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书法滥觞与先秦人性
书法的历史与汉字的历史是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的,因为书法是以汉字形体作为造型对象的艺术,汉字结构的演变对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汉字没有走向拼音化,而成为一个单独发展的文字系统,不仅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也关系着中国书法的位置和命运。但书法作为一片独立的文化领域,有它自己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先秦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书学,不过从殷墟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战国的《石鼓文》,已可看出古代汉字书写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汉字结构的原始形态,无一不是以实物为基础,即细心捕捉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和概括,抓住人在信仰和感受上最突出、最深刻的一点去创造文字。因而,汉字字形结构的一个基本精神是以人本为基础的。姜亮夫教授在《古文字学》中指出:“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出发的(而尤以“见”为重要)。故表声以殸、以箫管(即),表闻以耳(听、闻、聪等),表高为上视,表低以下视,画一个物也以与人所感受的大小轻重为判,牛羊虎以头,人所易知也,龙凤最祥,人所崇敬也,总之,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能看事物。”将心身沉浸到自然当中,以我观物,用眼、耳、鼻、舌去体味一切,这一古老而又延绵不息的审美情感正是导源于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是否可以说,汉字字形结构一方面崇尚自然,一方面又“笔补造化”,从远古文字的产生演化,就可以看到它的“人本位”和美学境界呢?二者的有机统一,使得汉字就像一个精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结构和审美观念,它是中国文化系统的发展轨迹之所以具有特别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开展对书法史乃至文化史的总体研究时,揭示文字与书法的横向或纵向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不可缺少的。诚然,中国书法毕竟没有成为纯粹的文字游戏,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彼此间的默契在于它们有一种更深刻的“同向共生”性,中国文化的情感型、审美型气质,在作为艺术的书法中找到了自己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