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历史简述
学习目标:了解变态心理学的简要历史。
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载已有漫长的历史,但是系统的探讨和科学的解释则是近百年来的事。古人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常常带有神秘的色彩。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认识也不断有所改变。然而,不论在原因的理解上,还是在对病人的处置上,都产生过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措施。因此,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在其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记载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代曾有过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秦汉以后历代在变态心理学思想与实践上都有所发展,但基本思想多由先秦而来。先秦古书中已有丰富的变态心理学思想的资料。我们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研究,即古医书中变态心理学思想的记载及其他古籍中的记载。经、史古籍中有关的材料不及子书中的丰富,而在古医书中则最为丰富。这里就从这两个方面选述若干重要论点。
1.我国古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
关于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在我国古书中有不少记载,散见于《诗》《礼》《易》《左传》及其他子书、史书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子产谈论晋侯的疾病时认为“出入饮食哀乐之事”(《左传•昭公元年》)是其原因,而山川星辰之神并不能为害。
关于袪病延年之道,古人主张身体和精神都不可久劳,也不可久逸,而应该劳逸更替,这样就可宣散其气,保持心身健康。另外关于“过度”和“不节不时”的害处,《吕氏春秋•尽数》也说过:“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情,则生害矣。”秦汉时代有的古书也提到疾病的机制问题,“臣闻乐大甚则阳溢,哀大甚则阴损。阴阳变则心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及。”(《汉书•东方朔传》)另外《易•丰六二》有“往得疑疾”,即多疑症状的记载;《荀子》有错觉、幻觉、酒醉及智力和躯体缺陷等特点的记叙。
2.我国古医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医学知识的各种讨论和传说汇集在战国时代成书的两部著作,即《素问》和《灵枢》,合称《内经》。
古人重视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灵枢•口问》中曾说:“夫百病之始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素问•举痛》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还谈到这种危害机制在于“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观点。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篇对人的个别差异和类型,以及它们与疾病的关系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从阴阳的关系分阴阳两端为两行,又有三行居其间,共分为五行。从五行学说来分型则有:木行之人、火行之人、土行之人、金行之人、水行之人。此五行又各有四种变异型,总共分为二十五种类型。古人对这些类型的体形、心理特点及与疾病的关系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关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的思想方面,古人也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把其他治疗措施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在进行治疗时,《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治病必先治神”的重要性。关于心理卫生的记载古人主张养真气、守精神,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建立正常、合理生活作息的重要性,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保健心身,长寿不老。
二、西方变态心理学研究历史简述
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便以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心理异常现象。他反对以诅咒、求神来治疗精神病人。他认为心理障碍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现象,是由于各种体液起了变化进入脑内,破坏了脑的活动而产生的。他说:“欢乐、愉快、欣幸、喜戏、苦恼、悲伤、不满和烦扰等,都是从脑产生出来的……而我们所以会疯狂,胡言乱语,深夜或黎明时被郁苦和恐惧所笼罩,同样也是由于脑的存在。”
希波克拉底对于心理异常现象已经观察得相当细致,当时,他已把心理异常现象区分为狂病、郁病和昏迷等三大类。稍后,在公元前约100年,希腊另一位医生阿克列比亚德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缺损”等名称,而另一位医生格伦则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区分了感觉病症、记忆病症和心理错乱等三种类型的障碍。以上说明,古希腊学者对行为异常已有初步的认识,看到了心理异常现象与人脑的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
到了中世纪时代(公元5—公元16世纪),由于神学和宗教占了统治地位,心理异常就完全被看作是魔鬼力量的体现。不同的心理异常症状则是由于附体魔鬼的不同特点造成的,因此,残酷的拷打、禁闭、火烧、水淹、放血、停食等所谓“驱魔”手段就成为治疗精神病的方法,这给无数精神病人带来了悲惨的遭遇。
从17世纪以后,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科学也日渐发达起来。与此同时,医学也逐渐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心理异常现象被看作是精神病的表现,是一种需要医治的疾病。从此,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一起作为科学而逐渐发展起来。现代的变态心理学在随后的变化历程中,大概经历了这样几次变革过程,即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的阿尔比和卡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
法国医生比奈尔认为精神病也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主张给予精神病人以人的待遇,他亲自解开精神病人身上的锁链,给他们自由、阳光和新鲜空气,使精神病人收容所完全改观。
克雷丕林把变态心理学和现代医学及现代心理学联系了起来,而比奈尔则仅仅是希波克拉底的简单继承。克雷丕林对变态心理学的最大的贡献是在实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之间搭起了桥梁。他相信实验心理学可能会给基本的心理结构提供资料,对异常心理结构也是如此。他亲自到冯特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参加研究和学习,使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药物对人心理的作用、精神病人的反应时间、记忆、思维、情感、书写和人格等。据此,他提出了许多变态心理学研究课题。
弗洛伊德与他的前人及大多数同时代的人不同,前人都只重视精神病人的外在因素而忽视了其内在原因,而弗洛伊德则重视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他把变态心理学从静止的描述改变为探究内在动力的精神分析。但是他的理论体系有着明显的弊病,如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宣扬泛性论观点等。他的学生和同事,如阿德勒和荣格等,以及不少追随者(如霍妮、沙利文和弗洛姆等人)对其经典精神分析已做了多方面的发展。弗洛伊德学说为后人对变态心理学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由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改变,对于行为异常的原因、性质和意义等问题,人们也开始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与对待。这就形成了变态心理的新的变更——社区精神卫生运动。认为任何人在相应的内外紧张刺激作用下都可能引起精神障碍,而社区对个人缺乏支持则是精神崩溃的重要原因。社区精神卫生运动重视现实的生活情境,把重点放在预防上。这一倾向的变态心理学观点对异常的概念与解释虽还不够精确,但它使人们明了社会变化与紧张等社会因素的不良作用,心理异常的防治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目前,社会精神卫生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深入发展,尤其为经济落后地区的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