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2010:浙江人口与资源-环境关联演变
- 原华荣
- 2349字
- 2020-06-24 16:55:31
二、人口数量变化
(一)人口自然与迁移变化
——人口自然变化
1949-2010年浙江的人口自然变动有四大特征。(表1-1,图1-1)
图1-1 1949-2010年浙江省人口自然变动(据表1-1)
表1-1 1949-2010年浙江省人口自然变动
续表
资料来源:[2]45, [3]17。
第一,死亡率迅速、大幅度下降——由1950年的15.43‰降至1967年的6.55‰,此后长期维持在6‰左右,自然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出生率的函数。
第二,出生率分阶段显著下降。由1963年40‰的最高值,相继降至20世纪70年代初的25‰、80年代末的15‰,从1999年开始稳定在10‰左右而进入低生育水平期。
第三,自然增长率分阶段显著下降。由1963年32‰的最高值,相继降至60年代末的22‰、80年代中的10‰,从1995年开始降至5‰之下而进入低增长期。
第四,由于基数的增大,人口出生、死亡、增长量的变化并不同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保持一致。1978-2010年,出生率由18.17‰降至10.27‰,幅度达43.48%,年出生人口由67.75×104人降至55.08×104人,幅度只有18.70%;自然增长率由12.34‰降至4.73‰,降幅达61.67%,年人口自然增长量由46.00×104人降至25.38×104人,幅度为44.83%;死亡率虽然保持稳定,同期年死亡人口则由21.75×104人上升到29.70×104人,增36.55%、7.95×104人。
——人口迁移变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人口的省际迁移从未间断,而除“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1960年、1961年净迁出5.20×104人、8.76×104人、7.01×104人,分别占到当年人口变化的14.98%、40.54%和52.59%——外,变动皆较小。
超过自然变化,在常住人口中占到显著比重的省际迁移,始于20世纪末,昭显于2000年以来。在2000年的常住人口中,省际迁入368.89×104人,净迁入161.58×104人,占到常住人口的8.03%和3.52%;2010年的常住人口中,省际迁入1182.40×104人,净迁入898.18×104人,占21.72%和16.50%。10年间,省际净迁入增加4.56倍、736.61×104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2.98个百分点,占常住人口增量(849.62×104人)的比重,则达86.70%。(表1-2)
表1-2 2000年、2010年浙江省的常住人口和省际迁移人口
资料来源:[2]75, [4]5, [5]753、756、895、898, [6]2, [7]762-763。
(二)人口总量变化
1949-2010年,浙江人口由2083.07×104人升至5446.51×104人,61年间总增161.47%、3363.44×104人,年均55.14×104人,年递增率15.88‰;期间人口密度(人/km2,下同)由200人升至523人,增323人,年平均5.3人。浙江人口总量的变化,按年递增速度,大致可分为快慢相间的5个阶段。(表1-1、1-3)
表1-3 1949-2010年浙江省人口数量和密度变化*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2]41、45, [3]16。
注:表中数据为年末统计数;括号内数据为常住人口或按常住人口计。2000年、2010年常住人口及相关数据的显著变化(用斜体字标出),因于对上次普查以来各年漏报的补计。
——1949-1958:以死亡率显著下降为特征的第一个人口自然增长高峰期
期间人口由2083.07×104人升至2563.54×104人,9年增23.07%、480.47×104人,年平均53.39×104人,年递增率23.33‰,高出平均值7.45个千分点;人口密度由200人升至246人,增46人,年平均5.1人。该阶段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因于高出生率的保持和死亡率的显著下降:与1949年前相比,出生率保持在39.40‰(1954)~33.40‰(1956)的高位态,年均出生人口82.70×104人;死亡率则因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的稳定,由1949年前的30‰左右,相继降至1950-1955年的12‰~15‰和1956-1958年的9‰——相应地,自然增长率由期初的19‰左右升至23‰~25‰。
——1959-1961:以出生率显著下降和人口净迁出为特征的人口短暂缓慢增长期
1961年人口2633.19×104人,与上期末的1958年相比,3年增2.72%、69.65×104人,年平均23.22×104人,年递增率8.98‰,低于多年平均值6.90个千分点;期间人口密度升至253人,增7人,年平均2.3人。浙江人口在该阶段的缓慢增加,因于“三年困难时期”出生率的显著下降、死亡率的小幅回升和人口净迁出:出生率由上一阶段末的34‰,相继降至1959年的26.28‰、1960年的23.52‰和1961年的17.58‰,年均出生人口降至58.45×104人;死亡率由上一阶段末的9‰,回升至10‰~11‰,自然增长率相应地由上一阶段末的24‰ ~25‰,降至对应年份的15.47‰、11.64‰ 和7.74‰;1959-1961的3年中,人口净迁出20.97×104人。
——1962-1969:以补偿生育为特征的第二个人口自然增长高峰期
1969年人口3252.98×104人,与1961年相比,8年增23.54%、619.79×104人,年均77.47×104人,年递增率26.77‰,高出多年平均值10.89个千分点;期间人口密度升至312人,增59人,年均7.4人。该阶段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以补偿生育为特征的出生率回升:8年均在28‰以上,其中4年超过36‰,1963年达40.17‰(为1949年以来最高),出生人口年均98.40×104人,1963-1965连续3年超过100×104人——相应地,自然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其中5年超过25‰,1963年最高为32.81‰。
——1970-1999:以出生率显著下降为特征的人口长期缓慢增长期
1999年人口4475.40×104人,与1969年相比,30年增37.58%、1222.42×104人,年平均40.74×104人,年递增率10.69‰,低于多年平均值5.19个千分点;期间人口密度升至430人,增118人,年平均3.9人。该阶段人口长期缓慢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出生率以计划生育为背景的显著下降——1999年10.64‰,比上期末的28.69‰低18.05个百分点,降幅达63%,年均出生人口降至64.68×104人。以死亡率的稳定为背景,该阶段因出生率的不同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70-1990年为人口慢增长的前期。1990年人口4238.00×104人,与上期末的1969年相比,21年增30.28%、985.02×104人,年平均46.91×104人,年递增率12.68‰,低于多年平均值3.20个千分点;期间人口密度升至407人,增95人,年平均4.5人。在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由1969年的28.69‰降至1990年的15.33‰,降幅达13.36个千分点,年均出生人口68.80×104人。
1991-1999年为人口慢增长的后期。1999年人口4475.40×104人,与上期末的1990年相比,9年增5.60%、237.40×104人,年平均26.38×104人,年递增率6.08‰,低于多年平均值9.80个千分点。期间,出生率由15‰降至11‰,年均出生人口55.05×104人;人口密度升至430人,增23人,年均2.6人。
——2000-2010:以迁移增长为主的第三个人口增长高峰期
2010年人口5446.51×104人,与1999年相比,11年增21.70%、971.11×104人,年均88.28×104人,年递增率18.02‰,高出多年平均值2.14个千分点;期间人口密度升至523人,增93人,年平8.5人。在该阶段,出生率稳定在10‰(年均出生人口50.22×104人),死亡率稳定在6‰,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年均自然增加21.65×104人),增长高峰期的形成全赖人口的净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