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杭州金融发展报告
- 汪涛
- 3字
- 2020-06-24 18:19:36
运行篇
2015年杭州市银行业运行情况
2015年,杭州银行业总资产快速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盈利能力下滑,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但总体可控,整体稳中有进、变中优化。
一、银行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总资产快速增长,资产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15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余额41279.72亿元,比年初增加5953.25亿元,同比增长16.85%;总负债余额40200.91亿元,比年初增加5896.68亿元,同比增长17.19%。
“十二五”期间,全市银行业规模大幅增长,2015年年末资产和负债总额分别是2010年年末的1.86倍和1.87倍。同时,资产结构明显变化,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下降,投资等非信贷资产占比上升。2015年年末信贷资产占比56.51%,比2010年年末下降11.49个百分点。2015年年末投资余额4449.56亿元,在总资产中占比10.78%,比2010年年末上升7.31个百分点。投资中1/3为债券投资,2015年年末余额1386.78亿元,同比增长19.82%(见图1)。
图1 “十二五”期间杭州银行业主要资产项目占比情况
(二)存款增速相对较快,活期趋势日益显著
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863.83亿元,比年初增加3800亿元,同比增长13.87%,增速高于全省同期3.7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4.96%。
从存款结构看,受利率市场化、居民投资渠道多元化等因素影响,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银行业住户与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比年初增加1281.45亿元,同比多增935.73亿元,定期及其他存款比年初增加473.85亿元,同比少增458.1亿元(见图2)。
图2 杭州市与全省存款增长形势比较
(三)贷款保持合理增速,信贷结构趋于优化
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327.95亿元,比年初增加1917.46亿元,同比多增136.11亿元;同比增长9.27%,增速高于全省同期2.1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市银行业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0.94%。
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上升,较好地支持了杭州市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年末中长期贷款占比50.88%,同比上升3.59个百分点。从贷款投向看,虽然传统制造业贷款(余额4339亿元)等仍占主体,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速加快,年末余额818.56亿元,比年初增加181亿元,同比增长28.39%。从贷款对象看,普惠金融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9.3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0.12个百分点,贷款户数比去年同期增加31059户,申贷获得率高于去年同期2.21个百分点,完成了“三个高于”的目标。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比年初增加166.31亿元,同比增长54.51%(见图3)。
图3 杭州市与全省贷款增长形势比较
(四)表外业务增速回落,业务结构明显分化
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表外业务余额9590.85亿元,比年初下降545.98亿元,降幅5.39%,同比回落21.23个百分点,主要由信用证、承诺和金融衍生品的余额下滑所致。但其中,承兑汇票仍增长14.42%,增速同比上升8.42个百分点;信用风险仍在,银行的销售和购买协议增长19.1%,增速同比上升13.09个百分点(见图4)。
图4 杭州银行业表外业务余额及增速
(五)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努力拓展收入来源
受存贷利差收窄、不良贷款处置和拨备计提等因素影响,2015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实现净利润126.59亿元,同比减少114.8亿元;平均净息差2.03%,同比下降0.45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29.34%,比年初下降0.31个百分点。但同时,银行业通过开展投资、中间业务等渠道努力增加收入来源,中间业务收入率19.75%,比年初上升1.93个百分点。
(六)不良贷款率略有上升,区域风险总体可控
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84%,同比上升0.2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同期0.53个百分点(见图5)。全省11个地市信贷资产质量按优劣排序,杭州居第4位。
图5 2012年以来杭州等地不良贷款率走势
分行业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大量集中,合计占全部不良贷款的68.29%,行业不良率年内有所上升,不良率各为4.18%、2.95%,分别比年初上升1.31个、0.65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中小微企业不良率较高,大型企业不良率上升较快。2015年年末,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15%、2.29%、2.24%,分别比年初上升0.43个、0.38个、0.42个百分点。
2015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全年合计处置不良贷款428.07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65.27亿元,同比增长62.89%。核销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增加了其他市场化处置方式的运用(见图6)。
图6 近三年杭州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和拨备较充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强。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银行业拨备覆盖率159.04%;贷款拨备率2.92%,同比上升0.18个百分点。杭州辖内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13.39%,同比上升1.12个百分点。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1.88%,比年初上升1.47个百分点。
二、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亟须进一步提升
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制造业复苏缓慢,风险进一步上升。同时,虽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新动能逐步酝酿形成,但总体补位不足。银行信贷资金充裕,但信贷投放不足,这其中除风险因素考量外,也有银行授信机制需要优化的问题。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由于抵质押担保不足,部分融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成为金融服务的短板之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一些行业、领域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同时,银行业对重大战略、重点项目和优质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
(二)防控金融风险仍待攻坚克难
