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40年:上海100项首创案例
- 张兆安主编
- 2736字
- 2020-08-28 05:18:09
6 上海:全国首个“营改增”试点地区
2012年1月1日,上海于全国率先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即“1+6”行业)探索实施“营改增”试点。这是继1994年税制改革将产品税改为增值税后,我国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税制改革。此项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服务行业营业税制下“道道征收、全额征税”导致的重复征税问题,实现了增值税税制下“环环征收、层层抵扣”。
事实上,早在“营改增”试点工作实施之前,上海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早在2009年5月,上海成立了由国家和上海多个职能部门、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现代服务业税制改革研究课题组,通过开展预案研究,并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提出在上海率先实施“营改增”试点的初步设想,并于2011年初正式向国家提出申请,最终于同年征得了中央的同意。
针对试点期间出现的问题,上海市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国家有关“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原则和要求,制定实施了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解决了当时特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数据显示,在试点初期的2012—2013年,上海市共对约1.1万户税负有所增加的试点企业实施了“营改增”试点财政资金扶持,有效地平衡了试点企业税负,调动了试点企业的积极性。
自上海“营改增”工作取得成功后,国务院就宣布从2012年9月1日至12月1日,将“营改增”试点地区逐步扩大至北京市、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天津市、浙江省和湖北省,并将上海的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等经验在这些省市推广。2013年8月1日起,将“营改增”试点区域推广至全国范围,并在原试点行业范围基础上新增广播影视行业(即“1+7”行业)。2014年1月1日和2014年6月1日,铁路运输和邮政业,以及电信业又分别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至2016年5月1日,“营改增”试点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2017年7月1日,增值税税率结构从四档简并至三档。2018年5月1日,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进口货物的原适用17%和11%的税率分别调整为16%和10%。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营改增”试点2017年减税1280亿元,是2012年“营改增”试点减税金额的9倍以上,加上2012—2016年已累计减税1968亿元,共累计减税规模达到3248亿元。大量服务业小微企业税负降幅达40%左右,成为本次试点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上海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从改革前的不到60%上升至现在的70%左右。
一、“营改增”试点示范效应
“营改增”政策在上海试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实际问题,上海市财税管理部门针对落实中发现的问题陆续发布了指导性的文件,如《关于本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差额征税会计处理的通知(试行)》。一方面问题的暴露,使得之后其他地区展开“营改增”工作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上海市财税管理部门提出的指导性文件为其他地区解决问题提供了范式。同时,上海市财税管理部门推出过渡性财政扶持措施,对确实存在的税负上升的企业(如交通运输业企业)进行补贴(如青浦区)。这一政策,既是为其他地区展开试点工作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又为其他地区调动企业积极性做了铺垫。此外,上海试点工作还对会计人员提供了分层分类的培训,为如何有效普及“营改增”工作做出了更为明确的示范。总之,上海市从各个方面为其他地区展开推广工作做出了明确并且行之有效的示范,一直走在“营改增”改革工作的前列。
二、“营改增”推动企业改革
(一)“营改增”大大推进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上下游企业,“营改增”驱动下游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倾向于能够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这也使得规范化的供应商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因此,“营改增”帮助下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把控供货商,也使得更多的公司为了获得抵扣,也在不断规范自己,无形之中推动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这也是“营改增”的贡献。
(二)“营改增”暴露出了企业税务风险问题
“营改增”本身并不带来企业税务风险,但推广应用使得企业运营中潜在的税务风险在此次改革中暴露出来。“营改增”带来的税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是否能够顺利地调整思路,实现从营业税体系下的纳税管理到增值税体系下的纳税管理的转变;企业高层是否重视“营改增”、下面各个部门是否具备增值税处理与合规的业务能力;企业内控中财务、IT、法律等各个部门是否能判别增值税体系下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否具备化解风险的经验。因此,企业把握好自身税务风险才能顺利适应此次营改增改革,借力推动自身发展。
(三)“营改增”有助于企业将服务外包发展
在“营改增”之前,企业服务如果由企业内部提供,则相对于服务外包将减少所需缴纳的营业税。“营改增”实施后,虽然提供外包服务企业仍然需要缴纳增值税,但可以由接受服务企业从增值税进项税中抵扣,无论企业内部提供服务还是外部提供都不影响企业税负。因此,“营改增”有利于推动生产企业将服务外包,促进生产制造和服务专业分工和协作,扩大规模并增加企业运营效率。
三、“营改增”推动产业升级
“营改增”的实施能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这是因为,“营改增”能够避免服务业重复征税现象,减轻服务业税务负担,对推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改增”对服务业影响的具体机制主要是:通过对服务业产生直接减税效应;通过服务业对下游企业开具增值税由下游企业抵扣,减轻下游企业税负来拉动服务业发展;通过生产企业内部服务部门独立出来进行运营以及服务业外包来扩大服务规模。“营改增”于2012年试点推广之前,上海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在55%~60%浮动,而至2012年“营改增”颁布以来,上海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稳定提升,说明“营改增”释放了服务业的活力,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见图1-6-1)。
图1-6-1 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变化
“营改增”的实施,也推动了第三产业中重点产业的发展,如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互联网公司和金融企业。2018年国家统计局浦东调查队发布的《新区金融企业“营改增”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新区金融企业对“营改增”税制改革政策总体情况的满意度评价得分为77.2分(百分制),处于较为满意区间,在受访的金融企业中,“营改增”后认为税负下降的企业占比最高,为44.6%;认为基本不变的占24.8%。可见,“营改增”基本达到了为企业降低税负的目的。这是因为“营改增”后,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免税或不征税范围扩大,进项税额抵扣也有利于企业税负下降。而对于互联网企业,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在过去征收营业税不能抵扣,增值税政策下则有下游企业增值税抵扣带来的利润增加。再加上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在于前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税形成的服务企业尽享设备抵扣,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因此“营改增”的实施有助于这些重点发展的新兴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能够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增长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