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学生心扉的“五种交流策略”

陈文俊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现实中用蛮劲和不教育的教师还是很多的,这样的教育工作是不幸福且不可取的。教师该如何面对学生不断出现的问题,怎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何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才能让教师的工作富有诗意,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笔者将十多年教育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思考总结,得到了以下五种方式,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帮助学生面对自己的感受

顺着学生的感受达到我们的“意”,让他敞开心扉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1.安静专心地倾听

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倾听者全身心地去感受说话者在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必要时配合眼神等动作。老师安静、专心倾听会让学生觉得他有说下去的必要,如果学生说假话老师能从中分辨出来。用倾听替代训斥,相信学生会改正错误,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做得更好。

2.回应学生的感受

一个学生向老师唠叨或发脾气只是为了表达他的情绪,如果老师用激烈的言辞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并进而与老师对抗。对立情绪一旦高涨,老师的谈话就无效了,而且老师也会很生气,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还增加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反之,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让学生感觉有认同感,有信任感,他就会冷静,会自己去反思,从而很好地解决问题。

一次学生来报告,章××把徐××的手指夹出血了,笔者立马跑过去。章××嚷道:“为什么错的总是我?”笔者说:“哦!”于是不再多说先把徐××带到医务室,初步包扎再带到附近的医院,一路上,章××跟着。笔者忙着买病历、排队挂号。章××忍不住了:“老师,我知道这次完全是我的责任,若小心一点就不会这样了。”“哦!”“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没看到,不过,我以后关门不能用力过猛了。”“嗯!”

笔者忙于处理事情,既没肯定也没否定的简单回应为自己的判断留有余地,同样给了学生反思的时间,达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3.说出学生的感受

有些感受特别需要别人的认同,因为我们自己会一时认死理,说不出来。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和自己意见一致的人听自己唠叨,甚至跟着自己的思路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感觉说出来,我们便会觉得心情豁然开朗。当然我们舒服之后多半是会冷静下来,冷静后就会思考,从而把问题解决。

两个同学因打架进办公室,双方争辩,试图把责任推卸给对方。面对他们,笔者没有做审判官,只是说:“我知道你俩都很委屈。”听笔者这样一说,他们停止了争辩,都不吭声。“你们肯定还想说如果他不怎么样,我不会怎么样的。”笔者补充说。过了一会,周××主动对笔者说:“老师,是我不对,不该背靠桌子,弄掉了他的文具盒,影响他的学习,而且出口骂人。”徐××见对方态度诚恳,也赶忙说:“老师,我也做得不对,再怎么也不该动手打人,还严重违反了班级纪律。”

简单的一句“你们都很委屈”道出了两个同学的感受,一句“如果他不怎么样,我不会怎么样的”又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定思想的初中生知道接下去该怎么思考问题了,该换个角度说话了。而换个角度正是解决问题的重点所在。

4.用幻想实现愿望

幻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愿景,一种超越理想的意识。我们都有过幻想,明知这是不现实的,但还是会去想,仿佛在这种幻想下做事就不再疲劳,仿佛有这种幻想后做事会变得轻松。所以不必急着把学生的这种幻想快速地浇灭,我们可以与他们一同幻想。学生可以通过幻想宣泄情绪,理清思路。

有个学生理科学得不错,尤其喜欢做难题,且超前学,但不喜欢英语。一次笔者特意叫他来背英语,他支吾着,因笔者是班主任,只好装腔作势地在笔者面前背。“要是有一种简单神奇的学英语的方法就好了,我一下子就可以把英语学好,那多好呀!”“嗯,如果真的有就好了,听说真的有这种方法,要是你能发现就好了。”笔者跟着他一起幻想。此时他扑哧笑出来了,他自言自语地说:“这种不可能的事只能异想天开一下的,老师,我先到门口去背了。”

这个过程里其实笔者没有点破说这是不可能的,反而和他一起“傻想”,甚至“想”得更夸张,似乎与他达到了共鸣,而事实上用这种幻想点明了他的想法的不可能性,聪明的孩子不会再纠结在幻想里,而会实实在在地去努力。


二、鼓励学生与教师大胆交流

师生沟通是必需的,沟通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大为不同。笔者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不仅要给学生以关爱和鼓励,更为重要的是要调节好自己的工作状态与保持主动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1.容忍错误是交流的开始

对孩子的错误,教师如果采取讽刺、训斥、责骂等方式,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以至于产生其他不良后果。学生犯了错误,恰是把“症状”暴露了出来,教师循此才能找到“症结”所在,只有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改正一个个错误,并将错误减少到最少的时候,教育的目的才达到了。

2.调好情绪是交流的前提

教师的积极情绪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激情四溢。教师的任何消极情绪,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如果控制不当或不能控制,就会大大降低教育、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无法正常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用激情和热情去感染和引导学生。

3.和谐氛围是交流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4.谈话艺术是合作的精髓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幽默的语言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感到快乐。在向学生表达一些否定性的意见时使用委婉的技巧,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除了幽默的语言外,还可以用“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含蓄手段;有意识地适当保持沉默,用不同的眼神传递信息,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寓教育于幽默之中,在笑声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赞赏学生,树立他们的信心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获得他人的赞赏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老师对学生由衷的赞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处事方式。

1.及时赞赏学生做对的事

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因为学生都喜欢得到肯定,都希望得到鼓励,然后会更用心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整个班级还没静下来,只有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小张静静地做好了上课的准备,笔者立即大声表扬了他,很快同学们都向他看了看,然后立即也做好了上课的准备。

