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
- 李培林主编
- 4492字
- 2021-03-29 23:57:14
二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绿色发展的基本要义,从技术层面讲,涵盖了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三个方面。其中,资源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要求我们,认清自然资源价值不仅包含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还必须考虑生态价值,形成全新的资源价值观,并以此指导和约束各种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减少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使自然资产得以保值增值。保护环境要求我们,在对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科学认知上,考虑生态容量,从受制于环境的被动适应转变为与承载力相适应的主动转型。对于已经超过环境和生态系统容量而出现恶化退化的地方,必须要有投入,加以治理,修复生态,或让自然休养生息,自我修复。这是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我们一直在讲我国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实际情况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约束的压力不断加大。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的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属于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但人均占有少,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且分布不均。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除了水资源短缺,我国还存在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这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严重威胁人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等。在土地生产率、水资源生产率、主要原材料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指标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比较大。
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超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拼资源”换来的,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付出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能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个别地区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以城市发展为例,城镇化意味着人口在有限的适宜定居和发展的优质土地上不断聚集,多只能占据具有较高自然生产力的优质土地,排放的污染和破坏的生态也聚集在人口密集和空间有限的城市地区。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8.52%,全国663个城市中,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已经超过140多个,全国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与此同时,必须看到的是,一方面,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另一方面,资源能源浪费严重,而且水土流失治理与产生并行,面积巨大、消减艰难,生态系统退化,污染普遍,许多城市水源短缺、雾霾严重、垃圾围城。《201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虽呈总体转好趋势,按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只有9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29.3%, 2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0.7%。
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凸显我国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展战略,但同时与这种良性发展不协调的是,违背自然规律、超越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建设的“伪生态建设”或“伪生态文明建设”在局部范围出现甚至蔓延。比如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生态城市”就是制造人态自然,通过种树、铺草、造水池、建景观大道等方式人工打造“生态城”“宜居城”“山水田园都市”,掀起了“广场热”“草坪热”“水景热”等,不顾自然环境和民生实际推广人工生态;有的认为应借鉴国外先进案例,只有花大价钱才能建“生态城市”;有的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标准。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工业文明的“扩张无边界”假定,造成人们可以“无限发展”的虚幻,为了增长而增长,到了一定的阶段,只能是正负交替,徒费其力,我们必须引以为戒。
从根本上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同人类社会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有关。“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的发展势必加重自然界的负担,污染环境,从而造成大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引起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实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指出,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正在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优化能源结构,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是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不是空谈的,而是具体的、可落实的、可测度的,包括绿色服装、绿色饮食、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旅游,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实践;需要坐而谋,更需起而行。只要我们坚持知行合一、从我做起,自觉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坚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换来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就一定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环境的保护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其重要性,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时时守望,久久为功。”需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才能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关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们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是相互独立甚至对立的关系,“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由于考核体系不完善,在错误政绩观引导下,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GDP,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环评”走过场,监管不到位,法律严重缺位,不该上马的污染企业上马了,不该审批的违规项目审批了,重大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执行大打折扣,违规违法现象普遍,却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劣币驱逐良币”,守法正气不畅、违法成本规避,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没人愿意做。这种GDP至上的发展方式使少数人得利,受伤害的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砸的是子孙后代的饭碗。习近平明确对此种错误行为叫停,“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明确指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革考核方式方法,还有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把绿色发展搞上去。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本质认识的又一次飞跃。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长江经济带座谈会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要建立硬约束,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共保共治定下了总基调,也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化和补充。他所强调的以生态优先促进和实现绿色发展,主张从长远利益出发,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将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从而从系统内部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实现永续发展。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其中的关键是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绿色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强调全过程,特别是源头的治理和控制。污染控制要求在生产的源头、过程和终端三管齐下,源头为主,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实现零排放或近零排放。要从生产源头抓起,推动产业“绿色转身”。着力发展低碳生态工业,改造提升化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旅游区、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新型生态服务业,文化创意、绿色商业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等。同时,坚定不移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从细微处着手,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推广绿色建筑、打造低碳社区,鼓励居民选用环保建材和节能电器;推广绿色交通、完善公共交通、发展慢行交通、使用低碳交通工具、建设低碳化交通管理体系,构建低能耗、高效率交通模式;推广绿色政务,发挥政府在绿色低碳消费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天节约资源,就是为未来的发展争取空间,我们今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为未来保留持续向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