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2010:浙江人口与资源-环境关联演变
- 原华荣
- 1319字
- 2020-06-24 16:55:31
一、浙江概况
浙江位于118°01'~123°10'E(东经),27°02'~31°11'N(北纬)之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濒东海,西界赣(江西)、皖(安徽),北接苏(江苏)、沪(上海),南联闽(福建);东西、南北长度皆约450km,陆地面积10.41×104km2,辖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金华、衢州、台州、丽水11市,省会为有“天堂”之誉的杭州。
浙江省简称“浙”,因“母亲河”钱塘江曲折、流长、支流多而得名。浙江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距今5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等。自宋以降,一直为中国地饶物丰、人文荟萃之地。
浙江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盆地、水面次之而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主要的平原有杭嘉湖、姚慈、绍虞、台州和温瑞,盆地有金衢、永康、仙居、新嵊、天台,河流有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苕溪和运河,湖库有西湖、鉴湖、东钱湖、南湖、千岛湖和青山、亭下、横山、皎口、长皎等水库。全省海岸线曲折,长6632km (其中大陆海岸线1840km),港湾众多而以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为大;海域面积广阔,岛屿星罗棋布,500m2以上的有3061个,是名副其实的“千岛之省”,中以舟山群岛最大。
浙江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阶梯式下降而落差显著。西南为山峦盘结、地势高峻,海拔800米(黄茅尖最高1929米)的山区;中部多为大小40余个红层盆地(河谷较宽,沿河两岸断续分布大小不等的河谷平原)错落其间,海拔500米的低山丘陵;东北部、东部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零星山丘相间(向东北蜿蜒入海,形成星罗棋布的岛屿),仅高出海平面2~5米(最低处海拔为0),被誉为“江南水乡”的堆积平原。境内山脉呈西南-东北方向延伸。北支天目山脉、中支仙霞岭,向东北延伸成天台山、会稽山、四明山及舟山群岛诸山脉;南支由福建洞宫山延伸,分为括苍山、雁荡山。各山脉分别成为浙江水系的分水岭,以仙霞岭-天目山为界,以北的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注入杭州湾(苕溪流入太湖,运河为长江水系),以南的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汇入东海。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北方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高温湿热;在过渡期的春、秋季,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雨而冷暖变化大,主要灾害性天气有热带气旋(台风)、雨涝、冰雹、大风、伏旱和秋旱。总体而言,浙江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森林资源丰富且宜于农耕,是中国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
浙江资源、能源十分贫乏。陆域无油,煤炭(基础储量,下同)0.49亿吨占全国的0.02%;矿产资源量和占全国的比例,硫铁矿0.16亿吨占0.07%,铜矿8.44万吨占0.29%,铅矿41.26万吨占3.24%,锌矿67.37万吨占2.07%,硫铁矿717.64万吨占0.45%,高岭土750.87万吨占1.17%[1]399-400。
浙江人口众多、经济发展。2010年,人口5447万占全国的4.06%,少于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湖南、湖北、安徽,排全国第9位;人口密度523人/km2,为全国平均(141人/km2)的3.71倍,低于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广东、河南,排全国第8位;国民生产总值27722.31亿元占全国的6.91%,少于广东、江苏、山东,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51711元,为全国平均(29992元)的1.72倍,少于上海、北京、天津和江苏,居第5位[1]44、57、5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