可见,及时的赞赏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要把握这一教育的机会,被表扬的孩子下次表现会更好,而赞赏对于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刺激,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小组及时加分,学生对这种及时评价的反应会更迅速。

2.真诚赞赏学生做好的事

真诚赞赏是老师的一种心意,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赞赏是真诚的,方法可以是竖一下大拇指,可以是赞赏时露出微笑,也可以是点点头、拍拍肩。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不要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要发自内心,因为由衷的赞赏更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应把与学生朋友式的交往作为自己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暗暗赞赏学生做巧的事

暗暗赞赏是指“背后”的赞赏,不是心里默默赞赏,可以午饭后在操场散步时在同事面前赞赏学生,也可以在批改作业时,或者在别的同事说到某个学生时。正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赞赏,会让其他老师或者同学去传递这种“暗暗”的赞赏,会让这个被赞赏的学生感到无比自豪,从而激发他内心深处的正能量,这样达到的效果真的很美妙。


四、引导学生,更相信自行解决

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学生效仿的,“以强欺弱”可能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专家认为一个学生应该承受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在相互关心的师生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1.明确观点:让学生知道错误

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直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事情的看法和立场,明确观点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错误。明确观点相对于保留观点来说对学生更有“刺激”作用。明确观点的态度可以是和蔼的,不要激起学生的不良情绪,明确观点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故事式、说理式等。

2.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的问题有时只有他自己才能解决,教师应放手让他自己去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尝试很多方法,一般来说总是从简单方法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学生会体悟到问题的解决不是那么简单的,会发现问题不解决的话将永远在那里,是逃避不了的,需要直视问题,有些事是必须要做的,还必须认真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学到很多,这是惩罚所不能代替的。

3.给出目标:让学生明白方向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会更加有方向感,更有效率。明确目标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究竟想要得到什么,有时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及时的点拨会让学生一下子清醒,而之后如何处理,其实学生比教师聪明多了,就不需要再劳驾教师了。

有一个班笔者带到初二,一个老教师接了它。这个班的班长很聪明,但很不适应新班主任的处事方法,会经常跑到笔者这里来倾诉,有一次表现特别明显,说了接班班主任的很多“不是”。笔者观察了一段时间,也了解到班长被撤的现状,听他说完后,悄悄地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地方说:“你其实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重视。”短短的一句话让他大声地哭了出来,情绪一下子发泄出来。

笔者的点破让这个聪明的学生明确了目标,给他指明了方向,要受到老师的重视,无非是“投其所好”,而老师的要求大同小异,只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学生需要去适应,而不是去抱怨。

4.提供方案:让学生弥补失误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一味责备或者生气,对学生来说,都已无法改变事实。若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让他焦躁的情绪得以平静,在教师提供的方案里选择或者受到提供方案的启发,从而振作起来去解决问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失误,把做错事变成一次成长的机会,那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切体会到做错事带来的后果,更学会了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

5.采取行动:让学生自己体验

采取行动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去体验这个活动的过程,迈出关键的一步。这个行动需要教师好好设计,既要有鼓励的意味,又要有刺激的性质。

有两个同学始终不去尝试跳长绳训练。她们说:“我们真不会跳。”笔者说:“不会跳,老师教你们。”笔者耐心地引导,先教她们掌握好起跳的节奏和时机,再让她们找准跳进的位置,并及时地鼓励道:“慢慢来,万事开头难。”她俩行动了起来,刚开始她们一个也跳不进去,笔者给她们打气:“再来一次,先看准再跳。”在笔者的激励下,她们很艰难地跳过了一个,这时,笔者高兴地说:“看,你们真棒!再试试,能不能把间隔的数字减少。”她俩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笔者带的班取得跳长绳比赛第一的成绩。

两位不会跳的同学享受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当然也激励了另外不太会跳的同学,让大家不再互相指责,而是想方设法地去学习,去练习。


五、教育学生,培育独立的自我

学生终究会长大,学生必须走向独立。帮助学生学会独立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职责。只要教师稍微改变一下做法,在小事上多让学生做决定、负责任,就能帮其形成独立的自我。

1.接纳学生的自主选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学会选择”已成时代的需要,“尊重选择”已成时代的精神。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一系列的选择活动,从“学什么”到“怎么学”,都是选择。因此,教师要接纳学生富有个性的选择,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由的选择。

2.鼓励学生的自主独立

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是自主的,有独立的生活态度、独立的思考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有独立的自信心。这里的个体独立,是指个体应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克服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人的帮助或依赖于他人,个体对自己负有完全的、无可回避的责任。独立不是与老师、同学分离而孤立,而是积极地与周围人际环境有更大程度的和谐。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走向自主独立,这样学生将会以更大的责任心去接纳教师及周围的同学。

3.保护学生的自我希望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学生会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原因归纳,这种归因会引起情感及期望的改变,从而影响学习动机,影响成就行为。一旦这种良好的自我期望形成,教师要对其予以积极保护,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重要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自我期望主要是指学生形成的对自己能够取得未来学习成功的预想。自我期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实现教育目的,是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六、结语

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教育者的再教育,怎样巧妙地既让教育者的思想传达到学生耳中,又让学生敞开心扉,将教育者的思想内化为行动,这是教育者要去实践、探索的。教育学生肯定不能在双方有不良情绪的情况下进行,那样只会引发一场“争吵”,而非教育。当然,教育不会这么简单,时机不同,场合不同,教育会带来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