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学习目标:了解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一、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医疗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对象。我国医学心理学倡导人丁瓒曾提出这一学科的任务:是以心理特征基本规律的知识来帮助医学阐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等问题,更全面地揭示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原则。假如“疾病”指的是身体的和精神的疾病,则变态心理学应该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波罗可帕等曾综述了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的诸多问题,认为这些学科大都研究躯体或生理疾病(机能障碍)的心理因素的作用问题,变态心理学则更多是在精神健康与疾病的领域中起作用。但是从这两门学科的内容和任务来说都是互相交叉、互相补充的。

医学临床工作者缺少心理学的训练,心理学家缺少医学的知识,常常会使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受到限制。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从医学的观点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精神障碍和人的身心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英国的医学心理学与美国的精神医学同义,与临床心理学近义,但各种学科名称所强调的侧重点或研究的历史取向有所不同。

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包括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技术和客观实验等内容。医学心理学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它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如怎样克服过度焦虑,如何消除抑郁,医生与病人如何建立和谐的关系,等等。

现代医学心理学强调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主张把人看作是自然机体与社会实体相统一的存在物,是物质运动与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统一体。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例如药物、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等),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

医学心理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更大的实践意义。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径与机制,更全面地阐明人类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本质,协助医学揭示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规律,寻找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医学心理学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它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其任务是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医疗实践,探讨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并通过对医疗实际课题的探讨推动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医学心理学也是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学的理论研究、临床实践、人才培训以及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提示有关心身密切相关的观点,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古代心身关系的辩证认识。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哲学论著中,包含着许多如“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在秦汉之际的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早已阐明了外感于“六淫”和内动于“七情”的相辅相成与协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疗和预防上主张“治神入手”“治神为本”“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等观点。在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等人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有关精神与躯体相互作用以及强调心理治疗和医患关系等问题的论述。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几乎所有医学领域都有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③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其影响;④研究情绪和个性等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保持和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及其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之目的。

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健康人的心理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须保持和谐、统一;各种心理活动过程及应对行为之间应保持协调、平衡;其人格特征在全部行为中要能表现得恰当和连贯。在医疗实际中,医学心理学强调心理与生理互相作用的观点,吸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导并改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环节,指导和改进医学教育、医疗管理等工作。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它涉及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即从新生命的形成孕育,至婴幼儿的早期培养训练以及少年与青年时期的心身教育与行为指导,从各个年龄阶段的心身保健直到老年期的康乐长寿等。它还涉及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从病因分析、疾病诊断、治疗护理到康复、预防保健、咨询,等等。

医学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因素引起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脑组织损伤、内分泌失调或躯体疾患造成心理变异的分析和心理诊断;人格特征在罹患各种疾病以及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心理治疗的合理安排和疗效讦定;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的推广和探讨;心理护理和心理咨询的实施;医学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和合作。

医学心理学在应用方面,如同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一样,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包括它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结合医疗实践,应用到医学各个部门,如综合医院、专科医学、精神病院、诊所、疗养院、康复医院;工厂、学校和机关的保健室、基层卫生院、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儿童行为指导中心、青少年健康服务中心;也应用到海底、高空、远航、沙漠、矿山等作业的特殊职业群体以及职业学校、盲聋哑学校、特殊儿童学校、工读学校和监狱等群体。总之,它要解决各种影响人们心身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

精神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显然两者是有所不同的,但也有密切的联系。作为临床医学,精神医学首先和临床医学有同样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其服务对象是各种精神病人,其临床工作主要在于对病人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护理。变态心理学并不把这些作为自己的直接任务。

心理学及其分支变态心理学是精神医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协助精神医学的诊断与治疗,促使精神医学发展水平的提高。精神医学则用自己的临床材料和实际成果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中的许多理论和假设,并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不至于“言之无物”。因此,有人说在心理学领域中的许多基础实验研究(广义的)都能对精神医学的某些问题给予一定的启发。另外,精神医学的某些发展对变态心理学也有同样的意义。

