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
- 李培林主编
- 4238字
- 2021-03-29 23:57:15
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蕴含了价值理论、自然资产理论、增长理论的突破,尤其是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通过对自然价值的明确认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经典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解释了人与人的关系。人类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关系,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无论人是作为自然界产物的客体,还是作为认识开发利用自然的主体,也体现为价值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关系不仅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也是整个生态系统得以维系的基础和核心。因此,价值理论从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人类社会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发展方向取决于价值导向。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正是源自以前错误的价值观,是不注重绿色发展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生态价值”概念,标志着我们党在价值理论上的突破。以前我们过于强调劳动创造价值,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解读导致价值概念外延的人为缩小,把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生硬地用于社会国家的治理,走了发达国家都同样走过的弯路。根据前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一直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以绿水青山为形象指代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有着自我内部的价值循环,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发挥着作用,为人类创造生存条件,除了产生经济产品,还供给呼吸的氧气和清洁的水源,消纳废弃物,美化环境,提升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幸福感。因此,自然资源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有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同时认可这三个价值是重要前提。
经济增长狭义的理解就是指GDP增长,有三个直接决定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不仅是量的增加和扩张,还强调质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创新和高级化,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提高。以GDP总量表示的经济增长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也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过去我们在指导经济时,由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区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客观地造成了“唯GDP论”的盛行。
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较少把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熊彼特强调“创新”作为动力解释经济发展;索洛等人进一步指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从长远来看,是技术进步,而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内生增长。罗默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方面: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和新思想。其中,新思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卢卡斯的内生增长理论框架由物质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动、人力资本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三个模型构成。相比之下,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等古典经济学家注意到了自然资源在增长中的特殊性,注重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土地、劳动。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包含了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增长模式。绿色发展是“绿色+发展”,是绿色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的紧密结合;只有“绿色”没有“发展”,或者只有“发展”而没有“绿色”,都不是“绿色发展”。说到底,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寻求生态繁荣,是一种品质可以不断提升的经济稳态和可持续发展,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的繁荣,代表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发展是前进方向。坚持绿色发展,意味着导向必须是绿色的,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即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最终也是生产力和宝贵财富。绿水青山是我们珍贵的自然要素,也是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破坏了绿水青山,毁灭了生态环境,就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除去了金山银山赖以存在的根基。我们在认识到“绿水青山”巨大的生态价值以前,走的是粗放式发展的路线,就是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经济增长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增长的极限》警示人们,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无法长期持续。进入21世纪,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付出的代价远超想象,资源和环境危机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亦不可得,得而复失。这是第一重否定,即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如果我们坚持资源节约集约,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与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产业,则优美的生态环境将会成为重要的“天然资本”,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发展潜力也随之得到提升,绿水青山会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绿水青山会带来经济、社会、文化的各项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完成第二次否定的认识飞跃。
联系到当前的环境保护及治理,其重要性已成为当前的共识,但怎么样保护?一种思路是消极的、被动的,那就是放慢改造自然的速度,既不用回到原始丛林去过茹毛饮血的“纯天然原生态”环保生活,又可享有一定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但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这虽然也是一种选项,绝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选择。我们要做的是积极的保护,是在发展中的保护,依靠科学技术手段,依靠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实现更高层次的保护。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这就是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需要注意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而且是一个发散性的思维和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先说的是当代人的利益。习近平同志指出,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其次是子孙后代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最后是事关全人类的发展利益,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和国际论坛上多次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也是为全球生态安全做贡献。作为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有力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加速转型。中国推进了《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也起到了引领作用,为提升全球治理水平探索出了新的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方面我国很多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已经给出了很多很好的例子。以最早受惠于“两山论”的浙江省为例,实行“八八战略”十年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且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更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破解了在传统工业经济系统内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开创了自然资本增值与环境改善良性互动的生态经济新模式。
我国当下“温饱”已基本不成问题,“环保”却成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座山”的论述,正是为了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绝不能让“污染”成为“温饱”之后的“瘟疫”。这表明,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能够兼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经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威胁,也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中央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用“绿色发展”理念,有力地回应了人民内心的期待,对症下药,为推进美丽中国真正开出良方,表明未来的中国将通过绿色发展,探寻出一条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我们种下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带来丰厚的绿色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时,不仅需要用“和谐一体”的生态思维取代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谋发展要考虑环境承载力,而且要立足实际创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美丽经济”,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生态化、绿色化转型。在具体的措施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发展,坚持特色化的发展模式。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工业化不是到处都办工业,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实现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执政观、政绩观,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是关键,实现绿色生产方式是主要载体,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是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来处理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生态环境既是生产力要素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会增加对其他生产力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务之急是要扭转发展的传统惯性思维,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绝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