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言是交际工具

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所谓“交际”(communication),这里指人们之间交流思想、沟通信息、传情达意的社会活动。交际靠什么?主要靠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语言信息的编码(encode)、发送(transmit)、传递(transfer)、接收(receive)和解码(decode)的过程。我们结合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韦弗(W.Weaver)的“交际过程图”,将言语交际过程图解,如图1-1所示:

图1-1 言语交际过程图

1.编码

将恰当的语码(词语)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编排起来,组成正确的句子。也就是把一定的语义内容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包装”起来。要求明确、有条理,避免“词不达意”或言语混乱。常用的写提纲、打腹稿,都是为了使编码明确。

2.发送

将编好的语句通过发音器官发送出去。要求清晰、准确,避免含混不清。发送必须考虑接收效果,视接受方的情况而做适当调整。例如,话务员将“1”说成“幺”,“7”说成“拐”,“零”说成“洞”,就是为了增加区分度。

3.传递

发出的语句通过某一信道(空气或电波等)进行传输。要避免干扰,防止失真。传递方式对发话和受话都有一定的影响,如距离的长短、空间的大小、环境的静噪、电波或空气波的选择,说话和听话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4.接收

语句的振动波作用于受话人的听觉器官,使之产生语音知觉。接收者应正确辨认语言形式,避免“张冠李戴”、打岔等接收误差。例如,一个老太太把“林彪坐三叉戟逃走”听成了“林彪偷走了毛主席的三只鸡”。(公刘《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5.解码

把接收到的语音形式转换为语义内容,从而理解发话人传达的信息。解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形式到内容的转换程度,转换得越彻底,理解就越准确。由于语言形式与内容的不完全对应,存在大量多义、歧义、言外之意的现象,这就要求不仅要“解”准语言形式本身的“有形码”,还要参照交际情景“解”好语言形式之外的“无形码”。例如,古代一个秀才把写好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的批语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秀才以为是赞语,老师的本意却是“不知所云”、“愈看愈远”。尽管说的是书面语,但道理跟口语相同。

言语交际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和偏差,便会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人类”有两层含义:其一,着眼于“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没有阶级性,只有工具性,它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服务,服务得都同样好。所谓的“阶级语言”、“上层语言”、“下层语言”等,只是习惯说法,实际上并不存在为某一阶级、阶层服务的专门语言,只能看作阶级对语言的影响,或说语言的社会变体,后面“社会方言”有关内容将会涉及。其二,着眼于“人”,像人类语言这样高效全息的语言只为人类社会所独有,自然界“别无分店”。之所以如此,取决于人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

首先,人不同于动物。人有高度发达的思维,为语言提供心智条件;人又具有精密的发音器官,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为语言提供物质基础。两者合一,这是任何动物都无法相比的。

【补充材料1-1 黑猩猩与幼儿比较】有位动物学家认真地训练黑猩猩的幼仔说话,让它生活在与人类婴儿相似的生活环境中,用食物奖赏和嘴唇操作结合起来的办法教小猩猩说最简单的词。小猩猩长到两岁半,能说“爸爸”、“妈妈”、“杯子”。最后终于在恰当的情景中说出这三个词。当它想喝水时,能小声地说出“杯子”。艰巨的试验过程一直持续到小猩猩6岁半的时候,它的词汇量终于增加到7个词。

人类的幼儿15个月左右开始说话。最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但是他的词汇量很快就以惊人的速度积累起来。到两岁左右,儿童能说的词达到300个。到三岁时词汇量增加到两倍。4岁时会使用大约1600个词,到5岁时能掌握2100个词。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28.

其次,人的语言不同于所谓的动物的语言。尽管动物会嘶鸣,能传达某些信息,如泰国北部的一种长臂猿用几种不同的叫喊表达不同的信息,有些甚至会说人话,如鹦鹉通过模仿,会说“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74.,但这些所谓的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与动物“语言”相比,人类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任意性

人类语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某音和某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就初始符号而言,一般说不出理据。尽管“草鞋”、“皮鞋”可以说出命名之由,但为什么“鞋”当初不叫别的什么,很难说清楚。再如汉语“shì”这个音,可以表示“事、式、市、柿、室、是”等多种意义。汉语的“猫”用的是拟声造词法,似乎音义之间有些联系,但叫声相同的“猫”,在英语中却发成“cat”。同是拟声造词,汉语是“布谷”,英语为“cuckoo”。而动物表示暴怒、惊恐、警告等的叫喊是在感官受到刺激之后直接的本能反应,声音和表达的内容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2.离析性

