故事中反复出现,容易给人重复雷同之感,则适当进行删减、替换。其三,各个故事独立成篇。前后故事可以衔接则适当衔接,但不刻意追求衔接;各故事之间力求避免时间、内容、人物等方面的冲突。其四,不刻意追求故事人物形象的高大、高尚,尽力保持民间传说的通俗性、趣味性和传奇性。其五,明显受到当代生产、生活、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均予以删改。

三、本书的结构安排及相关说明

本书的基本追求是经典地呈现蔡槐庭的故事,在保存蔡槐庭故事的同时,促进蔡槐庭故事的流传,让它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发挥其应有的艺术功能。因此,我在整理故事的同时,也展开了有关蔡槐庭故事的研究,这一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蔡槐庭故事的基本特点,包括考察现实中的蔡槐庭的生平事迹;二是全面搜集有关蔡槐庭和蔡槐庭故事的古典文献资料。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希望能够把艺术中的蔡槐庭与现实中的蔡槐庭、故事文本与史料文献、故事传说与历史事实同时呈现给读者,让人们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蔡槐庭的故事。围绕这一思路,全书共分三个部分。

上编:《蔡槐庭的故事》。因目前还没有专门系统收集蔡槐庭故事的书籍,蔡槐庭故事面临失传的危险,本部分主要收录蔡槐庭的故事,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蔡槐庭的故事原本是各自独立的,本书在编排时,大致按照其出生、求学、为官、还乡、去世的顺序排列,故第一篇是《祖坟中的凤凰》,最后一篇是《虎卵上的蔡槐庭墓》。这些故事原来或者没有题目,或者是随意取的一个题目,整理中我们根据具体的内容分别命名了相应的题目。对每篇故事的材料来源和整理中的相关问题,均作了必要的说明,附在每篇故事的后面,以便相关读者作更深一步的了解。

中编:《蔡槐庭与蔡槐庭故事的研究》。蔡槐庭的故事虽然历史悠久,但其传播范围不是很广,蔡槐庭和蔡槐庭的故事均未引起专业人士的注意,故尚未出现相关的专题研究文章。许多当地人对真实的蔡槐庭所知甚少,对蔡槐庭的故事存在误解,甚至把蔡槐庭的故事传说当作蔡槐庭的真实事迹,把文艺作品与历史记载混为一谈。这种现象严重影响蔡槐庭故事的流传和发展,必须彻底纠正。因此,本部分重点研究蔡槐庭的故事与蔡槐庭的生平事迹,以便人们对蔡槐庭和蔡槐庭的故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具体分为两章:(一)蔡槐庭生平事迹考察;(二)蔡槐庭故事研究。

下编:《蔡槐庭与蔡槐庭故事的古代文献》。与蔡槐庭的故事缺少整理一样,蔡槐庭本人和蔡槐庭故事的相关古代文献也从未有过汇集整理。我认为,这些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对认识、研究蔡槐庭和蔡槐庭的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是蔡槐庭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部分专门汇集蔡槐庭和蔡槐庭故事的相关文献。这些古代文献包括三个方面,即蔡槐庭的相关文献,蔡思穆的相关文献,其他人或物的相关文献。由于这些人或物的历史文献留下来的极少,故本次收集整理时,凡是能找到的均收录进来。这些文献在整理时主要进行标点断句,原文献中明显的错误径直修改,不一一注出。每篇文献的末尾均交代文献的出处等情况,以便爱好者或相关研究者进一步查阅。由于《渌田蔡氏九修族谱》采用的是简体汉字,许多汉字在由繁到简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我暂未见到旧版族谱,有些地方无法释读,只能暂时注出标明。最后附有蔡槐庭和蔡思穆两人的简谱。

蔡槐庭的故事虽然流传范围不够广,但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值得研究者关注。此次以新的思路整理故事传说,且把具体的故事传说与相关的历史文献、相关的研究讨论汇集于一书,这无疑是整理研究民间文学的新尝试。由于学识和精力的限制,这一尝试难免存在不足,不过,我仍希望抛砖引玉,看到整理研究民间故事传说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