银行业信用风险上升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两链”风险持续发酵。杭州辖内个别重点区县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化纤、纺织、造纸等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行业风险仍然突出,担保链(圈)风险向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蔓延。存量风险尚未得到彻底化解,而在去产能、去库存过程中,还可能伴随产生新的风险。同时,近年来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等深度调整,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交叉传递,加大了银行业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的防控难度。国内个别银行机构暴露出的票据业务违法违规等操作风险问题为辖内银行业敲响了警钟。此外,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风险,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社会融资中介及非法集资等风险存在向银行业传递的可能。
(三)实现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
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服务综合化、网络化等趋势下,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竞争加剧,长期以来那种热衷于扩网点、拼规模、垒大户,仅靠放贷款、吃利差,“躺着赚钱”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已不可持续。今后一个时期,实体经济去杠杆的过程中,融资结构将发生变化,其基本方向是提升直接融资比重,这就倒逼银行业开展多元化、综合化经营。杭州经济的杠杆率水平,以信贷(本外币各项贷款)/GDP比率作为参考指标来看,2015年年末杭州市本外币各项贷款/GDP比率为2.31,高于上海、南京、广州等沿海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也高于省内宁波、温州等地市(见图7)。可见,杭州市经济杠杆率水平在同类城市中已相对较高,未来杭州银行业仅依靠增加信贷投放提升盈利的空间已不大,反而面临较大的去杠杆压力。杭州银行业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要求在负债端从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转变,资产端从单一信贷经营向全资产经营转变。
图7 杭州等城市信贷/GDP比率(2015年年末)
三、相关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杭州银行业应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助推区域经济金融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精准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信贷资源要素配置导向功能,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一是坚持“有量有质”。在继续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增量信贷资金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投放。强化对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省市“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两美杭州”等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工业技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创产业等的信贷支持,促进培育发展新动能。继续推进普惠金融,努力补齐短板。持续提升小微金融服务,继续实现“三个高于”目标。不断改善“三农”金融服务,扩大林权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二是坚持“有扶有控”。对出现问题的企业,原则上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分类施策。对于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风险可控的收回再贷、展期续贷、并购重组等方式解难济困;对于公司治理良好、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要通过组建银团贷款、联合授信机制等方式全力支持,实施分类帮扶工作机制。对于“两高一剩”行业企业,要合理控制信贷总量;对于所谓“僵尸”企业,要积极向当地政府部门汇报,组建债权人委员会,稳妥有序压缩退出相关贷款,支持化解产能过剩。三是坚持“有增有减”。积极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金融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支持企业采取上市融资、发债融资等方式直接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财务杠杆。同时,切实减轻企业融资负担,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不合理收费标准,主动让利于企业,建立银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统筹兼顾抓重点,严守金融风险底线
首先,狠抓信用风险防控。加强企业“两链”风险监测预警,定期开展全面排查,探索创新风险化解机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对困难企业的会商帮扶。防范重点行业风险,加强对房地产行业风险监测。稳妥有序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化方式出清。扩大开展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试点。继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批量化、市场化处置方式的运用,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加强银行业押品资产交易信息平台的使用。其次,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深化“清雷防险”行动,强化营业场所操作风险和案件风险排查,严格加强承兑汇票等业务操作风险管控,持续加强员工行为管理,严查严处银行员工内外勾结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高度重视做好G20峰会期间的安全维稳和金融服务工作。再次,加强单体机构风险防范。法人银行机构要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强化流动性缺口管理,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资金来源稳定性。前瞻性地做好市场风险防控,有效应对利率、汇率、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同时,提升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管理能力。最后,严防社会融资风险传递。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授信等融资活动中要严格履行贷款“三查”等制度,筑牢与民间融资风险“防火墙”。积极配合做好非法集资防范处置工作,开展金融知识宣教活动。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
(三)践行发展新理念,探索转型发展路径
一要科学制定战略规划。“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杭州辖内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倾力打造“百年老店”,坚持市场导向,科学合理制定“十三五”规划,确立中长期发展目标,根据自身禀赋和比较优势合理定位,持续打造、提升核心竞争力。二要健全完善治理机制。抢抓经济金融改革机遇,开展多元化、综合化经营,不断提升经营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探索开展理财、直销银行等业务的事业部改革,探索设立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子公司。三要创新拓展业务模式。深入发展“互联网+”,对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机整合、改造提升,完善线上线下多渠道、开放互动的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绿色信贷长效机制,探索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探索开展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投贷联动试点。完善“银税互动”工作机制,扩大与政府部门、保险机构等的业务合作,深入开展融资担保方式创新。