人类语言的结构具有二层性,即音系层和符号层。不管哪个层面,都可以切分为大大小小的不同单位,单位明晰,可拆可装。各种单位按一定规则灵活组合,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动物“语言”单位含混,混沌一片,是个不可分离的连续体,难以离析,传递固定而有限的信息。

3.传授性

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和潜在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持这种观点。,但这种潜能还必须经过后天学习的激发才能够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没有语言环境,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外语之所以难学,是因为没有语言环境。而麻雀从小离开群体仍会鸣叫,说明动物“语言”与生俱来,毋需学习。

【补充材料1-2 印度狼孩儿例】19世纪20年代,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森林发现两个3岁的“狼孩儿”,他们只会吼叫不会说话。后来人们费了很大的劲儿也没能使他们完全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

4.创造性

人类学习语言不仅仅是模仿,还常有创新。人可以说出从未接触过的新的话语,表达需要表达的任何思想;人类语言可以利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生成无限的话语,是个开放的系统;人类语言不受时地限制,可以漫谈古今,自由驰骋。而动物“语言”是个封闭的系统,难以创新,八哥也只是一味模仿,没有思想,动物的叫声和时地有固定的联系。这些说明动物“语言”不具有创造性。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用来交际的手段很多,大致可分为五类。

1.体态类

也称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和姿势,也能起到一定的交际作用。如眉飞色舞表示高兴,递眼色、暗送秋波表明眼神的作用;翘大拇指表示称赞,拇指和食指张开表示数目“八”,西洋人打“V”、“OK”的手势可以分别表示“预祝成功”、“行,可以”;汉人的点头、摇头,西洋人的耸肩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义。聋哑人有一套完善的手势语作为交际工具,但聋哑人的手势语是建立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的,是有声语言的派生物。体态语的作用很有限,首先需要看得见才行,双手、身体要能够自由活动,不能被占用;更重要的是它不能充分表达思想,抽象复杂的内容难以精确表述。所以,体态语只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补充材料1-3 体态语反映内心真实的小诗】

流沙河

她来向他告别,

低下羞红的脸。

脚在雪地上画来画去。

“我们还是分手的好。”

她说,同时,

用脚画着……

“你最好把我忘掉吧!”

她说,同时,

用脚画着……

假如这是真心话,

为什么他却看见,

雪地上画了两个“不”字?

2.实物类

实物类有灯语、旗语、信号弹、信号树、哨声、铃声、电报代码等,也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都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3.图标类

图标类有图案、符号、公式等,如,网络上使用笑脸、哭脸等图标表达感情,在燃烧的香烟上面打个叉表示严禁烟火,在包装箱上面画把伞表示防潮,画个酒杯表示直立方向,在字母P上面打个叉表示禁止停车,数学题“1+1”等。

4.文字类

文字出现后,产生了书面语,使语言的使用有了口语和书面语两种途径,扩大了语言的交际职能,而且突破了有声语言的时空限制。有些场合,人们宁愿使用文字。

【补充材料1-4 夫妻闹别扭】有对夫妻闹了别扭,几天不说话。丈夫要出差,怕睡过了头误车,睡前给妻子写了张便条:“孩儿他妈,我明天要早起赶车,六点钟喊我。”睁眼一看,已经八点了。正要发火儿,见枕边有张纸条:“孩儿他爸,已经六点了,快起来。”

从上文可看出,这不能证明文字的重要性超过语言,因为:

其一,从产生的时间看,语言要远远早于文字。一般认为,语言产生于距今约5万年以前,而文字大约只有5000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之前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只能靠有声语言来交际。

其二,从基本的职能看,语言是为满足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占主导地位;文字是为记录语言而产生和存在的,是第二性的。

其三,从使用的范围看,有人就有语言,但迄今为止还有很多民族和部落没有自己的文字,还存在许多文盲。例如,我国境内,共有民族语言130余种李荣认为有80来种,见李荣.中国的语言和方言.方言,1989(3);戴庆厦等认为有92种,见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孙宏开认为有130来种,见孙宏开.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语言识别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5(3).,只有3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戴庆厦等认为有33种,见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总之,文字也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但在所有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之中是最重要的。

5.语言类

语言类指有声语言。语言使用的便利性、范围的广泛性和结构的精密性是其他任何交际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因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其他手段都是辅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工具。

有的教材将语言之外的其他交际手段称为副语言(paralanguage),又分为依附性副语言和独立性副语言。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