精神医学是一门医学专科,精神医学来自于希腊文“精神的医者”,内容是关于心智及精神疾患的预防、评估、诊断、治疗和复健。其主要目标在于减轻精神疾病对患者所造成的痛苦,以及促进健全的心灵。本领域的各项工作可能在医院或社区中进行。病患若无意愿,有时仍需依照各国医疗法规接受治疗。现代精神医学采用医学方法,包括生物医学、心理和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理念,亦即所谓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其他各样形式的治疗。

精神医学范畴内的部分精神疾病是难以根治的,如同许多慢性生理疾病。但在合适的治疗协助下,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重返生活。许多精神疾患只对患者的生活有轻微影响,然而有些疾病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甚至寿命。精神疾患因为容易慢性化及复发,患者常需要长期或终生接受治疗。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常因不同的患者及情境而有不同的考量。

在医院里精神科也可能会被称为身心科、身心医学科;在德国,身心科与精神科则属于两种不同疾患;儿童精神科也可能被称为儿童心智科或儿童心理科。

精神医学与神经医学从数十年前分开,神经医学处理如中风等脑部疾患,精神医学则治疗心智疾患。随着神经科学的进展,这两个研究中枢神经疾病的临床范围已互有涵盖。

心理疾病的原因决不是单纯的,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以本质或内因性为主的遗传因子疾病和以外来性为主的障害性疾病,还有由于经济破产与失业招致的精神性紧张的疾病等三大类。

人的根本性格与身体上、精神上的紧张相互作用,会影响到心理反应的程度。有些人可以完全冲破强大的精神压力,有些人则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失败而崩溃。

精神病患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精神病,这是由于分裂病、躁郁病、妄想疾患、情感性精神病、身体疾患等并发的精神病,有恐惧神经症或强迫性神经病、歇斯底里症、忧郁症等神经症。第二类是药物瘾或含有酒精中毒的人格障碍。第三类为不是以精神病或其他疾病为主因的人格异常、人格偏向等。

社区精神医学及康复精神医学在今后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造就一批从事精神康复的专业工作者以及社区服务工作者,广泛地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例管理及某些职业康复方案等,以促进精神病人的心理社会性康复。这使精神卫生服务社会化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精神医学的发展主要靠科研、临床、社区服务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21世纪精神医学分支学科的大发展主要靠科研队伍,我们需要通过自我建设、同先进国家合作交流,尽量同国际接轨,进行大量的跟踪性科研,缩短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便在21世纪中进行更多的创新性研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强大的临床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以便使疾病病因学理论、药理学理论付诸实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壮大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特色,这支队伍使精神医学走向广阔的社会,使精神医学充满生命力,也是精神医学在21世纪发展的标志。

人人关心精神卫生,人人了解精神卫生的普通知识,人人接受精神卫生教育,对在社区开展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工作得到社会普遍支持的主要途径。

随着临床诊断从症状描述性的表层向分子水平深层的转化,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我们对临床分类与诊断标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1世纪生物学的高度发展可能使精神疾病分类标准发生根本性的变迁,比如,“精神分裂症”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分成多个不同的较为合理且有说服力的新疾病类别,而“神经症”属下的8种疾病类别也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重新组合分类;另外,新的诊断标准中必定会增加许多可靠的生物性指标,并且会出现许多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准。

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医学的高度发展,也会使将来临床的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对因治疗将成为主流,对症治疗手段也将增多且更有效。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机制的阐明,会使开发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药物成为可能,治疗更有的放矢,治疗精神疾病将像治疗内科其他疾病一样可做到标本兼治。

精神病患者从20世纪初完全封闭式的病房,走过20世纪末相对开放的病房后,将昂首步入21世纪敞亮而开放的“疗养所”——人类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将使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更多地受到人道的对待;医护人员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其工作环境、社会地位、收入水平都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明显改善,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