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

【原文】

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瑶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合之为斗。按《道藏经》:七星,一贪狼,二巨门,三禄存,四文曲,五廉贞,六武曲,七破军。堪舆家用此。

斗柄东,则天下皆春;斗柄南,则天下皆夏;斗柄西,则天下皆秋;斗柄北,则天下皆冬。

《史记》:中宫、文昌下六星,两两相比,名曰三能。台,三台。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

【注释】

①《道藏经》:又名《道经》《道藏》,是我国文物图籍宝库中的一部珍品。目前,中国仅存《道藏经》三部,均系明代的《正续道藏》,由张宇初修编。

【译文】

第一颗星是天枢,第二颗星是璇,第三颗星是玑,第四颗星是权,第五颗星是玉衡,第六颗星是开阳,第七颗星是瑶光。第一至第四颗连起来是勺的头,第五至第七颗星连起来是勺的柄,合起来就是勺子的形状。按《道藏经》记载说:北斗七星,一是贪狼,二是巨门,三是禄存,四是文曲,五是廉贞,六是武曲,七是破军。很多勘察风水的人都惯用此说法。

如果北斗七星的勺柄在东边,世间就是春天;若在南边,世间就是夏天;若在西边,世间就是秋天;若在北边,世间就是冬天。

《史记》记载:北斗星所在的中宫文昌星下的六颗星,两两相对,就叫“三能”。也称台、三台。这些星的光亮度若一样,就意味着君臣相处和谐;不一样,君臣关系就不和谐。

参商

【原文】

高辛氏二子,长阏伯,次沉实,自相争斗。帝乃迁长于商丘,主商,昏见;迁次于大夏,主参,晓见。二星永不相见。

长庚即太白金星,朝见东方,曰启明;夕见西方,曰长庚。

【注释】

①高辛氏:姜姓,中国古代氏族。高辛氏族形成于少昊金天氏政权时期。其父系先祖为黄帝氏族,母系先祖为炎帝氏族。

②帝:帝喾(kù),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黄帝的曾孙。

【译文】

阏伯和沉实是帝喾高辛氏的两个儿子,他们两个之间互相争斗。帝喾就把大儿子阏伯迁到商丘,让他主商星,晚上出现;把小儿子沉实迁到大夏,让他主参星,白天出现。从此,兄弟二人便永不能相见。

长庚星就是太白金星,早上在东方出现,叫启明;晚上在西方出现,叫长庚。

太白经天

【原文】

太白,阴星,昼当伏,昼见即为经天;若经天,则天下草昧,人更主,是谓乱纪,人民流亡。

应劭曰:“上阶上星为男主,下星为女主;中阶上星为三公,下星为卿大夫;下阶上星为上士,下星为庶人。三阶平则天下太平,三阶不平则百姓不宁,故曰六符。”

【注释】

①伏:隐藏。

②草昧:形容时世混乱黑暗。

③应劭:(153—196),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

【译文】

太白星是阴星,白天应当隐藏起来,如果白天出现就叫“经天”;如果出现了“经天”,那意味着天下将陷入黑暗的时代,国家就要更换君主,这叫“乱纪”,百姓此时会遭受流亡之苦。

东汉学者应劭说:“三阶六星中上阶的上星为男子之主,下星为女子之主;中阶上星为朝廷的三公,下星为朝廷的卿大夫;下阶上星为士人,下星为百姓。三阶若平列天下则太平,若不平则百姓不能安宁,所以这六颗星也叫‘六符’。”

五星奎聚

【原文】

宋乾德五年三月,五星聚于奎。初,窦俨与卢多逊、杨徽之周显德中同为谏官。俨善推步星历,尝曰:“丁卯岁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始太平。二拾遗见之,俨不与也。”吕氏中曰:“奎星固太平之象,而实重启斯文之兆也。文治精华,已露于斯矣。”

【注释】

①窦俨:(918—960)字望之,蓟州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各朝,屡任史官。

②卢多逊:(934—985),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北宋宰相。后周显德初年进士。北宋建立后,官至兵部尚书、宰相。

③杨徽之:(921—1000),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宋代官员、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

【译文】

宋乾德五年三月,五大行星聚集于主管文运的奎宿。当初,窦俨、卢多逊、杨徽之三人在后周显德年间同朝为官,都是谏官。其中窦俨对推算未来的事比较擅长,他曾经说过:“丁卯年五大行星会聚集于奎宿,象征天下以后都是太平的。您二位拾遗大人还能有幸看到,我就不行了。”宋代吕中《宋大事记讲议》中说:“奎星固然是太平的预兆,但是实际上也重现开启了斯文之兆。本朝文治的精华,已经在此处显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